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武寅:道德风气如何提升

 时间:2012-07-06 12:40:00 |  武寅 | 字体:【 】| 阅读: 153

2012年5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寅副院长分析了2011年全社会热议道德的现象,并就我国的道德现状和道德建设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011年热议道德的原因

2011年全社会热议道德的现象,我看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全社会高度关注道德风气。正因为这是大家所关心的事,自然议论的人就多,否则再怎么议论都不会引起全社会的共鸣。所以,热议道德说明这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第二,道德领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仅仅是人们关心但它却没有什么热点话题,也就不一定议得起来,只有当它被人们普遍关心,且又存在不少问题时,其热度才会升高。第三,说明人们对道德风气的提升有着热切期待。期待着它向好的方向发展,希望能够解决那些不良的道德现象。

我想至少有这么三个原因促成了2011年以来全社会热议道德的现象。

如何客观认识社会道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进一步看我们社会道德的现状,在道德领域出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极端好,一个是极端坏。所谓极端坏,即被人们形容为道德滑坡,这种极端现象引起了人们的热议,人们对于道德领域的不良现象似乎已经到了不能忍受的地步。所谓极端好,即一直以来很多英雄人物,或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非常高尚的事迹,也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断涌现。比如最美教师张丽莉老师,再比如说接坠楼的孩子、抢救过马路的学生……很多这样的好人好事不断发生,都是极好的例子。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道德领域的两个极端现象引发着人们的思考,并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热议道德的现象。我个人认为,这两个极端在道德领域或社会现象中,它们永远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趋势则代表着主流。

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对于高尚道德都有着一种向往、认同和期待。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推崇并努力建设着一个礼仪大国,而道德滑坡的现象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相容的,是绝大多数人所不齿、不能赞成的。因此,滑坡被局限于一个局部之中,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

那么,我们如何更客观地去看待如今这种非主流的不良现象呢?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商品经济中逐利现象在道德领域的表现,是追名逐利的表现,要彻底根绝此种不良现象很难,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良的道德现象与大多数人的期望背道而驰,为大多数人所不齿,永远不会成为主流,即使是市场经济说到底也是不容这种东西的。

对于所谓道德滑坡的现象,我们要客观、冷静、理性地看待,甚至可以进行科学的评估。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永远是分成各种人群,百分之百都是好人,那什么时候也不现实,所以,你可以不齿于此,可以去消灭它或者引导人们不要那样做,同时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整体的道德风气,不能以偏概全。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会把不良现象控制在一个局部之内,让它占不了主流,影响不了大局。最终主流会引导着人们,引导着社会,向着一个人人都向往的方向发展。另外,媒体的正确引导也非常重要。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媒体在报道时,如果把握不当,就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坏事件总比好事件多。但实际可能并非如此。

所以,我对这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总体评价,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对于我们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趋势或前景都是持乐观的态度。

如何扭转不良道德风气

我们要想整体上改变社会上存在的道德滑坡现象,最根本的还是要压缩它的存在空间,努力消灭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事,人人都是当事人,每个人都当各尽其责。社会环境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人依存于这个社会,而社会由人和人组成。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合,所以,你为这个社会所做的奉献,从广义来讲,也是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是辩证的关系。

那么,我们应该从那些环节着手呢?我想,应该重点抓教育、法治和宣传。

首先,从德育工作看,需要以青少年为重点,教育他们应如何向善,教育他们不做并抵制那些不道德的事,使他们在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就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终身教育的时代,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应该是终身的,但青少年时期是道德教育的黄金期,教育的成本最低,收效最高。在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往往会成为一种习惯,当人们带着良好的习惯走上社会时,便会给社会带去极大的正面影响和作用。比如勤俭节约教育使人自小开始养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长大了,即使物质极大丰富,也会自觉做到吃饭不掉一个饭粒,剩一个饭粒都觉得不应该,是浪费粮食。所以德育要抓住黄金期,事半功倍,让人们形成一种融入血液里的良好习惯和自觉行为。

其次,法治必不可少,要遵循和体现惩恶扬善的原则,对于好人好事要在政策上给予肯定。比如见义勇为,不仅要表彰,而且,对见义勇为者存在的困难,要通过政策给予解决,在全社会激发榜样的力量。同样,对那些丑恶行为要依党纪国法严肃处理。

