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王国刚:从“吃穿用”转到“住行学”

 时间:2012-12-04 13:18:00 |  梁卫国 | 字体:【 】| 阅读: 163

核心提示:

1.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全面小康比温饱型小康多些什么?从居民的消费结构来讲,最初要解决的“吃穿用”已经满足,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朝着解决“住行学”方面发展。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原来工业经济推动为主,转变为由城镇化拉动为主。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记 者:王所长,您好!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请问如何增长,怎么增长?

王国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背景下,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这场改革就叫经济体制改革。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得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自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讲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作用,但是迄今为止,这个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但是我们的市场经济依然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我们现在仅仅是建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但是许许多多的内容还在建设过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看到,市场机制要能够充分发挥配置作用,从市场的供求角度来讲,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需要解决供求缺口。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不可能有一个成熟的市场,也不可能有一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条件,因此我们要大量解决目前在居民消费中供求不对应的现象,或者供不应求的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吃、穿、用方面已经形成了买方市场,供过于求;但是在住房、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等方面,我们仍然供不应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就是要充分解决在这些方面供不应求的格局,形成买方市场。当然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不是十年八年的事,也许需要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但是这些问题不解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达不到。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中国特殊条件下还有两个含义。第一,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中国过去是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计划经济里面大量贯彻的实际上是行政强制,这种行政强制不仅在经济领域,在金融领域等等都有很强烈的表现。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需要逐步退出行政机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二,充分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作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经济成分不利于经济的保护和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之所以经济能够得到大的发展,与我们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公有制为基础,同时有效发挥其他经济成分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未来,应该更有效的发挥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所以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政府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计划经济之所以搞到后来越管越多,越管越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政府的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细化,计划越定越多,越定越细,最后供求关系越搞越复杂,越来越供不应求,所以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别管。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政府职能已经转变了不少,但是仍然存在不该管的事管得太细的情况,有些事情现在管得甚至比当时计划经济时期更细。因为当时没有现在的这套电子系统、没有网络,所以现在管得比那时还细,这个应该予以转变。

第二,政府要在非市场领域积极发挥作用。中国虽然有些领域已经市场化了,但是也有很多领域没有市场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还谈不上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把原来的非市场开放成市场,让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无论是在区域面上,在产业面上,甚至在产品面上,都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在这方面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第三,在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的经济现在已经不是封闭型经济,十八大这次提出要发展开放型经济,也就是我们要“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些是企业自己“走出去”,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要引导企业“走出去”,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中国未来发展中,不仅在中国境内需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而且在中国“走出去”的过程中,在中国整个经济国际化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要从“吃穿用”转到“住行学”

记 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主线,请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何在?

王国刚:很多人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调整经济结构,需要推进科技进步,需要创新,这些都对,但是我们还需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是从什么地方转到什么地方去,这是核心的问题。

从中国这三十多年的发展来看,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从经济方面来讲,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我们主要靠的是工业化的道路,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工业经济生产的产品最终提供给谁?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在中国境内讨论的话,它应该是提供给消费者。我们吃的东西、穿的东西、用的东西可以直接从工业生产线上获得,但是住房、医疗、教育、文化能从工业生产线上获得吗?哪个工厂的生产线能生产出一套住宅,能生产出一条道路,能生产出一所医院,能生产出一所学校?显然不行。

在中国实现了温饱型小康以后,居民的生活已经向全面小康发展。那么全面小康比温饱型小康多些什么?多到什么程度?从居民的消费结构来讲,最初 要解决的“吃穿用”已经满足,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朝着解决“住行学”方面发展。

所谓“住”是由居住条件改善带来的新消费。“行”第一个指的是身体健康,因此要有医疗保健;第二个指的是要有各种道路;第三个指的是要有通讯。“学”一是指教育,二是指文化,三是指体育,四是指娱乐。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些内容就会发现,在全国,大到北京、上海这种超大型城市,小到县乡政府,“住行学”的供给都不能满足需求。可是,人们的消费结构在往这方面倾斜,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就在于要着力去解决城乡居民在“住行学”方面的需求。

“住行学”方面的需求不可能通过工业生产线生产出来,但是它又需要运用工业生产线提供的各种原料、设备、零部件等等,那么就需要一个机制来集成,把这些集成为刚才所讲的这些消费对象。这个机制就是投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味着投资要从原来的生产性投资转变为消费型投资。所谓消费型投资就是创造消费对象和消费条件。

既然要实现“住行学”,那么实现“住行学”的主要地理区位在哪里?在城镇。“住行学”要在城镇范畴里展开。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由原来工业经济推动为主,转变为由城镇化拉动为主,从而要求整个金融发生转变,因为实体经济已经从原来的以“吃穿用”为重心转变为以解决“住行学”为重心。工业化条件下,金融的直接服务对象是机构。在城镇化条件下,金融服务的直接对象就是个人和家庭。而我们在城镇化条件下,金融服务的发展步伐仍然太慢,无论是金融产品的数量,还是金融服务的技术、服务方式、服务质量,都还差得太远。我们的银行、证券、保险等等,它们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盈利模式都要随着金融服务的服务对象而变化。当然,金融发展得快一点,对城镇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大一点。但是如果金融发展滞后,可能就会拉城镇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后腿。现在来看,拉后腿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了。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在存款负利率的条件下,城乡居民每年还要拿四万亿的资金存在银行里面,从而使银行当中居民储蓄存款的余额达到了39万亿元。

居民的钱没有用到刀刃上

记 者:有人说居民储蓄多的原因是我国的社会保障跟不上,能这样理解吗?

