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了2012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对于中国的这份成绩单,您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姚景源:2012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呈现出U型,“稳增长”和“稳物价”两个目标顺利完成。这份良好的成绩单来之不易。回想2012年一、二季度时,很多方面对于中国经济能不能够实现U型回升表现出担心,还有分析认为,可能成为L型,就是一竖下去以后底部上不来了。正是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稳增长、稳物价的重要措施,中国经济呈现出U型走势。能够在国际经济社会错综复杂,国内又面临着诸多深层次问题、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下行的状况下,取得这样一个成就,应该说是来之不易。
记者:在2012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从最新数据来看,2012年经济增长7.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这样的水平从世界范围比较来看,表现如何?
姚景源:2012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2.2%,美国预计增速是2%左右,欧盟是负增长,日本是零增长,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基本上是在1%-5%之间,所以中国的7.8%,是一个最好最快的增长速度。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是个什么概念呢?2012年世界平均通胀率是在3%左右,新兴市场国家,像巴西、俄罗斯都是5%-6%之间,印度CPI到了10%。所以说,中国的CPI,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物价水平。对比来看,中国“稳增长”、“稳物价”的目标完成得很好。
记者:2012年经济增速7.8%,这是13年来的最低水平,不仅反映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严峻,也反映出传统增长模式已非转不可。请问,从2012年的数据看,哪些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
姚景源:矛盾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利润。2012年全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到了10月份才由负转正,10月份之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都是负增长,到2012年年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3%,比2011年下降了21.4个百分点,这是个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2013年一定要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工作。还有一个是产品销售率。2012年比上一年回落了0.5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的回落说明现在还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产能过剩是过去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问题所造成的。尽管我们稳增长、稳物价的任务完成很好,但是,在经济结构的调整、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面,我们还缺少重大的实质性的进步和突破。
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应当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化解。但我们的问题恰恰是创新能力不足
记者:近来,经济大国都在印钞票“放水”,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最近国内蔬菜价格连续11周上涨,您对物价问题怎么看?
姚景源:对于物价上涨,要看上涨压力和不确定性是什么。第一,今年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会大于去年。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经济体要自救都在印钞票“放水”,直接导致整个世界经济流动性泛滥,这必然要推高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材料的价格。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石油55%以上要进口,铁矿石进口甚至达到70%,就是我们吃的大豆和豆油也在大量进口,这种状况势必对我们形成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冲击。第二,中国经济正处于各种要素成本迅速上升的阶段。劳动力价格在上涨、土地价格在上涨、原材料价格在上涨、动力能源价格在上涨、环境保护的成本价格也在上涨,在经济学上就构成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对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我们应当是靠技术进步和创新,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化解。但我们的问题恰恰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三,2012年稳物价做得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和粮食丰收有关系。这些年的物价上涨,有一个很重要的结构性特征,就是食品价格上涨基本上占到了整个物价上涨总水平的70%左右。去年由于粮食丰收,粮价稳定,肉禽蛋菜等农产品供给充裕,为稳定物价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年粮食能不能继续丰收,带有不确定性。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保持物价稳定有很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们确实不能掉以轻心,还要把稳定物价水平作为一项主要工作。
发展速度不要追求太快,7.5%到8%左右就完全可以,这样的话我们能够为改革留下空间,为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留下空间
记者:请您对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作个分析。
姚景源:2013年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的有利条件。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看中国经济,我们正面对着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迅速推进的历史时期,所以应当讲,存在着诸多的良好条件。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面对的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仍然很多,比如说世界经济。我认为世界经济今年会比去年好一些,但好不到哪儿去,所以今年我们还是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扩大内需上,放到“双轮驱动”上,依靠投资和消费来驱动整个中国经济。经济工作应当抓住一个中心和一条主线。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一条主线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发展速度不要追求太快,7.5%到8%左右就完全可以,这样的话我们能够为改革留下空间,为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留下空间。所以我觉得今年的经济工作,还是稳中求进这样一个基本状态。
记者:有关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讨论很多,您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何在?
