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道德的本质和动因
——连云港雷锋车组先进事迹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阐述观点前,有两句话要说。一句话,在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50周年之际召开这样一个座谈会,具有标志意义和象征意义;另一句话,如果说“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那么愈具有自己特色的先进典型,就愈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雷锋车组以自己对高尚精神品质的追求和实践,已成一座城市乃至全社会的精神雕象,他们积淀下来的值得挖掘的精神元素,深入挖掘、归纳和抽象,必强烈关照现实社会。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我想就雷锋车组先进事迹所蕴含的规律和意义谈点个人的理解。
第一,当道德行为与职业和职责相结合,并且成为习惯,就化作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持久性和常态化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深入挖掘雷锋车组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会很清楚地看出,这个先进群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其道德行为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持久不懈。事实上,在李保英把毛主席那句“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抄在纸上之时,她已经在有意识追寻持久乃至永恒,尽管不同于我们回望历史时这么理性和自觉。感念每个人的每一善行,是人性决定的,但产生深度感动的一定是道德先行者的持久一恒。为什么?因为前者可以源自天性,甚至是一时的激动,而道德先行半个世纪之久,只能建筑于稳定的道德价值观,并且形成于习惯。挖掘雷锋车组恒久践行雷锋精神的动因,完全可以从李保英的一句话中感知,她说:“我按照《雷锋日记》学雷锋,在车站工作做好事更方便。”这句话很真实,也很朴实,蕴含的却是德行规律。一般来说,职业慈善家可以不受时空的影响,致力于道德实践,绝大多数人必须将道德实践与职业、职责紧密联系,只有这样才便于践行,久而久之化作习惯,进入常态,变得持久。倘若雷锋车组不是诞生于车站,而是诞生于某一个科研院所,能否维持长久?想来是困难的。所以,认识雷锋车组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把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很重要的就是弄清道德和精神的生长规律,保证延伸开来,持续下去。这就是今天倡导学雷锋从职责做起的原因,也是雷锋精神活力、生命力之所在。
第二,当内在的善良外化为具体行动,并且过程中既美化社会又修养自己,就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孟子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善心和善念一直荡漾在我们的心中,问题是心中的东西不都能够外化,进入社会实践层面。那么,什么东西在制约着我们由心而行?诸多原因中能否找到动力之源是重点。走出国门的人会深切感受到西方国家民众的道德水平普遍比较高,有人认为是物质条件决定的,要承认这是重要原因,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但也不尽然,钱多并不注定道德水平更高。其实,西方的道德主要建筑于宗教信仰,一个原罪和赎罪就把德行奠基于持久乃至永恒,所以说西方社会的精神大厦是由宗教信仰来支撑的。中国不是一个宗教传统的国家,因此社会道德不可能从宗教那里找动力,只能从两个方面获得,一个是依照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的修养品德来美化人生,另一个是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实现社会价值。换句话说,通过道德实践获得灵魂安抚,以此感知人生的本质与生活的意义。通过服务于他人和社会得到主流社会的肯定,因此赢得社会价值。这不难理解,人活着本无意义,是社会赋予了意义和价值,如果一个人的存在对社会毫无意义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绝对价值的丧失,这时的精神世界也便虚无乃至坍塌。很显然,雷锋车组已经从这两个途径找到了动力之源。因为他们直接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美化了社会,同时美化了自己的心灵,他们得到了社会的褒扬,实现了人生与社会价值。比如,一家四代人享受过雷锋车服务的赣榆县退休教师单新惠说,雷锋车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却换来老百姓的方便,就像下雪天路滑,有人在你脚底下撒上一把沙,让温暖在人们心间传递。一名大学生在写给雷锋车组的信中说:“每个人都应该主动为百姓服务、为社会尽责,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雷锋车’手,利用课余时间到雷锋车组工作,感受你们的一言一行,学习做人的道理。”再比如,因出色践行雷锋精神而在车祸后受社会关爱的郝芳萍说:“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真不知道‘雷锋车’在港城人民心中有这样重的分量。我一定要把‘雷锋车’永远拉下去。”这就是雷锋车组践行雷锋精神半个世纪的动力之源。
