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的“7•23”讲话是以党的理论创新的方式拉开了十八大的序幕,其理论意义、时代价值,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标明“7•23”讲话为党的十八大召开统一了思想,确定了基调,明确了纲领。
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7•23”讲话,把握其精神实质,并把其精神转化为工作实践,形成我们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做贡献的行动自觉。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讲话,要掌握其新理论、新思想、新概括,主要是要认识到讲话所蕴涵的“123456”。
1.即一个主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自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命题以来,我们党成功开创了这一伟大实践,使社会主义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经过多年的探索,特别是近十年来,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提法,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带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大飞跃,使我国GDP总量先后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及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确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目的是向世人说明,十八大后我们党的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这就是“7•23”讲话中所突出的一个“坚定不移”,即“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即用“两个‘以’”明确了今后我国发展的战略抉择。“7•23”讲话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高度评价和肯定了我们党在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集中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大亮点,是已被十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真理。二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的实践就是践行科学发展。因此,“7•23”讲话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的具体化、实践化就是做到“两个‘以’”即一个“主题”,一个“主线”,这为我国十八大后的科学发展规划了蓝图和路径。
3.即“三个三”,体现了党在十八大后的战略导向和路径选择。第一个“三”,用三个必须“毫不动摇”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走向。一个是在理论指导思想上“必须毫不动摇”,胡锦涛总书记在这里用“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来界定;三是在路径选择上“必须毫不动摇”,这就是“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第二个“三”,是用三个“取决于”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态度,即“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这是何等的坚决、何等的鲜明、何等的明确。第三个“三”,是用“三个更加”表明十八大后必须把科学发展贯彻到实践中,即“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4.即用“四个特色”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学习“7•23”讲话,必须与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庆祝建党九十年的讲话结合起来,如果说去年的建党九十年讲话是重要的上篇,“7•23”讲话就是辉煌的下篇。在“上篇”中,胡锦涛总书记用“四个一”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把过去理论界论述的“三个一”提升为“四个一”,实质上是对已往的关于“中国模式”之争划了一个完美的句号。“7•23”讲话又从实践的视角提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于中国的实践,扎根中国大地,是对苏联模式的超越和创新,并经过了30多年的实践证明。“理论特色”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的产物,已深深打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印记,是中国版本的科学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党情,并深受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可、认同的高度设计。“时代特色”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世界发展大势,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理论创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制度文明。
5.即“5个建设”,重新阐释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5个建设”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仔细学习我们会看到,过去胡锦涛总书记在阐释这5个建设时是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最后,在“7•23”讲话中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制度建设”做了位次的更换,这是一个新的提法,也完全符合我国现阶段腐败高发、腐败多发、腐败频发的严峻现实,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了新的明确、新的定位、新的阐释。
6.即明确了十八大后六个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一是政治领域的改革和创新。这是“7•23”讲话论述最多、最集中的亮点,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解除了世人的诸多困惑。二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三是文化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强调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三个“坚持”的举措,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群众的原则”。四是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这里关键的是改善民生,要求全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所”的基础上持续取得了新进展。五是生态领域的改革创新。“7•23”讲话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在理论上突破了十七大报告的论述,强调这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在实践上指明了实施的具体措施,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着力推进三个发展,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落实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上。六是党建领域的改革创新。
“7•23”讲话是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结构发生新变化”三个背景下,论述党建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强调了我党面临的外部风险及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讲话中是用“许多”突出问题来表述,即表明胡锦涛总书对党情的准确把握,又表明其深深的忧患意识,为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实施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