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新全球秩序博弈中的大国都打什么算盘

 时间:2012-12-26 14:03:00 |  | 字体:【 】| 阅读: 187

东南亚没有冬天。在火热的区域合作舞台上,舞动着全球大国的身影。

11月20日,东亚峰会在金边举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出场颇受关注。他此前访问了泰国和缅甸。他在泰国的讲话被视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宣示”:美国的民主适用于美国已达200年之久,它同样将适用于泰国和整个亚洲地区。

俄罗斯外长的出场虽没有奥巴马那么抢眼,但他强调东亚峰会是俄加入亚太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一步。这被媒体解读为俄表述了“向东看”的强烈意向。欧盟也不甘落伍,紧盯着这个重要平台。金边峰会前,欧洲领导人在老挝强调加强与亚洲国家关系的重要性,称欧盟已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将此作为参加东亚峰会的前提。

像往常一样,中国带来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合作计划。中国提出“金边发展倡议”,并以此为基础,与东盟商议形成了“金边发展宣言”,将扩大在金融、能源、教育、灾害管理、公共卫生、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

东南亚出现的这一幕,不过是近一年来大国全方位角力的一个片断。大国角力始终是国际政治的突出特征,这种博弈随着大国力量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演进不断显示出新的趋向。

全球大国之所以加紧对东南亚地区的力量投放,主要还是因为谁也不愿与这个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擦身而过”。大国的参与及其经济上与该地区的融合,会助推整个区域发展。但是,大国追求的战略目标不同,尤其是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会更看重未来秩序的构建及其“游戏规则”的制订,其博弈势必会引发一系列摩擦和问题。

大国依然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主导力量。几乎每一个大国都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更多地投射影响,在更宽阔的范围内成为秩序的规划者和主导者之一,至少要在新秩序制订的进程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大国“全方位角力”的核心所在。这一点,不仅反映在东南亚,同样也反映在叙利亚问题、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上。

没有大国合作,就不可能有效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地区性问题,这已成共识。但在由谁主导,或者说解决问题的方式、路径和未来的规矩由谁说了算上,大国利益出现了摩擦和碰撞。

战略平衡依然是大国的重要目标,但平衡的方式已经不同。美国在推出“重返亚太”战略之后,又提出了“再平衡”。这种再平衡的一个新鲜之处在于,它可能要更多借助于区域盟友来实现,并以美国主导的机制将盟友凝聚在一起。

一年来,西方传统大国因受到持续经济衰退的影响,民意趋于保守、内向,社会碎片化、分裂化现象严重,致使冷战思维有所抬头,民粹主义成为主流。国内政治决定着外交走向和其外交政策能走多远,这样的社会思潮无疑会直接,或通过国内政治反映在这些大国的外交政策上。

内向、保守并非简单地意味着“后退”或“防守”,尤其是在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大背景下,害怕失去原有地位的焦躁不安的情绪,会转变成对西方体系及其价值观念的更强力推进。这会不会主导未来一段时期西方传统大国的外交选择,值得深思和观察。

经济全球化为大国创造了巨大的战略活动空间,而多极化的发展、新兴大国的崛起,也必然使全球格局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大国会越来越多地考虑,未来的规则是否对自身有利,怎样才能有利,是否符合自己追求的全球目标。在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的今天,大国的地位,将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21世纪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的构建进程。

大国依然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主导力量。2012年,新兴大国崛起,在国际多边对话机制中影响日增,全球格局深入调整。陷入持续经济衰退的西方传统大国,全球影响力和作用均受到制约,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升温,冷战思维抬头,经济问题政治化现象突出。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

中国:力求总体稳定

赵可金(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2012年的中美关系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国际化显著。中美两国高层往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以及中美商贸联委会先后召开,越来越多地区和全球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议题,双方对众多国际问题的主张受到世界舆论高度关注,并关乎整个世界局势。

二是战略性增强。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大大提升了中美关系的战略敏感度。朝鲜发射卫星、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缅甸问题、伊朗核问题以及贸易摩擦、投资争端等一系列问题中,双方战略意图上的频频试探,战略动作上的谨慎操作,危机管控上的刻意克制,都充分表明中美关系战略性在大大增强。

三是复杂性凸显。美国民粹主义、保护主义以及经济问题政治化等倾向,增加了寻求国内政治共识的难度。中美两国既是全球治理的伙伴,也是话语竞争的对手。

展望2013年,中美关系将继续在竞争与合作的轨道上前行。中美关系存在深化战略协调的“机会之窗”,但也面临各种挑战。

姜毅(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2012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沿着稳定、积极、务实的轨道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两国领导人充分总结了最近10年双边关系的发展经验,对未来深化合作的方向和途径做出了规划。

