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姚桓:解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时间:2012-07-29 23:28:00 |  杨金海 姚桓 | 字体:【 】| 阅读: 161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23号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今天我们组织第二场访谈,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中央编译局秘书长、研究员杨金海同志,欢迎您。

[ 杨金海]: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还有一位是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党史党建部主任,姚桓同志,姚老师您好。[14:41] [ 姚桓]: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请二位作客我们人民网理论频道跟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首先请问一下杨老师,党的十四大以来,每次党代会召开之前都有一次这样的讲话,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都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今年我们将迎来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这次讲话对我们十八大的召开有哪些重大的意义?

[杨金海]:主持人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感觉,这次讲话意义十分重大。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它的直接意义。这次讲话,拉开了迎接十八大的亮丽序幕。讲话内容非常丰富精彩,归结到一点,就是一句话,就是要站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高度,站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高度,站在国内和国际结合的高度,来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丰富的经验,再就是规划未来。第二是更深远的意义,说明我们党在民主建设方面有很大的推进,不仅要发扬党内民主,还要推进社会民主。通过这个讲话,把我们党的一些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包括对未来的基本设想公布于世,告诉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让大家积极研究、探讨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好的建议。通过大家讨论、学习、研究这些问题,集中全党智慧、全国人民智慧,把我们十八大报告写好,把各项规划制定好,推进我们党的理论建设,同时推进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杨金海]:再一个,表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治国理政的经验,以及治国理政的方式越来越成熟。通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好的治国理政的路子,隔几年开一次大会,开大会之前广泛征求意见,这样我们的大会就能开得更圆满,大会的报告就能得到广大党员和干部还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取得共识。像这种情况,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也表明我们党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我们有这个自信,我们可以把我们的观点、我们的规划告诉人们,让人们共同来研究。所以,它的意义是很深的。

[主持人]:既是一个总结,也是一次前瞻。我注意到,胡锦涛同志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四个特色好象是新的提法,之前并不多见。杨老师,请问如何理解这四个特色?

[杨金海]:过去我们也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特色,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特色,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次讲得更具体、更丰富,就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又加了一个理论特色。为什么要加一个理论特色?这里面很值得我们思考,很有启发,我是搞理论的,感觉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你光讲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还不够,还要加一个理论特色,我想有两层意义,一层是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角度来讲,很有意义。我们现在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不仅仅是进行实践探索,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们现在形成的这套理论跟传统社会主义特别是苏联模式是不一样的,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还没有这套理论,还是以实践探索为主,强调我们的民族性,那么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实践性更高了,我们的理论性更强了,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以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综合起来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可以讲是三部曲,这三部曲是唱得非常漂亮的。

[杨金海]:第二层意义,从更大的范围来讲,从整个世界的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强调它的理论特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外国人现在对中国的了解不是太全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发展很好,但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人没有理论、没有思想,实际上这是不对的。中央编译局经常接待来中国访问的学者,我也接触了很多,他们老是讲这个话,我说你们说的是有片面性的,你们了解的是中国的表面现象,就是经济这一块,中国还有更深层的,就是思想理论发展这一块,这才是中国30多年来真正崛起的一个秘密,但是你们了解得太少了。当然,了解太少也有很多原因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自己研究得不够、宣传得不够,但是他们对我们的了解,认为我们没有理论、没有思想,确实也带有片面性。所以这次中央提出来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特色,我认为对于提高我们的国际话语权也是很有意义的。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十六大召开不久,我们党在2003年的时候就提出了关于发展重大战略思想,就是科学发展观,下面请姚老师结合这次胡锦涛同志的讲话,谈一下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姚桓]: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要发展了,如果说发展是硬道理,乱发展是没道理,科学发展是更硬的道理,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广大网友非常关心的问题。我的体会,首先就是要从精神实质上理解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我觉得,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思考,这个发展观本质上是价值观,这一个党,实行什么样的发展观,实际上是这个党的价值观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我们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在发展问题上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所以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我们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利于谁的问题。如果离开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发展不能让人民得到幸福,因为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自有人类以来,人们的工作、生活、斗争、理论家、思考、追求,都是改善生活,追求幸福。所以我们的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民的幸福,就变得毫无疑义,所以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判断我们发展成果的标准,人民利益至上。

