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刊深入开转走转改活动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要巩固和发展活动的成效,必须要切实解决办刊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方法加以升华。目前,党刊的发展中面临若干重要问题,对于党刊抓住机遇,完成革命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这些重要问题或者说重要矛盾,有的来自于社会,有的来自于技术革命,有的来自于党刊自身。它们规定着党刊的发展状态,影响着党刊的发展趋势,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党刊的前途和未来。
一、“党刊姓党”与“党刊是刊”的关系。党刊必须姓党,这是由其自身的地位规定的。其实不光是党刊姓党,党的一切组织和职能部门都姓党,都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一个党的组织和职能部门可以例外。但是不同的组织和职能部门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贯彻执行党的主张的,就像手和脚都要听大脑指挥,但手和脚又都是按照不同的方式发挥自身职能一样。因此,光承认党刊姓党还不行,必须同时承认党刊是“刊”。要真正、彻底地贯彻党性原则,还必须要在党刊姓党的前提下遵从办刊的规律。否认党刊的党性原则,就会犯根本性的错误。而不尊重、运用刊的规律,就是在教条地、形式地贯彻党性原则。比如,把党刊简单当做是一个讲话汇编、文件汇编,生吞活剥,七拼八凑,不接地气,不关痛痒,结果干部群众不爱读,不仅达不到宣传党的主张、引导舆论导向、团结广大干部群众的目的,还浪费了大量人财物力,岂不是给党帮了倒忙?这不是在体现党性,而是在违背党性。
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党刊必须要把追求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党刊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党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这是由党刊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要所决定的。我们的时代既需要政治家办刊,也需要企业家办刊。一个合格的党刊负责人,应当既懂得理论宣传的规律,又懂得经营运作的规律,总之既是政治家,又是企业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刊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党刊体制和政策不同的原因,有的党刊参公(工作人员属于公务员编制),有的党刊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的则属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因此,地方党刊对于经济的压力感受是不一样的。差额拨款的党刊单位,对于取得经济效益的必要性感受相对更深刻一些。对于参公的、全额拨款的党刊来说,应当看到,即使目前没有取得经济效益的压力,但是不等于没有利用市场资源、遵循市场规律、降低经营成本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党刊可以不挣钱,但是不可以没有挣钱的能力。未来党刊改革发展路程还很长,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根本的出路。对此,早作准备才能争取主动。
三、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党刊是相似的一类政治理论刊物,有着其作为类的共性。其根本的共性就是党性,这是党刊的灵魂所在。但同时党刊又有着各自的个性,也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应当体现在党刊的办刊理念、思路、内容、风格、体制、经营诸方面。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党刊也是如此,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一千种党刊,应当有一千种不同的风格。否则都是一个面孔,都是相同模式的复制,党刊就没有吸引力了,也不利于党刊之间的互相学习借鉴。党刊个性的形成,受到地域的、历史的、社会的、社长总编的等多方面影响,同时需要正确的理念和宽松的环境。在今天,有个性的党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应当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只要有利于党刊更好地把握政治方向,提高可读性、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个性,都应当鼓励。
四、发挥传统优势与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关系。我们的时代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技术革命。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是大势所趋。结合不同媒介的特点来看,各种新媒体将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传统出版物不会彻底消失,但是影响会逐渐式微。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诸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时报》这样的著名报刊的发行量都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新闻周刊》也在2013年1月1日停止纸版印刷。在我国,一些面向市场的传统刊物,同样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对于正在到来的危机,一些同志反映不敏感。有的观点认为,内容为王到什么时候都不会变的,党刊的优势就在于内容为王,而新媒体不过是一种技术和手段,只要守住内容为王就是守住了根本。不错,内容为王的原则永远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质的革命,信息的传播速度、发酵速度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因此影响到了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因而就不能漠视这种新技术手段的革命性作用了。
优质的内容如果不和现代传播途径和技术相结合,劣质资源就会先入为主地占领读者的头脑,优质内容想挽回消极影响就会事倍功半。技术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单纯强调内容为王已经远远不够了,还必须同时要强调新技术为用。其次,不能仅仅把新媒体作为若干可以选择的技术手段之一来看待。由于媒体形式变化了,媒体内容的选择、办刊的理念、运行和运营的规律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把传统的刊物变成手机报,并不是简单把纸介质内容搬到手机上发出去,而是要改编成适合手机平台特点的体裁、形式、风格、频率,手机报和传统媒体之间不能完全互相替代,因而实际上是新的媒体品种诞生了。因此,为了保持党刊的传统优势,发展新优势,必须以变应变,以攻为守,尽快尽早地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
五、依托体制优势和利用市场的关系。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刊,难道也要走市场化的经营道路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党刊的特殊规定性。首先,党刊的发行对象是党政干部,不是普通群众。阅读党刊,不仅是为了获得新闻信息,获得休闲,更重要的是为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提升能力。因此,对党政干部来说,读党刊不是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一种工作必须。二是党刊多是理论性、政策性刊物,并非是新闻类刊物,通过网络等渠道很容易获得新闻类信息,但是相对来说获得理论性信息要难些,而且新闻类信息可以一目了然,而理论性、政策性的信息则需要研读回味,纸介质杂志有其自身的长处。
