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一份遗产引发话题——中俄军事贸易

 时间:2013-01-05 14:26:00 |  席亚洲 | 字体:【 】| 阅读: 126

前几天,笔者曾为观察者网的读者们献上《一样的对俄军购,不一样的未来》一文,简评了俄中军事贸易能够存在的前提,并大胆的展望了中俄军贸的未来。本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俄间的军事技术贸易,希望能对读者读懂中俄两国军事及其他高技术项目合作的信息有所助益。

苏联的遗产价值几何

1991年,苏联红旗落地,俄联邦诞生了,它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在高科技领域,苏联为俄罗斯留下的遗产究竟有多丰厚,我们来盘点一下:

苏联是一个超级大国。超级大国之所以能够称为“超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可以进行大量看似“闲棋冷子”的前沿项目投资,从而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苏联在科技前沿领域的投资从来就没有吝啬过,至苏联解体前,在核技术、航天、理论物理、数学等前沿和基础性领域,许多成果至今具有先进性。此外,苏联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独一无二的成果和技术数据。再有,苏联在冷战结束前有大量已经完成前期预研,甚至有原型机的高技术项目和方案,同样是待发掘的宝藏。

对于需要追赶西方国家发展步伐的中国来说,苏联的这份遗产无异于一剂滋补良药。近年来我国在基础项目上的投资也很惊人,但这类项目没有二、三十年的持续大投入根本见不到成果。

接触苏联遗产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类似的战略机遇苏联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经遇上过两次,一次是2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危机向苏联敞开大门,把握这次机会加速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为打赢二战奠定了基础。另一次是二战后苏联和美国瓜分纳粹的技术遗产,这帮助苏联成功的突破了尖端技术方面的瓶颈,为全面冷战做了铺垫。

中国通过90年代苏联解体后初期引进的苏联专家和技术帮助大大提升了本国工业的技术实力。但那时中国家底还不够厚,错过了“深挖”苏联遗产的机会。而今,中俄高技术贸易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买卖双方需要重新议价的时候到了。

抱着祖宗的金饭碗讨饭的尴尬

前面我们说了苏联遗产的巨大价值,那么作为苏联联合国席位的继承者,俄罗斯它为何要出手这笔祖产呢?这就要从俄罗斯的现状做一分析了。

我们前面说过,苏联的遗产中价值较高的一部分就是那些解体前已经达到半成品状态的技术。这些技术要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中间仍需巨大的投入。然而俄工业产品严重滞销,大多数工厂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技术水平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的俄产业与苏联时代相比,许多方面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已经无力完成苏联留下的“遗作”。

米格飞机制造公司是俄航空工业衰落的典型,苏联解体前,米格已经造出第五代战斗机的原型机米格1.44,苏联解体后至今,这架飞机除了2000年2月29日惊鸿一瞥的首飞,就再无音讯。该公司在苏联解体后20年最重大成果是完成了80年代设计完成的米格-29M战斗机,随后给它改了个名字叫米格-33,以它为基础造出了米格-29K舰载机,卖给了印度。有人将俄罗斯对外推销高技术装备的手段总结为“科技以改名为本”。

21世纪以来,普京一再许诺要给俄罗斯人民一个“强盛的大国”,然而面对现实,俄罗斯不得不悄悄调整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

苏联海军曾以“戈尔什科夫元帅”的名字命名了一艘排水量4万吨的航空母舰——就是现在卖给印度的这艘。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俄罗斯为自己的海军新建的第一艘战舰名字也是“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但只是一艘排水量4500吨的护卫舰。就是这种战略调整的直接写照。对于已经退缩到彼得大帝前边境的俄罗斯来说,维持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已无必要,苏联时代留下的那些巨大战舰的设计图,资料和经验对于今天的俄国已经变成了鸡肋。