第三,抓好宣传,大众媒体应该尽到社会责任。要惩恶扬善,实事求是,不能专挑那些吸引眼球的事件报道。实际上张丽莉事迹出来后,人们那种善的一面都表现出来了,人们都在关心她、赞扬她,为她祈福、捐款、献血。可见,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对于社会民众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的媒体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媒体的导向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趋势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媒体应该在正确选择真善美的素材、引导人民群众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方面有所作为。我想,报道一则新闻首先要有一个视角,其次要有一个立场,最后还要有一个目的,如果这三者都是正确的,那么正面和反面新闻都可以很好地报道。那些反面新闻是一种警示,我们可以分析并从中吸取教训;那些丑恶现象,我们去揭露它、批判它,让大家不齿于这样的东西;那些好的现象,我们去宣传它、赞美它,以此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但无论是对好的或是不好的现象,都不要去刻意夸大,不要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违背事实,要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另外,不是说我们只能报喜不报忧,我们都需要报道,但不要好的新闻不愿报,坏的新闻只要有轰动效应,恨不得大报特报。总之,我们的媒体一定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如此,德育、法治、宣传各司其职,全社会齐抓共管,一起来扭转那些不良风气,积极提升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道德建设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应该责无旁贷地参与其中。

学雷锋与道德建设

学雷锋常态化实际就是学雷锋的具体化,而学雷锋的具体化也就是我们道德建设的具体化和常态化,因为今天的学雷锋和我们的道德建设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雷锋要抓好两个重点人群,一个是领导干部、党员,要发挥表率作用,职位越高引领作用越强,其他同志就自然跟进。另一个重点人群是青少年,因为他们还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这时候加强正确的引导和培育,让雷锋精神陪伴他们成长,使学雷锋扎根于他们的心灵,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并惠及全社会。

每个时代学雷锋都会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如今的意义更是深远。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学雷锋更多的是一种自觉向善的表现。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激荡,诸如唯利是图、腐败、人情冷漠等不良现象浮现于世。这时候学雷锋,其意义就更为重大,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理想的追求和塑造,而且对于我们建立一种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谐的社会秩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优良的环境,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换言之,学雷锋不光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对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而且是现实中的一种需求,党的建设,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健康的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秩序的建设等等,各个方面的现实需求都呼唤着我们学习雷锋。

所以,今天的学雷锋活动,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要求,目标要更明确,时代特征要更鲜明。要挖掘其内涵,来适应今天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新需求。在革命战争年代,需要你流血牺牲,用你的生命去捍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在今天,当极端的道德不良现象成为人们议论和关注的中心话题,并已影响到了社会和谐,影响到了市场经济秩序建设,追名逐利、目无党纪国法等道德扭曲现象就像当年的敌人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如今要舍弃的是一个“利”字(不正当的利益所得)。现在学雷锋,正如郭明义同志所说,要牺牲个人的名和利,这正是针对现在泛滥成灾的追名逐利现象的。所以,学雷锋在每个时代其内涵、要求和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虽然根本未变,但针对性不一样了。如今更需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远离那些非诚实劳动下的名和利,为群众牺牲个人的名和利,去彰显学雷锋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需求、新的标准。

学雷锋,首先就是爱党爱国,尤其对于党员来说,学习雷锋首先要像雷锋那样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其次,在道德层面上的雷锋精神,不仅要学,还要有针对性地学,包括助人为乐、自强不息、努力钻研、勤俭节约、创新等等各个方面,这都是符合今天时代需求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这样来做。

如今,我们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市场经济好的一面在不断地发挥作用,但是市场经济那些负面的东西也在大量涌现。所以,歌颂雷锋那些永远不过时的精神,要作为我们道德建设的鲜活内容。道德建设也需要有一个抓手,在雷锋的身上集中体现的几种精神,正好是今天我们道德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人们最关心、反映最集中,也是最普遍的问题。通过学雷锋,通过道德教育的常抓不懈,来引导人们健康向上的道德。新时代学雷锋不但意义重大,而且是一个持久的、长期的任务。