姚景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基本实现工业化,我们就要做两件大事,一个是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另一个是要扶植新兴战略性产业。做到这两条,才能叫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农业现代化是对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因为农业现代化了,才能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人才能走到城市去,支撑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支撑城镇化,反过来,城镇化的发展也会强有力地支撑农业现代化。
我重点谈谈城镇化。现在公布的城镇化率是52%。这是用常住人口来计算的。在一个城市居住超过6个月就叫做常住人口,这样就把2.6亿农民工算进来了。实际上,这2亿多农民工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根本上讲,城镇化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经济学上有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过去30多年,我们是创造需求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落后于创造供给的工业化发展速度,所以中国宏观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始终是需求不足。从这个角度来说,城镇化是未来支撑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动力。
记者:老百姓最为关心的是收入会不会增加,生活水平能不能提高。您认为,要实现收入倍增计划该从哪些方面着力?
姚景源:大家当然希望2013年收入增加,并且希望一年比一年好。我觉得今年完全有条件提高收入。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到中心位置,其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居民收入是否提高,而且今年还要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使分配更加合理。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当中的比重,包括二次分配、三次分配也都会更加倾向于民生,所以我觉得今年居民收入一定会好于去年。
党的十八大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第一次提出了量化指标,目标是在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量化指标意味着是要考核的,是硬性指标。按未来8年计算,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要增长7%以上。有很多人认为,我们过去30多年平均增长在9%以上,未来8年实现7%的年增长速度问题不大。我想强调的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看到困难。首先,收入倍增要建立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收入翻一番,物价翻了两番,这种增长有什么意义?但按照我们对物价的分析,未来稳物价的难度是很大的。第二,未来8年,我们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来实现发展了,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实实在在的增长,难度也是很大的。第三,经济的增长必须是紧紧围绕民生的增长,是以人为本的增长。有的地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GDP上去了,但民生没改善,社会不和谐不稳定。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实现收入倍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怎么样去实现收入倍增呢?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应该靠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靠创造、靠劳动。当大家共同地用自己的肩膀去挑起倍增这副重担的时候,我们的这个倍增才能够真正实现。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这8个字,非常重要。
记者:具体来看,您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在哪些方面表现不错?
姚景源:从数据来看,可圈可点的有这样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粮食价格是基础价格,粮价稳则百价稳。粮食连续9年丰收,为稳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稳物价创造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首次快于经济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经济增长7.8%。这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首次超过国民经济增速,也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第3年超过城镇居民。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是7%左右,也就是说,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长时间落后于经济增长,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长时间高于农民。这种状况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要做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党的十八大再次明确了这个要求。2012年数字显示,我们实现了同步,而且农民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高了1.1个百分点,这一点很重要。
三是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扩大内需。出口对2012年经济的贡献率是-2.2%,就是说,外需对经济增长是负拉动,因为整个世界经济复苏明显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所以出口受阻。在这种状况下,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靠的就是内需。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讲要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2012年我们做到了。
四是消费发挥了基础性作用。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8%,超过投资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引擎。消费业态出现创新变化,也出现了新的消费热点。比如,2012年电子商务迅速增长,像阿里巴巴一家2012年电子商务的销售额超过了1万亿元。1万亿元是什么水平呢?2012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万亿元,1万亿元意味着阿里巴巴这一个平台的销售额超过了31个省区市中大多数的省份。
五是投资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投资怎么看?一看新开工项目。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投资当中新开工项目出现负增长,一直到2012年5月,新开工项目投资才由负转正,到2012年年底投资当中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28%,说明在经济下行当中,投资发挥了关键作用。二看投资投向。我们注意了不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加大了事关经济全局、事关民生的基础性建设投资,比如高铁、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大江大河的治理,以及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基础设施投资在2012年一季度是负增长,但是全年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为稳增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三看投资结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高于其他经济成分的投资,而且这个投资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
六是就业目标的完成令人惊喜。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是900万人,实际城镇新增就业1188万人。同期美国失业率是8.1%,欧盟是11%。在经济增速回落的同时,我们没有像2008年、2009年那样出现大规模的失业、工厂倒闭,相反超额完成了就业目标,这是2012年经济的一大亮点。这也是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就业问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