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主要传统关注点是维护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稳定与安全,这是因为中国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地区。但是,随着中东地区剧变以及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我们对中国能源安全可以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需从更多视角加以关注。本文主要从中国的石油供应安全方面进行阐述。
中国能源安全的多视角思考
(一)中国能源安全的传统关注点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供应依赖中东,主要传统关注点一直是维护中东石油进口的稳定与安全。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导致石油需求增加,而中国国内石油生产能力相对有限,增产的幅度远低于需求增幅。2001~2011年间,中国国内石油产量曲线呈基本平直态势,虽然石油供应能力有所提升,但总体变化不大,产量增速为24.4%;而消费量却呈逐年上升态势,从2.28亿吨增加至4.45亿吨,增量约为1倍。由此带来的石油缺口导致中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大。
在石油供需缺口增大的情势下,中国经济发展对海外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1990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只有292万吨,2010年已经上升到2.393吨,2011年又继续升至2.538亿吨。①
与此同时,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如图2所示,201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6.7%。因此,由于国内需求旺盛,中国业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从长远来看,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会下降。根据《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2030年还可能升至70%。②随着中国的经济安全也日益面临来自石油供应安全方面的挑战,长期、稳定、安全的石油供应遂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
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产量及产能都优于世界其他地区,而且这个地位未来仍将保持不变。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石油进口来源主要为中东地区。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原油为1.3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额的51.2%。虽然,中国重视原油进口市场的多元化,但其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难以取代中东作为中国主要国际石油供应来源的地位。因此,中国依赖中东石油的进口,这种依赖的趋势继续发展,难以逆转。维护中东石油进口安全就成为长期以来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主要传统关注点。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及中东地区剧变对产油区的影响,以及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化,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能源供应安全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二)中东剧变及地区局势变化对石油供应的影响
中东剧变及地区局势的变化,对中国对中东能源的依赖再次敲响了警钟。中东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对石油供应的安全和石油价格的影响,都是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关注点,需要我们不再囿于传统思维,拓宽解决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视角。
1.中东剧变及其溢出效应危及石油供应安全
中东剧变造成的地区动乱逼近主要产油区,危及石油供应安全。自从2010年底开始,中东阿拉伯世界普遍发生政治动乱,埃及、突尼斯、也门、利比亚等国发生了政权更迭,利比亚和叙利亚甚至爆发了内战。这场尘埃未定的动乱波及到石油供应安全。
利比亚是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在2011年初内战爆发前,利比亚每日原油产量达160万桶,占全球供应市场2%左右的份额。其中,约120万桶出口到欧洲国家。①由于战争爆发,利比亚石油出口在2011年3月至9月完全中断,中国来自利比亚的原油进口量由2010年的737万吨锐减至2011年的259万吨,降幅达到64.8%。②由此可见,政局动荡对石油生产与出口带来了破坏性影响。不仅如此,一些石油基础设施及油田也遭到了破坏。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该国还要面临持续出现的安全问题,中东剧变带来的政治和安全问题是影响利比亚原油产量的最重要因素。虽然利比亚石油产量及出口量占全球的份额很小,其石油供应的中断不会对全球石油供应产生根本性影响。但却影响了欧洲的原油供应特别是轻质原油的供应,造成了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及对石油供应可能发生局部短时中断的担忧,以及对动乱蔓延至中东核心产油国的担心。如果动乱扩展到中东主要产油国,则可能会对全球石油供应格局产生冲击。