[姚桓]: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个落实科学发展观也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面临着很多困难和矛盾,这些问题究竟应当怎么解决,怎么化解呢?这确实需要系统的思考、科学的进行谋划。比如我们出台的措施,有针对全局性的措施,也有辅助性的措施,而且现在的改革应该说更艰巨,它不是初期增量式的改革,而是一种调整式的改革,不是单项的措施,而是全局性的措施,不是要收到短期的轰动效应,而是创造有利于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个任务很艰巨,怎么完成呢?我觉得这个法宝还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政策。

[姚桓]:最后,落实科学发展观,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因为现在我们要突破一些瓶颈性的问题,很多都是体制问题、机制问题,这些问题是躲不过也饶不开的,要敢于探索,敢于创造,与时俱进,才能够破解发展难题,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

[主持人]:姚老师说的科学发展观,让我们对这几个字有了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就像一张白纸,在白纸上作画,可能要达到增量的目的,现在这个白纸上已经有很大的一片蓝图,或者很多的画了,我们怎么样把画布的结构或者细节的东西处理好,让更多的人认识他、发现它的美,适应它,这确实比较难,比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更难。这次总书记的讲话,句句都是经典,需要我们仔细地研习,这次讲话的主题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姚老师能不能帮我们理解这句话,这句话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含义?[14:56] [姚桓]: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开辟出来的,从五十年代,我们就开始探索这条道路,我们取得过成功,也有过曲折,我们付出过沉重的代价,但是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有,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在一起,就是这句话,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前进,不断地开拓。

[姚桓]:为什么我觉得讲话强调这个东西重要,在十八大前夕?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善于总结经验的党,善于从经验教训中吸取智慧的党。在十八大前夕总结经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我记得有一个哲学家说过,什么叫历史?历史就是过去和现在的对话,历史经验让人变得聪明、智慧、坚定,所以我们从历史经验得出这个结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姚桓]:同时,提出这个观点也是面对现实的考验、风浪、风险的一种清醒的认识和坚定不移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是下一步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比如说从国际上,国际风云变换,还有各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也会影响到我们国内,还有国际的极少数敌对势力想束缚我们、破坏我们,我们国内改革中也面临着各种难题、困难,面对难题和困难,有可能出现疑虑的情绪,也可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那么怎么办呢?毛主席在五十年代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什么意思呢?对一个党来说,尤其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在一个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最主要的就是旗帜问题、方向问题、道路问题,我们现在提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要排除干扰,既不走老路,回到计划体制的老路,又不走斜路,就是照搬西方那条路,老路走不通,因为倒退没有出路,斜路是死路一条,唯一正确的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个讲话提出这个问题,确实是反映了我们党中央的战略思考和远见卓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宝贵的。

[主持人]:在讲话中也强调了解放思想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姚老师,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

[姚桓]: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很久,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能够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道理,我们国家所以能够有巨大的发展,甚至外国学者说是“井喷式”的发展,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一个是我们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发展改革的取向,实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但是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优化。特别重要的是,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巨大的解放。我们的13亿中国人民,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海外归来的学子,深山里走出来的打工妹,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干部,各种各样的人,都对未来抱有自己的期待,都对自己的发展、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设计,我觉得这可以叫做“中国梦”,我理解这个“中国梦”一个是“大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同时每个中国人也有属于自己的“小梦”,而且这两个“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改革开放就是把中国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每个中国人都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而且相信自己的命运随着国家的发展,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改变。这13亿人的积极性,如同火山爆发般的喷发,可以解释“中国奇迹”之谜,这是中国奇迹之谜的谜底。同样重要的是对外开放,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方位地开放,吸收外国包括西方国家的技术、资金,有益的管理经验,取天下之宝,为我所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也是大胆的举措,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借鉴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不变成资本主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最终要超越资本主义。所以对内发展市场经济,对外的开放,确实推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觉得还要强调,改革正未有穷期,现在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新情况、新矛盾,中国过去的改革是采取这种路径,就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这样一种改革的路径选择,我觉得是非常英明的,因为它避免了社会振荡,把改革、发展、稳定很好地统一起来,但是应当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一些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障碍,是绕不开的,还需要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所以现在要提出改革开放,要防止改革疲劳症、改革厌倦症,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主持人]:这股劲头一定要咬住了,所以让我们更能理解到改革开放应该跟中国特色还有社会稳定、全国的全局稳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还提到了“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对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杨老师能不能帮我们解读下。