因此,借助体制优势,保证党刊的发行,有着充分的必要性。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利用体制优势,也有可能使一些党刊缺乏办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而窒息刊物的活力与生机。走市场经营之路的刊物因为存在强大的外部生存压力,会更加注重更新理念、贴近读者、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从而激发刊物的活力。陈云同志曾经批评过我们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人是大少爷办企业。其实我们一些党刊的同志也是大少爷办刊物。突出表现在:不按照办刊规律办刊;缺乏危机意识,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成本意识,粗放管理,大手大脚,等等。这种办刊理念和做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即使依托体制的优势暂时保证了发行数量,依然达不到入脑入心的目的。因此,党刊决不能躺在体制优势的温床上睡大觉,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有体制优势当做没有体制优势来做,把好日子当苦日子过,采取“模拟市场”的经营理念,自我加压,自立自强,焕发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六、立地与顶天关系。在今天这个时代,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一流地方党刊,对于全社会形成宣传思想的主旋律是很必要的。地方党刊要服务地方工作,要接地气,这是地方党刊立刊的根本。同时,地方党刊也要顶天,不顶天就无法打造全国一流的党刊、一流的刊物。顶天,就要关注具有全国普遍意义的重要栏目和话题,产生有有深度、有高度、有影响的作品。立地,就必须结合本地的工作,结合本地的特点,用本地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风格办刊。时至今天,在信息化日益深入的社会,党刊的地域性已经被打破,一旦信息上网,就不存在所谓距离远近的问题,本地外地、前方后方已经没有了绝对的意义。如,广东省委党报《南方日报》把自己定位在“地域性、国际化的权威政经大报”,确立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提出“有高度的贴近”的口号,锐意革新,完成了从传统党报向新型党报、向主流政经媒体的转变,从而赢得广大读者认可,发行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省级党报。其影响力不仅在于广东,更在于全国,乃至世界。由此可见,地方党刊并非注定只能是地区性影响的刊物,还是高度决定视野,理念决定出路。
七、聚焦中心工作与广泛关注的关系。一些党刊给人的印象是,内容单一、枯燥,可读性不强。即使是我们自己的党员干部,很多人对于党刊也是感觉很必要,读起来不感冒。解决内容单一枯燥的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地丰富党刊的内容,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好聚焦中心工作和广泛关注的问题。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辩证法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弹钢琴,学会统筹兼顾。党刊的党字说明了刊物的性质姓党,但是不等于刊物的内容只狭隘地关注党委的中心工作。党的中心工作必须要给予重点关注,不这样就没有了党刊的特色,背离了办党刊的初衷。但光有中心工作是不够的,必须有一定的广泛关注度。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关注党的中心工作,但是如果不考虑他们关注的东西,就不会引起他们更好的关注。这就像我们需要树干,但是你必须要关注树叶、树枝、树根,否则树干就失去了基础一样。同时,对于中心工作切不可做狭隘的理解,中心工作不能被简化成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会议纪要、工作总结。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都是党刊应当关注的重点。另外,既然是一本刊物,就应当符合刊物的起码规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比如,一本党刊,政治理论的比重并不是越多越好,即使是理论的内容,也要密切联系实际,表达上要生动活泼。不同内容之间要合理搭配,既要有严肃的话题,也要有轻松的话题,这样只能会增加党刊的可读性,增强其感染力和影响力。
八、采和编的关系。开门办刊是办好刊物的根本原则和方法。闭门造车、主观臆想或者守株待兔、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是和开门办刊格格不入的。采和编,都是办刊的必要手段,都应当统一于开门办刊这个基本原则之上。由于体制的原因,很多党刊的稿件都来自于领导干部或领导机关的工作材料,来自于党政干部的投稿。从维持刊物的生存底线来说,多数党刊都不缺乏稿件来源,“编”的任务量很饱满。在这种条件下,走出去“采”的必要性就大打折扣。而采和编是互相影响的,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胳膊,要想跑快也是不可能的一样,一个刊物的编辑队伍,如果“采”的能力逐渐不足,对于社会脉搏的真实把握能力逐渐不足,对于社会正确地把握也就成了问题,“编”的能力也会逐渐不足。因此,党刊必须时刻把握开门办刊这个真谛,积极走出门去采,打开门来编。努力打造采编结合的编辑记者队伍,不光培养编辑的编的能力,更要注重采的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实际当中加深对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增加对社会的真实把握能力,成为具有高超采写能力的编辑家。
九、办好正刊与构建媒体群的关系。在党刊只有一本正刊的情况下,不存在构建党刊传播格局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一些党刊已经出现了新的传播格局。一是一些新刊物被创办出来,它们或者作为党刊的外围刊物,或者作为党刊的衍生产品,在市场上很受干部群众的欢迎,往往形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局面。二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了保持和扩大正刊影响力,基于正刊的或相对独立于正刊的微博、网站、手机报等新媒体大量出现,这些媒体形式有的本身就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的则能为放大正刊的社会效益提供支持。
因此,正刊是党刊的核心业务和基础,在办好正刊的基础上,迎势而上办好副刊、子刊、衍生媒体等,形成党刊媒体群,有利于增强党刊的办刊实力和影响力。对此,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大胆尝试。如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目前除了办《前线》正刊之外,还创办了《北京文化创意》季刊和前线新媒体群。《北京文化创意》季刊是为了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号召,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创刊的。前线新媒体前则包括了《前线网》、《前线手机报》、《前线电子刊》、《前线视频》、《前线微博》等诸多新媒体形式。在这其中,正刊是杂志社的核心业务,季刊则是顺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创办的重要新业务,新媒体群则既为正刊的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和新保障,又开辟了党刊发展的新空间。这是一种值得探索的积极现象,对于新时期党刊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