此外,苏伊士运河作为国际供应的重要通道,其航行安全也一度因埃及的国内动乱而增加了风险,因此,国际油价在利比亚战争期间曾经发生明显波动。在中东剧变期间,石油价格产生了剧烈波动,冲击了世界石油市场,危及到石油供应安全。
然而,中东剧变对国际石油供应造成的影响还在于危及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区———海湾地区。由于这场动乱具有反对当政者的特征,因此,海湾地区政治民主化程度较低的那些君主国深感忧虑,尽管海湾国家依靠巨额的石油收入和较高的福利水平可以暂时延缓动乱的冲击,但是,反对君主制、要求教派平等和民主权利的要求已经开始在海湾地区涌动。2011年,巴林爆发了要求取消君主制、改善伊斯兰教什叶派地位的多次示威游行,只是在依靠沙特和阿联酋联合出兵后才停止了动乱。阿曼也发生了反对物价上涨的群众示威,王室通过增加补贴暂时依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资助才暂时缓解了压力。沙特有270万伊斯兰教什叶派居民,占总人口的10%,①长期不能享有与逊尼派穆斯林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种状况也是沙特发生动乱的隐患。随着中产阶级以及受西方教育的现代知识阶层的出现,反对绝对君主制要求的呼声日益高涨。2011年,沙特出现了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上书国王、要求改革君主制为立宪君主制的请愿活动。更为令人担忧的是,这个拥有世界最大产能和最大剩余产能的国家正在面临继承危机。随着沙特王室第二代亲王年事已高,兄弟相承的继承制度几乎走到尽头,2011年,甚至发生年迈的王储早于国王去世的现象,而第三代亲王承袭王位的制度还不存在。第三代亲王中,许多人受过西方教育,思想活跃,不满沙特王室现存的继承制度甚至不满沙特的君主制,继承问题给沙特政局的前景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由此看来,主要油气资源区———海湾地区的政治变革发生在所难免。巴林的动乱波及到了沙特、阿曼、也门和科威特,这些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乱,世界石油市场的石油价格也显现出升高的趋势。海湾地区一旦发生大的政局变化,势必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更显著影响。
2.地区局势变化对石油供应安全的潜在影响
中东地区的局势变化也严重影响世界油气的供应安全。除了海湾地区,伊朗、伊拉克、苏丹、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对地区安全局势产生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伊核问题对油气供应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油气生产和运输方面的影响。伊朗对于国际油气供应安全的意义在于:第一,伊朗是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国、生产和出口国之一。第二,伊朗扼守世界石油运输主要通道霍尔木兹海峡,这个海峡的石油运输量占中东地区石油运输量的80%、全世界运输量的1/3,是国际石油供应的关键水道。第三,伊朗地处海湾石油天然气的富集地区,其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与和平都会影响到国际石油供应的安全。伊朗伊斯兰革命及两伊战争对国际石油供应安全的影响证明了伊朗在国际石油供应中的重要地位。2003年以来爆发的伊核问题使得伊朗再度成为国际石油安全的焦点。伊朗坚持推进发展核计划的立场有深刻的背景,它既是伊朗地区大国情结的表现,也是伊朗和美国争夺地区霸权的结构性矛盾的反映。朝核问题、印巴核争端的结果,都使伊朗受到鼓舞。美国遭遇的经济财政困难,及其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下降,也使得伊朗看到坚持核计划的前景,因此伊朗推行核计划的做法不会轻易改变,而且在与发展核运载工具及导弹同步推进。
从美国来看,伊朗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当前最大的敌手之一。伊朗核计划直接威胁到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盟友以色列的安全,威胁到美国在中东地区军事基地的安全。因此,美国对伊朗发展核计划持强硬的态度。此外,伊朗还利用其地区影响力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支持黎巴嫩的真主党、巴勒斯坦的哈马斯,以及沙特、巴林等国的伊斯兰什叶派,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及盟友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美国和伊朗的矛盾不可能轻易化解。以色列在中东地区一年多来的动乱中,周边安全环境急剧恶化,其中最大的安全威胁就是伊朗具有发展核武器的可能。以色列是中东地区迄今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据此对其他阿拉伯国家形成战略威慑。一旦伊朗拥有核武器,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将会发生不利于以色列的重大变化。因此,以色列对于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拥有核武器则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叙利亚、伊拉克的核设施曾发动过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一旦发现该地区有核武器,必须将其全部清除。对于伊朗的核计划,以色列已经为发动空袭发动过多次演练。事关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以色列为此不惜一战。而这种一触即发的战争阴影也对中东地区能源供应安全造成潜在的影响。