[杨金海]: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刚才姚老师讲得很好,我们推进改革,实行开放,三十年这样走过来,风风雨雨,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但是也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这次锦涛同志的改革有个重要的亮点,就是特别强调发展改革的目的性。发展改革的目的性,并不是为经济而经济,而是最后要落实到民生上,你生产力提高了,综合国力增强了,老百姓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或者说有些人提高了,有些人没有提高,那就会出问题,就会出意见。所以这次中央特别强调,要加强民生建设。我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实质内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和谐社会建设是取得不了成效的。进一步讲,现在我们国家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经济建设成就惊人,现在我们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可不得了,仅次于美国,再过几十年,可能就会超过美国。

[主持人]:也许用不了几十年

[杨金海]:也可能就是一、二十年,很好,但是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直在讲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

[主持人]:就像老百姓讲的,国家富了,但是落到老百姓手里的越来越少。

[杨金海]:对。我们这几年经济增长比较快,税收的增长也比较快,但是老百姓的工资收入总体上来讲是比较慢的。我记得中央国家机关是2006年实行工资改革,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工资,但是到现在又过了几年了,也没有怎么增长。

[主持人]:赶不上物价。

[杨金海]: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就是追求大块,经济增长跟老百姓的总体收入有差距,这需要适当调整。

[杨金海]:再一个是各个人群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不光是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人群差别也越来越大。我们现在很难说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说这个话可能有点重了,但是贫富差别确实是越来越大了,我们的基尼系数比较高,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年,大家都在讨论,从理论界到实际工作者,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切蛋糕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主要是解决怎么样做大蛋糕,因为那个时候经济比较落后,大家生活水平都比较低,但是那时候的贫富差别不是太严重,都比较穷。所以,小平同志提出来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政策在当时是起了重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就不会有少数人先富起来,也不会拉开差距,没有差距,这个社会就没有动力了。现在老是讲效率和公平,实际上效率就是差距,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是搞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都是学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这是对的,越出了一定条件,它就错了,差距在一定条件下就是东西,但是太大了就不是动力了,就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社会稳定都不存在了,你还有什么发展?就不存在发展了。西方经济危机一来,老百姓罢工、游行,社会还怎么发展?所以差距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不是动力了,就不是效益了,就成了影响效率、影响动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了,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必须尽快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刚才姚老师也讲到,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但是改革也有科学不科学的问题,要坚持科学的改革观,而不是坚持不科学的改革观,不能认为我只要往下改就是对的,这样不行,改革要有个标准,归根到底就是能不能公平,能不能和谐,进一步来讲,又分几个方面,比如说小孩子上学,你能不能解决?现在有的是贵族学校,有的老百姓孩子上不了学。对于青年人,有的人挣很多钱,有的青年人没有就业机会。对于老年人,有的老年人过得很富裕,住别墅,但是有的老年人连房子都没有。对于病人,有的享受很高级的医疗待遇,甚至有私人医生,但是有的老百姓看不起病。房子,现在中国的房子可以说盖了很多很多,光北京的空置率就很高,但是我估计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都买不起房子。

[主持人]:各个层面的矛盾都有。

[杨金海]:说到最后一点,就是不公平。财富增长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增长了,总体上来讲,每个人的财富都增长了,但是差别越来越大了。所以怎么样解决民生问题,怎么样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财富收入公平问题,我认为将成为今后若干年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问题。过去我们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赢得老百姓的拥护?解放前革命的动力是什么?就是打土豪分田地。

[主持人]:今天看到微博上有个贴子,“跟着共产党走,就给你分田地”。

[杨金海]:这是中国共产党后来执政合法性的基础。现在我们也面临着这样一个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社会就会失去真正的合法性基础,就会失掉民心,这是很危险的。好在我们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中国共产党懂得这个道理,积极来解决,西方长期以来解决不了,因为他是富人的政府,我们是人民的政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巨大优越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我们中央下决心来解决,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个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解决好。西方老是讲,比如英国人等等搞了很好的福利体系,他们至少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才几十年时间,我想我们肯定用不了一百年,从现在开始,再有个一、二十年的时间,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我是有这个信心。

[主持人]:杨老师的信心也给我们很多的网友打了一针强心剂,就是要对执政党有信心,要自信。实际上近几年很多群体性事件,无非就是这几个,要么是医患关系,要不然是强拆,孩子上不起学,因为并校、校车等等一系列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可能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我们改革开放整个的目的,放在民生上,把蛋糕分匀了,这个问题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杨老师,讲话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新活力,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有哪些背景和意义?