2012年,双边贸易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有望突破90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能源、交通、科技、农林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不同程度进展。不断夯实民间交往基础,是近年来两国关系的新亮点。

2012年的“俄罗斯旅游年”是扩大相互认知的重要努力。国际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正如两国领导人所指出的,两国关系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成为构建21世纪国家间关系的榜样。中俄关系不断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刘明礼(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欧洲所副研究员):2012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发展,并日趋成熟稳定,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

一是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二是经贸合作面临诸多障碍。欧盟在没有企业申诉的情况下对华为、中兴等企业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欧债危机使欧盟改变了原有的贸易规则,保护主义呈抬头之势。三是政府间互访频繁、人文交流更加务实。双方启动了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

展望2013年,双方的经贸往来会更加务实,金融领域的合作会持续加强,并会共同面对改善国际经济秩序的课题。

美国:拉打压“组合拳”

本报驻美国记者  温宪

2012年,美国在处理大国关系时,以自身利益为准绳,针对不同对象不断打出以拉、打、压为主要手段的“组合拳”。

今年美国对华关系继续呈现两面性特点。一方面,美国承认中国是一个对美国国家利益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与配合,无论是美国国内经济还是全球性问题,均无法得到解决。为此,美国必须与中国加强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以维护和保证美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屡屡以中国必须遵守国际规则为由,在一系列敏感问题上向中国施压,以防止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脱离美国的战略轨道。

在美国与欧盟的关系中,紧拉成为主要特点。在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调整的背景下,跨大西洋关系正在经历二战后最大的结构性调整。鉴于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对美国具有“持久战略重要性”,美欧在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上仍将紧密合作。在西亚北非地区特别是叙利亚局势、中东变局和伊朗核问题上,美欧之间拉得确实很紧。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鉴于土耳其在叙利亚等热点问题上处于地缘政治要冲,美国格外加大了拉拢土耳其的力度。

随着美欧关系从“特殊”走向“正常”及欧债危机的深化,美国与欧洲的战略利益不可避免地渐行渐远,分歧也不断凸显。在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的阴影下,美国不愿再度大规模卷入海外军事冲突。因此,美国不断要求欧洲“分担”更多的安全责任,并推动北约的防务资源合作与整合。在处理欧债危机问题上,美欧间的政策取向不尽相同。奥巴马政府对欧洲在危机面前的迟疑应对屡持批评和施压立场。

打压成为今年美对俄关系的重要特点。奥巴马在第一任期之始,曾极为张扬地“重启”美俄关系,但好景不长。2012年,美俄在叙利亚局势、伊朗核问题、欧洲反导系统等问题上有着激烈的较量。俄罗斯大选期间,美国动作不断,以资助多个非政府组织、持续鼓动街头抗争、甚至公开唱衰普京等方式,极为露骨地插手俄罗斯大选。

美国在打压俄罗斯的同时也留有回旋空间。在美国大选期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曾称俄罗斯为美国的“头号地缘政治敌人”,奥巴马对此予以批驳。这使得在二选一的抉择中,普京显然偏向奥巴马。奥巴马在重新当选后与普京通话释放善意,除表示接受访俄邀请外,还同意继续推进两国关系。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则认为,俄美“重启”双方关系无法恒久,因为“程序已经失效”,“必须更新软件”。

俄罗斯:务实但不失原则性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施晓慧

三大博弈构成今年俄美关系的特点。其一,大选年的意识形态博弈。俄大选期间,美国以“民主”的名义,通过美国国际开发总署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在俄国内公开支持“反普京”抗议活动,普京严词谴责美国干涉内政。随后,俄决定停止该总署在俄活动。    美国大选期间,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公开使用冷战语言,指责俄是美头号地缘政治敌人。其二,美国反导系统在欧洲的部署直逼俄边境,俄坚决要求美国提供不针对俄罗斯的法律保证,遭美拒绝。普京12月20日在大型记者会上明确指出,欧洲导弹防御系统有可能令俄罗斯的导弹核潜力归零。这将严重破坏世界上的战略平衡。如果无法同北约伙伴谈妥,俄政府将不得不进行反击。其三,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美分歧巨大。俄明确反对美国将自己的政治体系强加给其他国家,认为这是现代国际政治的原则性问题。但是,普京在今年7月指出,“鉴于俄罗斯与美国世界最大拥核国的地位,许多全球性与地区性问题取决于我们两个国家”。他说,在洛斯卡沃斯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俄美两国希望“在最近几年取得积极进展的基础上,建立富有建设性、预见性和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基于地缘政治和外交利益,欧盟一直是俄外交政策优先方向。欧盟在俄罗斯的对外贸易额中占48.8%,俄大部分石油天然气运往欧盟,也是欧盟工业产品和先进技术的重要市场。普京今年5月就职后的第一批出访国家中,就有德法两个欧盟大国。俄从法国购买4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但欧盟深陷欧债危机,经济持续不景气,不可能不触及俄罗斯利益。莫斯科卡内基研究中心主任特列宁认为,俄转向亚太,部分原因同欧债危机相关。俄罗斯认为,欧元地位的飘忽不定不得不让人深思,欧洲正在失去经济领袖的地位,随之而来的将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重新分配。