我们的道德建设、学雷锋都应该常态化,切不可像人们常说雷锋三月来四月走。道德建设、道德教育是一种永恒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更要集中、持久地花大力气来宣传和学习雷锋精神,只要坚持下去,抓得准,内涵到位、形式对路,并使之深入人心,全社会的道德风气是能得到改善的。当然,只说教不行,像学郭明义这样的活雷锋对大家更具榜样作用。常态化就是要找出这些人物(当代雷锋),通过他们的榜样力量,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更好地学。学雷锋关键是学他那种精神,精神是可以永远地存续的。雷锋精神在新时代,需要找到新的载体,这就是郭明义,这就是张丽莉,这就是无数个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和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的人,他们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载体。如此,让雷锋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个载体我们要主动去寻找,他不一定和雷锋一模一样,他身上只要有雷锋精神中的一种,就可以作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来宣传,通过一个又一个承载着那些优秀品质的当代雷锋,让榜样的力量深入人心,使学雷锋活动得以持续发展。所以,处在当今时代、生活在人们之中的来自各个系统的活雷锋,是人们学雷锋的最好榜样。同样,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前辈者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我们的政务政策、法律法规、媒体宣传,要营造一个善恶分明、道德风气一致向上的氛围,为我们的孩子树立清晰的道德路标。全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全方位、全民众、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共同致力于积极向上的道德建设,定会取得巨大效果,特别是对青少年,这个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党员领导干部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我们社会的道德建设党员、领导干部都是重点。因为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个人,可以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雷锋,做一个高尚的人;党员、领导干部作为政策的代言人,可以去诠释一种好的政策;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可以去制定一个好的政策;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可以去执行这种好的政策。所以,在党员、领导干部集多面于一身的情况下,各方面的一致、以身作则是非常重要的,做得好就能起到表率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是能够引领社会道德风气提升的一条快车道。领导干部、党员要像战争年代一样,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党员干部如果能够不追名逐利,不附和那些丑恶现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扬起高尚的理想风帆,追求共产党员的宗旨,那么,群众就会一呼百应,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

事实上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大家一看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是这样以身作则,我们的执政党是这样一心为民,老百姓自然会以极大的能量去拥护,自觉地去跟上。所以,要想道德建设比较快地有一个大的提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定一系列好的相关政策并不折不扣地带头执行落实,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先锋作用,这是事半功倍的事。取信于民是根本的执政能力。

道德建设的长远之计:从未成年人的德育抓起

家庭是首要 学校是关键 社会来检验

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可以概括这么几个要点,即家庭是首要、学校是关键、社会来检验。

第一,家庭是首要。家长的本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是孩子成长中接触最持久、深入、真实的榜样。这种榜样会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自然,这种榜样无论好坏,都更容易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未成年人中,家庭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首当其冲,是首要。

第二,学校是关键。孩子到了七八岁,就入学了,这个时候他开始主动地要求学习,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教育对他们的影响都会十分深远。在这个年龄段我们给孩子什么精神食粮,对其成长是很关键的。你希望他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崇尚什么样的精神,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学校德育。学校应该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健康向上的道德种子播种于学生心间。

第三,社会来检验。当孩子离开学校时,他是不是真正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道德,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当他步入社会的时候就开始检验了。如果他没有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改变,而是正常、积极地去影响社会,在社会善与恶的博弈中,努力取善弃恶,那就说明教育是成功的。反之,就说明这个教育的形式大于效果,虽然表面上看合格了,但是实质上没有入脑入心,没有融入血液中,没有使良好的道德情操上升为一种长久的、自觉的习惯,说明教育还需要改进。要力求做到,教育效果能够经得起一定程度的社会风浪检验。

此外,社会的终生教育,也得跟学校衔接,是非观、善恶观都要衔接。在这里要提到的是,理想信念和道德有时候是分不开,高尚的理想信念会产生或者化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举个著名的例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有一个小小的注释,他说:这个理论是马克思的,虽然人们都说这是我的,尽管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这个理论还是属于马克思的,其中最主要观点都是马克思提出的,我不过是帮了一把,如果说马克思是天才的话,我只是个能手。他是那么谦虚,不为名利所动,他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是一种信念。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但他展现给世人的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它能够抵御名利的诱惑,恩格斯在各方面帮助马克思,包括物质上的帮助,但当马克思在他的帮助下做出了成果,他却谦虚地说知识产权都是属于马克思的。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是一种超越了名利的高尚追求。

