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交流。这两天讨论的问题,中国未来的发展不断被提出,刚才也讲到中国的未来可能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关于中国的经济问题,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了8.7%,2010年增长了10.3%,2011年增长了9.9%,今年前三季度下滑到7.7%,这样就引发了很大的争论,未来中国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还有没有增长的后劲?我看会上大概三种观点:一种是抱乐观态度,认为中国未来三十年仍然可以保持7—8%的高增长;第二种是悲观的;还有一种认为不确定因素很高。我的判断有两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这个潜力要变成现实是需要条件的。我认为讨论中做了很多分析,但是两个条件至关重要:中国未来经济能不能实现顺利转型;中国政府在管理当中的方式能不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我们现在都是空谈。
我要讨论三个观点:第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双重使命;第二,中国经济转型要求政府转型;第三,中国政府转型的要害是重新定位政府的经济职能。如果条件能够具备,我认为我是支持第一种观点的,但是我认为经济增长没有那么高,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保持6—7%的增长速度。
我提出一个观点叫中国经济转型的双重使命,第一重是要完成发展方式转型,第二重是完成发展战略转型。从发展方式来看,过去中国的发展方式使中国的经济总量快速放大,变成全球老二,成绩斐然。但是问题非常突出,传统发展方式走到尽头,有四个难以为继:第一,低成本出口战略以金融危机爆发为标志难以为继;第二,低端产业主导的经济结构难以为继;第三,资源和环境的传统使用方式难以为继;第四,收入发配不公引发社会问题使社会稳定的大局难以为继。发展方式转型要转到哪里,我认为,第一是要保持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由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外向型经济,出口导向、投资导向的经济模式,转向以内需经济为主导,积极扩大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三是占领世界产业链部分高端,使我们在世界产业链高端有话语权。第二,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我认为中国是新兴经济体最大的国家,我们过去的发展走了一条非均衡发展战略,未来要转向一个公平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向公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三个转变:一是由改革开放沿海带动内地的梯度推进战略向“点面结合”的双引擎、全方位战略转变;二是由国富优先战略到民富优先战略转变;三是由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战略向共同富裕战略转变。我这里说的点是指经过30年改革开放形成的区域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海西,这是未来中国地域增长级;面是2200个县,县域经济要全面开花,从根本上改变东南沿海率先发展,通过东南沿海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战略。“点面结合”的双引擎战略有可能从根本上重塑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进程。
第二,中国经济转型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型。我简单讲三句话,在中国经济转型大格局下,政府转型应该朝三个方面转变:一是由管制型、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二是由单一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治理型;三是由手工作业型转向电子网络型,最后成为智慧型政府。智慧政府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提升政府五种能力:一是感知能力;二是预见能力;三是回应能力;四是社会管理能力;五是公共服务能力。我想我们的政府如果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能构建智慧政府的话,就能大体适应经济转型的基本要求。
第三,政府转型的要害是重新定位政府经济职能。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要转变政府管理的理念,二是大力削减政府权力,三是进一步确立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地位。关于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当前情况下有三个观念非常重要:一是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是企业、公民个人,政府要给社会提供有序的安全的社会环境,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政府的责任;二是法律不授权,政府无职权。政府的权力应该是严格受到法律限制的,政府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是相反的,法律对公民而言规定不能做什么,没有规定的都能做,但是法律规定政府只能做什么;第三,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一个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关于削减政府的权力,找准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定位,我认为未来我们适应经济转型的要求,政府首先要找准不能做哪些,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不要直接融资、操办项目、制订技术标准、违法设立行政许可、对个别企业实行政策倾斜、不得干预司法、不要以行政手段认定重点企业和个人。关于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我认为,一是进一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市场机制能解决的问题,不设立行政许可,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的政府应该购买服务;二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的步伐;三是国有企业要有计划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