关于俄中关系,普京今年竞选期间即表示,俄罗斯“经济之帆”应该乘上“中国风”。12月20日,普京在大型记者会上说,中俄两国关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信任和合作水平。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认为,俄中积极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以及联合国安理会等国际平台对美国的图谋和价值观予以批评、指责和驳斥。俄罗斯是唯一一个同中国没有严重政治分歧的大国。北京深知、同时也非常珍惜这一点,而且将来还有可能更加积极地“吸引”俄罗斯参与合作。类似的“参与”以及被赋予的角色,总体来说对俄罗斯是有益的,因为它由此获得的地缘政治“红利”可以部分弥补俄罗斯经济上的落后,况且单枪匹马抗衡“美国世界”绝非易事。

卢贾宁说,在宏观经济计划中,俄罗斯已经对吸引中国这个强大邻国进入自己的“经济空间”,尤其是西伯利亚和远东,显示出浓厚兴趣。

欧盟:债务危机束缚手脚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张亮  孙天仁

2012年,债务危机依然是欧洲形势的关键词。这场3年多的危机不仅导致其整体经济“二次探底”和政局不稳,而且还在相当程度上牵制了欧盟外交及其国际影响力。

欧中关系依然活跃。双方高层互访和会晤频繁,先后举行第十四次、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人文交流扩大,各领域的对话和政策协调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则在克难中前行。前11个月,中欧贸易额累计4950多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约4%,中国对欧出口下降7%;前10个月,欧盟对华投资下降5%,但中国对欧盟投资大幅增长。

由于自身经济不景气,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对中国的光伏等产业发起所谓贸易救济措施,致使双方贸易摩擦和争端时有发生,成为中欧经贸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

明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吴海龙大使认为,中欧关系正进入一个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坚持互利共赢的战略方向,提升各领域合作的质量和规模,做彼此发展道路上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要不断培育政治互信基础,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对话解决存在的分歧。

对美关系依然是欧盟外交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欧美关系已开始从“特殊”向“正常”演变。

作为盟友,欧盟在总体上附和美国的对外政策,不断加大对叙利亚和伊朗等国的制裁。但双方之间的疑虑和不信任感也在增加。尤其令欧盟困惑和失落的是,美国已决定将战略重心从欧洲移向亚太地区。在欧盟深陷债务泥沼的危难时刻,美国拒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相助,理由是美国自己也遭遇“财政悬崖”,况且欧盟完全有能力“自扫门前雪”。有专家分析,欧债危机至少在短期内已削弱了欧元挑战美元霸主地位的强劲势头。

然而,由于欧美的价值观近似,又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经济依存度极高,共识远多于分歧,其传统盟友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动摇。俄罗斯是欧盟外交的重要一环。

不久前的第三十次欧俄峰会上,双方有关能源问题的讨论分歧严重。欧盟领导人重申依据相关反垄断法规禁止俄罗斯能源公司经营输欧油气管线,俄罗斯总统普京则坚持这并不适用于欧盟相关反垄断法规。

而北约决定部署覆盖欧洲的反导系统,更是欧俄关系中的“老大难”。这两大难题牵动欧俄各自核心利益,双方达成妥协的难度非常大,欧俄关系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突破性进展。

一些欧洲学者建议,在当前形势下,欧盟在处理与中、美、俄关系时,应把经济交往作为重点;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再平衡,更大程度上从中国市场获益;加强同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与安全事务磋商;加强三方在能源、环境、地区稳定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互动。

欧债危机束缚了欧盟外交的手脚,国际话语权有所弱化。但随着债务危机的逐步缓解,欧盟外交仍然会从被动应对转向积极拓展。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