相形之下,如今社会上那些学术腐败、抄袭剽窃真应该无地自容!可以这么说,凡是那些丑和恶的东西,都是对名利的不当追求在道德领域的必然表现。所谓不当追求,就是已经超越了法纪、政策允许的范围,这种超越是不道德的。所以,对共产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其实也是道德教育一个必不可缺的层面。而反过来,这种坚定、高尚的理想信念无论是对于道德教育,还是道德提升,它的作用都是长期的、内在的、根本性的,不是形式化的,它需要融入血液中,成为一种自觉。

关注道德中最根本的要素:诚信

道德教育涉及内容很广,其中的一些要素具有根本性,于个人和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比如诚信。诚信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如果说助人为乐还是个人的事,诚信则不仅仅关系到个人,而且还涉及他人,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此外,诚信也是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必不可少的。因为市场经济是社会性活动,在经济社会中,诚信是连接各个交往主体的重要纽带。失去了诚信的主体终将被经济社会所孤立。诚信在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做人做事要诚信先行,这样整个社会的风气才能相互信任,以讲诚信为美。营造和谐社会,从个人、企业到政府都应该讲诚信。我们都是社会人,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存在,诚信在德育中应该作为基础和重点。

当然,道德教育的内容也需要适应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人群,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先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教给人们,然后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延伸,根据所处年龄段、接受水平等,开展道德教育。

但从总体上看,诚信是最重要的,现在诚信在社会上面临危机。如今热议道德,这当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不诚信引发的。企业的不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不诚信,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不诚信,企业与人之间的不诚信。可以说,不诚信已经严重危害了这个社会,危害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危害了社会和谐的氛围。

市场经济中,如何处理好逐利和诚信之间的关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逐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但当逐利变成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就会衍生非分的、恶性的,不当的逐利,表现为欺诈、假冒伪劣……,当这些非分之事能够带来更大的眼前利益时,道德中最丑恶的一面就暴露出来了。另一方面,诚信又是市场经济赖以维系和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维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需要。缺失了诚信的一锤子买卖断无前途。人们会在维护诚信中获益,也会在批判欺诈、不诚信、作假中反思。当诚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时,就决定了诚信不但会永远存在,而且终将压倒种种不诚信。

我们应该在德育中告诉人们诚信的重要性和不诚信的危害性,告诉人们诚信会有回报,诚信不是一种牺牲,一种割舍,诚信最终会在最高层次上给你丰厚的、可持续的回报。不要把诚信当成一种负担,它是你的立身之本,经营之本,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市场经济健康前进之本。好人有好报,这是中国人最朴素的一种思想,这样的道德教育深入浅出,在现实生活中也深入人心。总之,道德教育内容很丰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情况,有层次地开展教育,使那些美德、做人的品德逐渐扎根于人们心间。

道德教育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有发展地继承优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力量无处不在,我们当代的道德教育也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些美德都是经过了扬弃以后积淀下来的,是人们普遍接受和高度认同的,它已经内化为一种价值观。但即使是好的传统,如若不赋予其新时代的解释和内涵,有时候单从它产生和发展的那个时代本意去说的话,还是容易让人家误解。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要跟今天的时代需求结合起来,比如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当今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赋予它更深厚的内涵,更广义的解释,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升华。

总之,继承的前提是这些传统的内核必须是好的,是体现真善美的,而形式则可以根据情况而定。就是说,中华传统文化在进行道德教育方面是可以利用的,并且有很大优势,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毕竟易于接受。比如说孝,一直强调孝,但不孝的现象还是存在,所以还得接着教育。但是这个孝也好,还是其他的一些传统也好,还需要根据今天时代的需求来进行新的、正面的解释,也就是赋予鲜明的时代特点,就像前面提到的学雷锋那样,对于中华民族在道德领域的传统文化,要把握其中的优秀本质,根据时代背景有发展地继承。一些好的传统文化,我们都要保留,要继承,要发展,要发扬,使之在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新的作用。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