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良好,但很快就进入一个复杂的调整期,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与此同时,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到期之后没有延续,再加上一系列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到了今年这个时候,经济下降的速度就超出了预期,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速只有7.6%!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紧接着出现了工业利润下降,财政增幅也明显下滑。这些变化说明中国正在面临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这个时候得想清楚往哪里走,未来可行的道路究竟是什么。
过去30多年是我国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但在工业化的道路中,我们走的是一条“血拼”的道路。我们过于依靠低价的资源,利用了便宜的劳动力,便宜的土地,高强度的劳动,较低的环境成本,按照这种方式参与了“血拼式”的竞争,目前看来这条路已经继续不下去了。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已经步入一个更加需要耐心的时代,需要让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需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让工业化的科学精神得到全面彰显,还需要制定工业强国的战略。我们要成为工业强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问题,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走上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客观规律,但只有少数国家能够成为工业强国。纵观全世界的工业强国,工业化的历程主要是依靠要素禀赋、科学技术、观念文化三个因素的推动。在这三个因素中,观念文化又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工业强国能够在很多产业上占据制高点,与其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关系密切。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首要的非工业莫属。中国完成工业化,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是没有悬念的,但是中国能不能成为世界先进工业强国,则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所以中国需要体现国家意志的工业强国战略,不光是工业界的问题,也是民族精神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占据世界产业高点的工业强市。
过去三十年,中国与世界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活方式的竞争。过去三十年很多中国人是为工作而工作,欧洲国家人民则是为生活而工作。但在未来,中国过去三十年的生活方式很难持续,未来的竞争会在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展开,如何创造好的生活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城市去居住工作,会成为未来竞争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