对俄国来说,苏联遗产已经成了祖宗留下的金饭碗,还是出手吧。然而麻烦的是:这份遗产,全世界范围内,合适的买主还真不多。俄不愿把事关国家安全的“独门”技术卖给在战略上咄咄逼人的西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本国技术实力太弱,不可能有效利用这份遗产,宁可向俄国直接购买“以改名为本”的技术装备应一时之急。算下来,能让俄国卖出不错价钱,又在国防安全领域对它没有威胁的买家,就只剩下一个东方大国了。

中俄军贸,分分合合的20年

虽然中俄两国是“一个愿卖,一个愿买”的两厢情愿,但历史上交往颇深的买卖双方都不是印度、日本式的“冤大头”,生意上的斗争和合作从来没有中断。我们来回顾一下中俄两国20年来的军事技术贸易中的那些故事。

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军火之王》中谈到苏联解体后的时候,有一段台词:“冷战结束后,AK-47步枪是俄国出口最多的产品,其次坦克、飞机……还有酗酒有自杀倾向的诗人……可以肯定的是,没人对他们的汽车感兴趣。”

这段讽刺性的文字不幸说中了苏联解体后的真实状况,那时的俄罗斯,只要能拿到钱,什么都愿意卖。

苏联解体前,中苏签订了苏-27引进协议,俄罗斯则继续执行了这一协议。交易中中国最大的收获除了资料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整套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规范,系统工程方法等。尝到甜头的中国此后通过各种手段取得苏联遗产提升本国技术实力,中国的军事高技术行业这一时期受益于此,成功的自我升级了两代技术,并建立了自我升级的能力。至21世纪,中国已经在很多技术领域追上俄,部分还取得了领先地位。这时的俄已从苏联解体后的混乱中稳住了阵脚,发现中国已非当年吴下阿蒙。于是在俄国内保守势力极力游说下,俄政府开始对中俄军贸“划线”。拒绝向中国提供一系列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舰用燃气轮机、巡航导弹、卫星导航等项目上都是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转向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同样继承了部分苏联遗产的国家寻求合作。俄罗斯本来对中国航母舰载机项目存在想法,希望用中国的资金翻新其多年未开工的舰载机生产线,要价很高。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苏联时代的早期原型机后迅速自行研制成功舰载机,俄罗斯这才痛感偷鸡不成蚀把米。如果不是印度江湖救急,奉上美元让俄翻新米格-29K舰载机生产线的话,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就要面临无机可用的状况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研能力正在快速提高,甚至在四代机这样的尖端技术领域超过了俄的水平。同时,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中国开始蚕食俄传统市场,最近几年中国的外销型坦克把标榜“零成本,只收改装费”的俄美二手坦克都给挤到了市场边缘。甚至原来一直只有俄罗斯一家独占的苏-27/30系列战斗机维保升级市场也开始出现了来自东方的新卖家。俄罗斯这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政策似乎过于不切实际了。

今年中俄之间的新一轮军贸协定,让我们看到中俄军贸关系的新变化,在这次的苏-35战斗机贸易和“拉达”级潜艇合作协议中,双方都商定了关于知识产权转移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看到俄罗斯展示的一些中国多年来希望获得但俄国坚决不给的东西,比如先进航空发动机等。近期更是出现了中俄联合研制新直升机等的消息。虽然有些晚,但是如果越过现象看实质,这背后是俄国终于想通了中俄贸易的未来前景问题。俄已认识到中国现在的眼光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水平,不开放苏联遗产中最核心最宝贵的部分,中国根本不会拿出真金白银来交换了。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军贸将进入以合作研制,互补贸易为主的阶段。

俄罗斯现在到了必须考虑在苏联的遗产吃完之后如何维持自己的高科技产业的问题的时候。俄已经无力全面追赶世界最先进技术。瑞典作为一个中等国家却能在国际高技术市场上维持一席之地这个经验值得俄借鉴。“瑞典”道路的核心是保持部分独特先进装备生产研发能力。积极为国外合作伙伴做配套,本国的主力装备通过购买或仿制解决。这不失为一条在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维持国防实力的新道路。如果俄走上这条道路,对中国军工产业将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