随着伊朗核计划的推进和美国大选结束,2013年,美国和以色列与伊朗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大。伊朗已经扬言,一旦遭到美国和以色列的攻击,将采取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中断石油出口、打击美国在伊朗周边的基地方式进行报复。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则不仅伊朗240万桶/日的石油出口发生中断,而且海湾地区80%的石油外运将受到影响,海湾地区其他产油国的生产将受到影响。沙特拥有的全部剩余产能将无法发挥作用。这种局势对于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伊拉克是重要的油气资源国,具有提升石油产能的重大潜力,对于世界未来石油需求的满足,伊拉克、伊朗和海湾国家是潜力最大的。但是,伊拉克的石油供应至今受安全局势的影响,尤其是2003年两伊战争后,由于什叶派和逊尼派的矛盾以及伊拉克库尔德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使得伊拉克的石油利益分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政府提出的石油法草案得不到批准,无法可依,石油产量至今没有恢复到1990年海湾战争以前的水平。由于伊拉克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其石油利益的分配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解决,而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伊拉克国内及地区安全的极大的隐患。这将限制伊拉克石油工业发展的步伐。
苏丹是非洲地区的重要产油国。中国中石油集团是苏丹石油的主要开发商,苏丹也是中国石油走出去的一个典型案例。但是,在美国的策动下,2011年苏丹正式分裂为南北两国,而苏丹的主要油田恰恰分布在南北交界地区。苏丹分裂以前并没有就石油分配达成协议,为今后石油分配的冲突埋下祸根。南苏丹独立以来,石油纠纷加大,南苏丹占有苏丹石油资源的大部分,但需依赖苏丹的管道和港口才能实现出口。南苏丹独立以后,对石油收入分配开出高价,令苏丹政府难以接受。南苏丹政府则以停产威胁,并寻求国际支持,试图向肯尼亚铺设管道,以开辟新的出口通道。南苏丹与苏丹交界地区除了石油资源跨界分布以外,还存在边界纠纷,特别是阿卜耶伊地区,由于游牧民的国籍难以确定而影响国界的划分。为此,两国在2012年关系恶化,并发生军事冲突,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南苏丹在2012年1月至8日停止向苏丹输油管道供油的恶果。
上述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冲突和中东地区局势的错综复杂变化,增加了该地区油气供应的不稳定性,必然涉及到该地区石油供应的安全。
3.美国因素的影响
中东石油供应不稳定的原因,除了地区局势变化的影响以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美国对中东石油依赖的弱化。
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大大减少。2002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美国石油总进口量的22.9%。而到2011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石油占其石油总进口量下降到17.1%,而从美洲进口占其总进口量的54.45%。①而且,近年来,随着页岩气在美国的大量发现和开采,美国能源独立性日益增强。在美国摆脱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以后,在中东进行干涉更加肆无忌惮,而这种干涉对世界能源供应造成的危害将更多地伤及仍然依赖中东石油供应的中国。
虽然,中东剧变显示出美国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下降,与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几乎得到了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不同,中东剧变导致该地区多国政权更迭,伊斯兰激进派势力上升,地区反美情绪的出现等等,都使得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下降。但是,美国依然在以强势入主中东地区,欲推翻叙利亚巴沙尔政权,遏制和包围伊朗,以控制中东地区的主要石油输出大国。尽管面临很大的困难,但是美国仍然显示了控制世界石油资源产地、并以此遏制其他依赖中东石油供应国家的意图。因此,这也是危及中国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东地区局势的变化对油气供应安全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石油进口国的利益,尤其是对于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的中国而言。所以,该地区局势的变化对中国能源安全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