[杨金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而且有很多新意,思想界、理论界、学界研究得还不够,这里面的四化,就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跟过去提的四化是很不一样的,过去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现在讲四化,就是更全面的现代化,不光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它是更全面的,其中既包括工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也包括城镇化,城镇化是个很新的提法,近些年来才把它作为整个改革的大趋势来看的概念,尽管过去也提,但是没有作为重要的战略规划内容来提。还有个很重要的,就是信息化,这是很具有时代性的。我想它的意义是很深的,有两层意义,一是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在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我们之前还有很多国家,像欧美,它已经走过来了,它就是这样一个从农业现代化到工业现代化,然后到信息化,到城镇化,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人类文明发展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比如说城镇化,有的同志,特别是老同志,觉得现在很多农民都跑到城市来,城市能养得了吗?光把小孩子放到农村,将来农村怎么发展?看着好像是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本身不太对的。也就是说,现代化过程就是城市化过程,将来大量的人口要来到城市,农村要留很少的人口,这就叫现代化,或者说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欧美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法国的农业人口算比较多了,才占5%、6%,英美才占2%、3%,澳大利亚基本上都在城市生活。城镇化以后,农村人口才能大量减少,农民的生活待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因为人少了,地还是那么多。土地是不会变的,但是人少了,享有的资源就多了。

[主持人]:这在我们理解以前的城市化,只是把农村变成城市,其实这次说的城市化,是把农村闲置的人口或者大部分,让他们到城市来发展。

[杨金海]:城镇一体化最后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生产和生活方式,你要让他生活下来,必须走这条路子,而且不是人为的走,现代化都是这样子,你人为的让他在农村,你给他盖好房子,他也会跑,农村毕竟生活条件比较差,只有到了人口很少的时候才会富起来,这个城镇化才能水、电、气等等统一供应,才能真正过上现代化生活。我最近到内蒙考察,几十里一户人家,怎么完成现代化?不可能为他修一条路,或者通上电,所以他只能过原始生活。

[杨金海]:还有,这次特别强调农业现代化,为什么讲农业现代化这么多年,中央还要再次强调?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我们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问题。这些年来,我们的一号文件每次都是“三农”问题,中国革命问题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建设文化当中首要的问题也是农民问题,现在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民问题仍然是个大问题,因为几千年来,中国是个农业国,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是我们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不能用过去的老办法,简单给农民一些补贴,把他绑在土地上,那是不行的。

[主持人]:要有新的形式、新办法。

[杨金海]:必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再就是信息化,们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跟西方还有个很大的不一样,过去没有信息化,现在我们电脑技术、网络技术这么发达,我们要把这几个化同时来推进,这是中国现代化实践当中跟西方的一个很大的,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四化,可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好在我们已经有这个理念,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达到这个目标。

[杨金海]:而且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势,这样一个党在领着干,领着干跟分散着干是不一样的。有的老是把中国和西方比、和英美比,是没有办法比的,就像一个穷人跟一个富人,怎么比?你要跟条件相当的人来比,比如印度,我们就可以来比,印度是靠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我们是靠党领导着发展,我们现在发展比他们快,这就说明我们有组织的发展比他们无组织的发展要快,这是我们一个重大的政治优势。

[主持人]:接下来想问姚老师,讲话中提到的新形势下党所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到风险讲话用了“前所未有”这四个字,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姚桓]:这个问题特别重要。我们都知道,关键在党。所以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确实是一篇大文章。讲话中提到我们面临的问题考验,用了“前所未有”这四个字,我觉得这四个字确实是起到了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无论从客观环境,还是我们党的主体来看,面临的考验都非常严重,要解决的问题也非常多。从客观环境来看,我们平常说的四个考验,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还有外部环境的考验,现在我们面对。这四个考验就带来了四种危险,这四种危险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危险也非常尖锐地摆在我们党的面前。

[姚桓]:从行为主体,就是我们党组织党员干部自身来看,总体来看,我们的党是伟大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经得起考验,肯定这一点的同时,确实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就是思想、组织、作风,各个方面,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所以在新形势下,要领导人民把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把我们党的建设搞好。所以讲话强调党的建设,我觉得非常重要。

