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11”事件后,基地组织首领奥萨马 本拉登成为美国的眼中钉、肉中刺。2011年5月1日凌晨,美军开展了代号为“杰罗尼莫”的定点清除行动,为历时10年的追捕行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行动过程
对领导者来说,战略谋划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击毙本 拉登,是美军定点清除行动的经典范例,也是一次精彩的战略谋划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谋于全局。“9 11”事件10年来,追捕本 拉登的历程让美国备受挫折,期间美军曾6次错失良机。2009年,奥巴马命令新任中情局局长利昂 帕内塔,“将刺杀或抓获本 拉登作为反基地组织战争的首要任务”。这项命令源自奥巴马竞选时的一项承诺,“我们将打死本 拉登,我们将粉碎基地组织。这无疑是关乎我们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军事指挥官、海军上将麦克雷文与中情局局长帕内塔确定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反恐新战略,即单边执行由间谍部门推动的秘密军事任务。2010年12月,帕内塔向奥巴马指出拉登可能的藏身地点。奥巴马命令制定一个方案,麦克雷文指派一名高级特种作战军官参与AC1计划。
二是精研情报。本 拉登在长达10年的逃亡中不打电话不上网,不向包括基地高层头目在内的几乎任何人透露行踪。美国中情局分析,必定有人充当信使,替其传达命令。2010年8月,中情局跟踪一个信使来到位于阿伯塔巴德的一处住所。经过数月观察,中情局最终认为,住在那里的三户人家中的一户极有可能是拉登一家。到2011年4月,40份系列情报审议报告对阿伯塔巴德嫌犯不是本 拉登的可能性进行了仔细探究,一个3英寸的活页夹列举了有关该行动的每个问题。
三是果断决策。4月28日,奥巴马与情报、军事和外交团队成员在白宫时局值班室开会。与会人员权衡利弊,意见并不统一,大致分为两派:一些支持定点清除行动,其他人认为应等待更多情报。奥巴马面临三种选择:或等待更多情报,或发动定向空中打击,或派遣特种部队实施定点清除行动。4月29日8时许,奥巴马宣布决定实施定点清除行动。一位副国家安全顾问说,奥巴马在这个问题上“赌上了他的总统生涯”。
四是迅速行动。5月1日凌晨,4架“黑鹰”直升机搭载24名海豹突击队成员,携带先进战斗装备,从阿富汗起飞。到达拉登的住宅后,与守卫发生激烈交火。进入卧室的第一名队员先是把拉登的多名女儿拖到一旁,第二名队员将拉登的妻子推到一边,然后一枪击中拉登胸膛,第三名队员则击中拉登的头部,使拉登当场死亡。整个行动非常顺利,只持续了40分钟,美军士兵没有伤亡。
行动经验
美军定点清除本 拉登行动,体现了奥巴马及其团队高超的战略谋划能力。
一是高层决策。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 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定点清除拉登行动能够取得成功,与奥巴马的果断决策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美国情报人员并没有亲眼看到本 拉登出现在建筑物内,对其具体位置也并不确定。一旦行动,如果事后没有发现本 拉登,将极有可能引发与巴基斯坦的外交冲突,对美国的国际声誉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如果让本?拉登再次逃脱,今后追捕将更加困难。就在行动前,中情局十几名高级官员和分析师做最后的评估,每个人对本?拉登在此建筑物内的推断“从40%到 95%不等”。而且在高层会议上,只有半数人员同意采取定点清除行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奥巴马以坚定积极的态度,果断拍板,一举击杀本 拉登。
二是信息制胜。战略谋划不是靠领导者随便拍脑袋就能得出结论,而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上。信息是进行战略谋划的先决条件,是战略决策的依据。像本 拉登这样的人,许多常规的信息跟踪手段,对他是不起作用的。此次能准确找到本 拉登的藏身之地,是中央情报局跟踪到了本 拉登一名信使的动向。为了确认身份,中情局一队特工在这栋建筑附近租了一套民房,用长焦望远镜和红外成像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监视建筑内的动静。特工们还用尖端的窃听设备,捕捉从这栋建筑里传来的声音,并监听这栋建筑的手机信号。美国的间谍卫星,也一直探测这栋建筑是否有地下通道。长达10个月的情报搜集,为奥巴马的战略谋划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先决条件。
三是重在行动。谋划只是成功的一半,更为重要的一半在于执行。战略谋划最终要落到实际行动中,否则就是空谈。美军针对清除拉登行动制定了周密细致的方案,对行动的每一步骤都进行了精密合理的推敲,为了确保行动万无一失,美军还在阿富汗建造了一个模拟拉登住宅的实体模型,海豹突击队利用建筑模型进行了反复演练,不断修正方案细节。麦克雷文说:“我们要做的就是,乘直升机进入,对院子发动袭击,抓住那坏蛋或完成所需的任何任务,然后撤离。”奥巴马称打死拉登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情报和军事行动之一”。
行动启示
美军定点清除拉登行动,是美国威慑战略的战术运用,既可以杀一儆百,威慑其他敢于和美国动武的国家和恐怖组织,还可以缩小打击面,起到分化对方阵营的作用。这给领导者决策也带来颇多启示。
一要拓宽战略视野。战略谋划具有全局性、宏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领导者要具备宽广的战略眼光和宏观的战略思维。定点清除拉登行动,从外交战略的层面看,能够缓解宗教极端主义的扩张态势,特别是在恐怖主义组织没有继任者的情况下。从国内战略的层面看,巧妙展示了奥巴马反恐硬汉的形象,特别是运筹帷幄的领袖气质。民调显示,击毙拉登之后,奥巴马的支持率一度飙升了近10个百分点,达到56%。这启示领导者要着力培养对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判断、预见的理性思维,学会站在宏观、全局、长远的高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二要提升战略能力。领导者进行战略谋划,做出战略决策,没有非凡胆略、超强勇气和卓越能力是不行的。定点清除行动本 拉登行动中,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核心成员在最后6周中举行了5次会议,对他先前的结论进行复审研究,考虑了各种突发情况。有信心、决心和判断力,静候最佳时机的到来,才下达最后的行动命令。这启示领导者应准确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可能性,深刻分析政策措施的各种效果,对各方面的条件、因素及其可能性进行全面评估后,选择最优方案。而战略决策一旦做出,即应迅速行动,坚决落实。一个好的战略谋划必须执行到位,才能发挥效能。
三要完善战略机制。战略谋划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复杂性和风险性,再高明的领导者也无法洞察一切,统揽全局。因此,需要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战略机制。美国总统决策顾问机制就是这方面的范例。奥巴马引入了严格的、有条不紊的国家安全决策过程,其核心就是进行缜密分析,强调书面的东西,能够按每项具体决定的要求进行调整。4月28日,奥巴马询问每位顾问的意见,并就是否采取行动进行了最后表决,从四种行动方案中最终选择进行地面突袭。这启示领导者要提高战略谋划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建立健全战略决策咨询制度,切实发挥咨询顾问的智囊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战略评估机制和手段,加强专业化评估力量建设,防止出现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