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郑新立:2020年中国经济前瞻

 时间:2012-07-10 14:47:00 |  郑新立 | 字体:【 】| 阅读: 144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持续了23年。从1978~200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93倍,年均增长9.4%。在韩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高速增长期曾持续了30年,从1961~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日本的高速增长期曾持续了20年,从1954~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未来10年到20年,中国能不能保持前20年快速发展的势头,也就是说,中国的快速增长期到底能持续多久,与韩国、日本相比,中国的快速增长期会呈现什么特点,这将主要取决于我们主观的努力,也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从国内条件来分析,我认为,从现在起到2010年和2020年,支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是具备的。

首先,从市场需求来看,只要善于把潜在的国内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就完全能够保持足够大的需求容量,以拉动经济在未来18年的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因为,2001年中国人均GDP只有7579元,按现行市场汇率计算,只有924美元。而韩国1991年高速增长期结束时,人均GNP达6498美元,是目前中国人均水平的7倍多。日本在1975年高速增长期结束时,人均GNP也达4471美元,不考虑美元价格变化因素,也是目前中国人均水平的近5倍。这就是说,中国目前的人均GDP仍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按世界银行计算,刚刚进入世界人均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真正走上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道路的地区,仅仅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一些沿海地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尚未释放出来。未来18年,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走上工业化的道路,8亿农村人口能够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他们的衣、食、住、行、用条件得以改善,就将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未来18年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其次,中国的高储蓄率可以支持高投资率,成为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条件。中国人民有着勤劳节俭的传统观念,尽管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但储蓄率可达40%左右,可以使投资率保持在37%左右。世界银行的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真正诀窍所在。目前中国各类银行的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8万亿元,居民个人购买国债总额1.4万亿元,个人拥有股票市值1.3万亿元,居民个人拥有金融资产总额达10万亿元以上。可以预见,在未来18年内,居民储蓄和购买股票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这将为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撑。

第三,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环境改善,教育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充足的人才条件,为今后18年经济的腾飞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加大了对能源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打破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特别是随着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在2010年的建成,航空、铁路、水路运输的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已经形成。能源、钢铁等主要原材料的产量已居世界前列,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每生产单位GDP的物质消耗将会逐步降低,加之新的节能、节材技术的推广,仅以现有的能源、原材料消耗,即可支持GDP的翻番。目前中国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总量超过日本,但GDP总量仅为日本的1/4,充分说明中国物质消耗方面巨大的节约潜力。这些年我们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在校大学生人数比1997年前增加了一倍多。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可以基本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改革开放将进一步释放出体制上的活力,为今后18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重要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全国统一、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效率。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将会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浙江省这几年在经济增长、扩大出口和农民收入增长方面,都领先于全国,主要得益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浙江的发展模式必将影响和带动全国的发展。如果在今后18年,全国有一半的省象浙江这样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就有6亿多人口释放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巨大能量,形成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力量。此外,中国加入WTO,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外资将会持续流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同中国丰富的低成本的劳动力相结合,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那些未到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中心将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同全球经济融为一体。中国将更加开放。这对未来18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将是一个积极的推动因素。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将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的稳定。经过2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在宏观调控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会了如何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既能治理通货膨胀,又能应对需求不足。特别是吸取了亚洲金融危机中各国的经验教训,我们将会高度警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国际金融波动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这对今后18年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预测2010年中国GDP的总量,将会比200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7.5%左右。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会比2010年再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7.2%左右。到2020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4万亿美元,届时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人均GDP达到2700美元左右。

实现今后18年的快速增长,在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上,必须牢牢把握并解决以下问题:

(一) 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主要依靠内需支持经济增长。

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需求不足的矛盾。经济增长由过去的供给约束型转为需求约束型。如何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消费政策的调整,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市场购买的需求,是宏观调控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几年,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缓解了需求不足的矛盾,但这个问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已达22.8%,即使扣除加工贸易的50%左右,出口依存度也不算低。所以,扩大内需应成为解决需求不足矛盾的主要着力点。同时,也只有着力扩大内需,才能使经济发展同改善人民生活结合起来,这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扩大内需的重点是增加消费。在城镇,近期消费的热点是行、通讯、住、教育、旅游。今年1~5月,汽车消费增长60%以上,主要是私人购买轿车的增长;用于通讯的消费增长50%以上,主要是移动电话的增长;用于住房的消费增长30%以上,主要是购买住房支出的增长。用于教育和旅游的支出增长也在两位数以上。估计这些新的消费热点将会持续一个较长时间,特别是轿车进入家庭的排浪式消费热潮预计将出现在2005年前后。因为那时汽车进口关税将降到加入WTO承诺的水平,汽车的消费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汽车进入家庭,将引起中国城市布局、城乡面貌的根本变化,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任何一种商品不可替代的。

(二) 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速缓慢,城乡差距拉大。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比为2.8:1,比1985年扩大了近50%。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在宏观调控上应有大的举措。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比例,从目前仍然由农业为整个经济建设提供积累,逐步改变为对农业进行反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绿箱政策和部分黄箱政策的要求,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争取使农民收入在近期内有较快的增长。

(三)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变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能不能完成这一阶段性任务,关系到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结构调整的目标,技术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许多符合产业升级要求的好的建设项目,由于缺乏技术,虽然有资金也无法进行。所以,打破技术这一瓶颈制约,是实现产业升级目标的关键。当前,必须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继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加大国债资金中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投入的比重。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更多的银行贷款和企业资金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国家应给予支持。特别是一些战略性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汽车、技术装备、石油化工等行业,应通过对某些行业提供贴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其发展,并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四) 在扶持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大力支持小企业的发展,缓解就业矛盾。

小企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活力强、就业容量大等特点,无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还是发展加工、贸易、服务等产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国内的经验都表明,哪个地方小企业多,哪里经济发展就快,就业问题就容易解决。忽视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和忽视小企业的群体作用,都是不可取的。现阶段,由于就业矛盾突出,大力发展小企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发展小企业,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大银行贷款的支持力度。由于给小企业贷款风险大、审贷成本高,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方面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许多国家都对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实行特殊的政策支持。我们应抓紧建立专门为小企业贷款服务的政策性机构,发展信用贷款,并配合以抵押担保贷款,尽快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五)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防范金融风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近几年,在扩大内需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今后应注重发挥金融政策的作用,这就有赖于提高金融运行机制的效率。因此,加快金融改革,既防范金融风险,又加大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就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增大直接融资的比重,扩大股市规模和债券市场规模。要走规范发展的道路,防止股市出现大幅度波动。要鼓励企业学会更多地通过股市和债券市场融资,真正对所有者负责,把增加企业价值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目标。另外,要调整银行贷款结构,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中韩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性。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韩国企业带来了机遇。我们高兴地看到,中韩建交10年来,双边贸易迅猛发展。目前韩国对中国保持着外贸的巨额顺差,对韩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发挥了作用。目前,中韩贸易仍有巨大发展潜力。韩国资源短缺,增加进口中国的农副产品、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有利于韩国发展,也有利于缩小中韩贸易逆差。要加强中韩在科研、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祝中韩两国经济在相互合作中健康快速发展。

祝第二届韩中经济论坛东亚经济一体化与结构调整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