第三,当道德行为与社会需要和时代精神相对接,道德价值观也便实现了现代化,由此产生旺盛的生命力。比较一下我们的传统道德观与西方的道德观,问题就会更加清楚。我们的传统道德或慈善是建立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那是一种人口不流动下的熟人道德,或者说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五伦之德。这种道德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度,有关系就付之以德,否则,有可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什么改革开放后,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很快被摧垮?因为经济和社会转型带来的是人口大流动,楼上楼下不相识成为现代城市的基本特点,于是传统的熟人社会不复存在。既然是陌生人,该产生什么样的道德关系开始成为问题。再看西方的道德,除了奠基于上面提到的基督教的原罪,同时建立于自由迁徙和市场经济,也就是几乎进入工业文明之时,形成的就是五伦道德之外的第六伦道德,或者说陌生人道德。两种动因导致道德价值观上的重大差异,比如我们在道德过程中强调感恩回报,我帮助你,你必须回报我,否则就是忘恩负义。西方的道德不求回报,甚至还要感谢受助者,因为是他们的存在提供了帮助别人净化自己的机会。中国的道德或慈善必须超越五伦道德,这是社会发展决定的。雷锋车组从一开始就实现了这一超越,因为他们的道德行为直面南来北往的陌生人,自己只有付出而无回报,也不求回报,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观,无疑是支持雷锋车组践行雷锋精神半个世纪的重要动因。
第四,当群众的自发行为获得主导力量推动,不仅能够强化群众的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将道德力量和作用有效放大。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运行模式存在很大区别,中国是大政府小社会,西方是小政府大社会,也就是说西方的道德建设的推动力量主要不在政府,而在宗教和社会团体,中国离了党和政府什么都做不好甚至做不成,包括道德建设。所以,我们党和政府有多大的作为,社会道德建设就会走多远,上多高。借用80后车手权太琦的一句话分析问题,“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褒奖给了我们更多的动力,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追求。”这句话反映了主流和主导力量介入道德建设的重要。连云港所以产生雷锋车组这样的先进典型,并且出现了那么多的追随者,与主导力量的作为是分不开的。比如,记者李绪宾跟踪雷锋车组报道38年,宣传科长周承君从事雷锋车组事迹报告18年,宣传材料达百万字,他们的行为已经让我们看到背后党组织和政府施加的正能量,或者说介入度。市委宣传部许思文同志和我交流时讲到宣传部长张光东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见地,很能说明问题。比如,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座城市;不能将典型宣传停留于典型本身,必须推广于全社会,引领全社会,等等。什么是英雄模范,为什么树立英雄模范?本质上讲英雄模范是诠释主流道德价值观的载体,引导大众价值追求的标杆,很好地利用英雄模范的引领和启示作用,就能够带动全社会。连云港很好地利用这典型资源,同时为雷锋车组注入了强大的支持力量。我强调这一点也是基于规律,一般来说,对于确立了坚定的信仰,且获得理论支撑的思想家,并不受环境氛围的影响,也就是社会是否奖赏都会执著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对于广大的群众则需要支持,当主流和主导力量施加的是正能量,反之则亦反。连云港不仅有雷锋车组这一学雷锋先进群体,还有许多类似的先进群体和个体,所以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学雷锋行为,就是因为主流精神和主流价值已经构成为支持力量。有了这种力量,相信由雷锋车组引领的道德之花会越来越亮丽。
第五,当平民英雄大量涌现,意味的是一个城市道德建设处于拐点,道德基础处于不断抬升,道德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第二代雷锋车手肖彦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们做的都是一些小事,小得不能再小,平凡得不能再平凡。”这句话同样引发我们许多思考。一个社会需要标杆,需要效仿的榜样。其实榜样也有两种,一种是做出经天纬地之举的大英雄,这样的英雄不多见,他们是标杆和标志,引领的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前进方向,而更多的榜样可谓作平民英雄、草根英雄,他们属于平凡人做了平凡事,他们离大众最近,道德实践富于质感,普通群众皆可复制,正是缘于此,在社会公德这样一个非公众参与而不能为的建设工程中,平民英雄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所以,更多地发现,更有力地张扬平民英雄的先进事迹,无疑是道德建设的优良方法。我们认为,当大量平民英雄涌现之时,标志的就是社会风气的改变,社会环境的美化,由此带来的一定是社会道德基础的抬升,道德建设进入良性循环。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连云港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大力张扬雷锋车组和其他学雷锋群体、个体的先进事迹,必定有效改善区域或城市的道德环境,提升公众的道德水平,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经验,也必定拥有广泛的借鉴价值和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