[姚桓]:那么怎么做好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这篇大文章呢?我认为首先要有忧患意识,要有一种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比如说对待精神懈怠问题,要让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这种革命精神保持下去,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东西在长期执政的和平环境下保持下去,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另外,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很难呢?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条件下,各种各样的思想也会反映到我们党内来,对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的思想是个考验、是个冲击,所以我们有少数党员的思想是既活跃又混乱。活跃是非常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朝气勃勃,但是活跃中有混乱,这就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要保持警惕,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

[姚桓]: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我们作为一个大党,已经奋斗九十多年,我们执政已经六十多年,我们这种革命精神,会不会在代际更替中遗失呢?这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大的参加者,老革命家叫董必武,他在后来参观一大会址的时候说了八个字,语重心长,他说“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这句话实际上来自庄子,意思是这件事开始的时候很简单,但是完成很艰巨。我们党肩负这样一个艰巨的历史使命,还要不断前进,更应当把革命精神不断保持,跟新的形势、跟时代的结合,发扬光大,所以你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有紧迫感。

[姚桓]:其次还是要采取非常得力的措施,怎么落实非常重要。怎么办呢?我们把党的建设看成一个伟大工程,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中央已经非常明确党的建设一个主线,是什么呢?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然后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布局,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扎扎实实地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我觉得应该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我们的党搞得好,团结人民,我们就不怕一切困难,取得胜利。

[主持人]:其实我们的免疫系统还是非常完善的,要把建设不断加强,就像早些年第一代领导人在年轻时候受到的战争或者当时困苦条件的洗礼和考验,现今国泰民安,不再有那样的考验,但是思想上的冲击同样对于年轻的党员同志是一种考验。今天访谈的最后,请杨老师为我们说一下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这次讲话中再次强调建设文化强国,能不能给我们谈谈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杨金海]:这个题目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现在中央还在不断的讲,围绕这个问题,大家发了很多文章,我也写了一些文章,我感到这个问题确实有震撼人心的意义。为什么要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刚才我已经谈到了,涉及到理论问题,文化的核心是理论问题,文化在我们现代化建设当中,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当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我认为处于一个最最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一个标志性的地位,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要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整个民族的复兴,标志是什么?标志有很多,有经济发展的标志,有政治发展的标志、军事发展的标志,但是最后的标志一定是文化。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的唐朝,为什么影响那么大?就是因为除了它的经济发展比较厉害以外,军事、政治发展都很厉害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文化很发达,周围的国家都来学你,像朝鲜、日本都向唐朝学习。近代西方为什么那么发达?当然它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发展都很厉害,但是最后还是落到了文化上。我们到西方去学习,学什么?学文化,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是文化,而且这个东西是我们主动的学习,不是人家逼着我们学习。所以,中国将来能不能在世界上立得住,能不能叫全世界都来学习,主动来学你,就看你有没有文化、有没有理论、有没有思想,你有,人家就可以来学习,你没有,光会造汽车、修马路人家不会来学习,即使你的经济发展得很好,但是你让人家来学,你必须要把道理讲透,把道理讲透,你就有了理论,就有了文化。所以最后,你能不能复兴,还要看你是不是有文化。所以中央这样提,首先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当中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在整个中华民族复兴当中处于什么地位,全民都要有这个自觉,同时要有这个自信,我们现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小,经济影响比较大,但是文化影响比较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全世界用的这些概念,大部分都还是西方的,尤其是英美的,用我们中国的还很少。我们这几年提的和谐社会,这个“和谐”开始推广起来了,将来如果全世界都讲中国的话,中国的这些概念,比如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等,如果这些概念都成了全世界通用的语言了,那中国就真正强大起来了。

[主持人]:那时候中国的国情国外很少有人有异议,很多人也能理解。

[杨金海]:是这样,所以说,我们要有这个自觉,同时要有这个自信,现在很多东西我们是有了,但是我们总结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只要我们总结好、宣传好,让全世界人民都认识到,都来学习,我们的文化就会走向世界。我想,这一点在不远的将来也是能够做到的。

[主持人]:今天非常感谢杨金海老师还有姚桓老师作客人民网,跟我们分享么多,关于文化这一块,六中全会之后,我们的很多主流媒体都请来专家学者,展开很多的讨论,要做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发展文化的圈子,确实需要我们动用很大的智慧,今天再次感谢二位作客人民网,解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主持人]:各位网友,今天的访谈就到这,再见。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