王国刚:这个观点如果在1996年前说还算合适,但是从1996年到现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覆盖了全国95%的人口,可是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为什么会从2.9万亿涨到39万亿呢?中国是全世界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最多的国家,我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按照现在人民币跟美元的汇率相比,大概是六万多亿美元,它比美国加上整个欧元区所有居民的储蓄存款总量都要大。

记 者:中国居民的消费心理是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比如不爱超前消费?

王国刚:谈不上超前消费。比如现在的房价怎么会那么高?如果有足够的房子,房价就涨不上去,还是供不应求造成的。因为没有足够的供给,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吃、穿、用”方面满足了以后,当人们向“住、行、学”方面消费的时候没有足够的供给。

在供给不够的情况下,居民的钱只能放在银行了。如果在2005年以前,去买房有很多现房的楼盘可供挑选,可2005年以后到处都在买期房,这个现象很奇怪,这表明供给不足。中国居民不是没有消费能力,我们随便比较两个指标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比如美国华尔街、英国伦敦城,那些所谓高级白领60%以上的人用的还是90年代中期的手机,而我国2007年以来换手机的比比皆是。第二个指标,2007年以来城里的人有多少人没换过彩电呢?但你看看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等发达国家,他们家里用的是什么电视?彩色电视反而并不多。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中国居民对于新的消费是很有接受能力的,只是供给太少。

记 者:但有人认为,住房是一个很特殊的消费品,它和手机、彩电不一样,它的生产受土地、政策限制比较大,所以生产就会比较难?

王国刚:我们可以再看两个指标。第一个,中国有多少城市的住宅盖到40层楼以上?但是在韩国这样的楼比比皆是,说明中国还是有地。再到地级市看一看,包括一些省会城市,有百分之多少的房子是有电梯的?这个比例不是很大。我们的住宅还是有地,跟18亿亩的耕地红线没有关系。当然,这里面也有规划的问题。

至于刚刚讲的交通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跟土地关系也不大。现在居民消费已经往“住、行、学”这边走了,但是另一头的供给不足,居民没办法消费。所以金融服务要发展就要往这方面倾斜,这就需要足够种类的金融产品。因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人,他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风险的偏好程度不一样,流动性的要求程度不一样,资金的时间长度不一样,资金的数量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有足够多的品种。因为中国人口众多,所以不但品种要多,每种品种的数量也要足够,否则还是难以满足需要的,这就是金融机构需要做的事情。要解决这些东西,就要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从人们的观念、认识,到体制和创新,这是今后几十年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供给不足还是政策问题

记 者:按照目前的考核机制,银行业是作为企业来考核的,它认为投资到机构风险小,投资到个人和家庭风险大,请问这个问题怎么解释?

王国刚:只要我们制定政策并大量发展存款的替代品等,给这些居民以存款和购买某种存款替代品的选择就可以了。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发行的公司债券,虽然数量还不够多,品种还不够多,但是总归是有的。如果居民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3%,而买公司债券的利率是5%,那么居民很可能就会拿钱去买债券,而不是存到银行。

记 者:也就是说供给不足还是政策问题。

王国刚:对。紧接着银行贷款拿什么钱贷?银行可能就要开辟一个渠道来帮忙卖公司债券,使其他业务运转。遍地储蓄所的格局就可能发生改变。有的居民因为债券太多没法识别,就可能通过银行帮忙开展这项业务,银行就有了新的服务,并且展开竞争。银行的服务态度就提升了,服务质量也提高了。

记 者:以前存贷差是主要的利润来源,以后靠服务来赚钱。

王国刚:对。前提是有足够的产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足够的产品才有服务可谈,没有产品光凭嘴巴说不行,所以所有这些都依托在“住、行、学”这些产品上。

再比如中国正走向老龄化,老龄化是什么意思?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讲,今天挣的钱要准备拿到未来去使用,这个在金融学上就叫做跨期配置。那么我怎么把今天挣的钱拿到未来去使用?如果我存银行,会有3%的利率,可是如果物价上涨,涨到了4%或5%,未来还怎么使用?到未来购买力越来越差,这个时候就要有机构来帮居民做这件事,去买那些利率比较高的产品,这样可能一年的利率能达到5%或6%,刨除CPI增长,还有一定的实际收益,这就是为居民家庭服务。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工具,没有这些金融产品。

记 者:原因是不是银行业不愿意主动创新?

王国刚:不是,这是因为整体的思想还没有转变。我们现在从过去的从工业经济推动为主转向城镇化拉动为主。因此金融服务的对象需要做新的扩展,需要从机构走向家庭,那就要向这个方向创新和发展,但这牵涉到很多体制问题。因为原来这套经济体制是按照工业经济制定的,原来的观念也是工业经济下形成的。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这就是我们以后该做的事情。

转变观念才能带来宽阔天地

记 者:您能不能给出一个具体的线路图,金融业应该怎么做?

王国刚:没有线路图,只能讲一个发展的方向。因为未来不是靠现在某个人去设定的,它是靠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一定要解放思想,思想观念不转变,怎么可能往那个方向发展?正是因为大家已经在原有的思维定式中习惯了,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必须要勇于尝试,而且还要让试的人放开手脚,不要怕错。

所谓经济结构调整是随着重心转变而调整的,如果我们的经济结构还是停留在原来给人们解决“吃穿用”的范畴里面,那么这个调整极其困难,而且缺乏方向。如果我们的经济结构是从“吃穿用住行学”整体考虑,是做加法,那么你就知道这个经济结构调整和前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方向,是重心。同样,我们科技进步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的科技进步还仅仅停留在解决“吃穿用”上,那十八大可能就不会提出生态文明。因为污染是工业路线所造成的,工业路线是以污染为前提的,但是治理环境、绿色经济是以城镇生活为前提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城镇化的要求,金融服务也要向这方面倾斜,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