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24日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坦桑尼亚、南非、刚果等非洲三国进行友好访问。
2000年时,中非贸易总额仅110亿美元,2012年已逼近2000亿美元,达19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对非出口852.3亿美元,同比增长16.7%,自非进口1131.7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对非进出口、对非出口和自非进口增速,分别比中国总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高出13.1、8.8和17.1个百分点。在当前欧美经济复苏迟缓、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的背景下,中非贸易却风景这边独好,中国经济在严峻国际环境下仍能保证持续增长,“非洲因素”不容忽视,而自2000年起,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一直稳定在5.0%以上,又何尝与“中国因素”无关?
中国和非洲存在独特的互补关系:一方面,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制造业,需要大量能源、矿产和其它自然资源,庞大的制造业产品、产能和大量的资金,又需要稳定、开放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非洲各国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出口,本身则资源丰富,而制造业的匮乏需要输入门类齐全、价格可以负担的工业品,落后的基础设施则需要借助外力兴建,方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后劲。中国所有正是非洲所需,反之亦然,在欧美需求萎缩的当前,这种互补、双赢对彼此就更弥足珍贵。自2009年起,中国就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此次习近平主席出访非洲,继续强调双赢,仅在第一站坦桑尼亚,就签署了16项双边合作协议,而第二站南非之行的重要使命,是出席德班“金砖国家”峰会,“好做生意”、“做好生意”的气息扑面而来。
但中国和非洲之间具有丰富的、多层面的交往和关系,中非交往并非如某些国际传媒所言,建立在“纯重商主义”基础上,非洲之于中国,或中国之于非洲,也不仅仅是生意关系。
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此次习近平主席所访问的三国,除南非以外均非非洲排名前五的中国贸易伙伴,首站坦桑尼亚更不以矿产丰富、市场购买力旺盛著称,但上述三国在中非关系版图上各有其独特地位:坦桑尼亚和中国建交近50年,关系始终稳定、友好,不仅经济上互通有无,政治上也相互扶持;南非是非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非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强大影响力,更是“金砖国家”中唯一的非洲国家,肩负着连结新兴国家经济体和非洲各国经济体的桥梁作用;刚果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和中国关系久远、友好,但国内局势长期不稳,如今疮痍初平,百废待兴,它们之于中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次的相互需求和合作潜力。
习近平主席在抵达坦桑尼亚后,将中坦关系称为“全天候朋友关系”,在发表的讲话中他强调,对待非洲朋友,中国要讲究一个“真”字,要“永把非洲当做患难之交”。这些都并非几句虚言:中国在自身很困难的上世纪70年代,帮助坦桑尼亚修建了坦赞铁路,而作为回报,坦桑尼亚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等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有著名的“援非三大工程” (坦赞铁路、刚果布昂扎水电站和几内亚金康水电站),其中两个在此次行程内,这表明中国是“念旧”的,中国的非洲政策是有延续性的,对于非洲各国而言,这是个比“生意经”更重要的外交信号。
非洲是具有深厚潜力的大洲:政治上,它拥有数量最多的联合国会员国;经济上,它被公认为在未来具有最深厚的发展潜力,有中国血统的前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加蓬人让•平去年曾指出,如果非洲仍能在未来保持2000-2008年期间的5.6%,而全球依然保持在同期的2.9%,那么2012年非洲经济占全球GDP总量将为2.4%,2034年更将提升至5.1%。非洲人最迫切期待、而其它洲外经济体或不愿、或无力帮助的,是基础建设的升级,和工业化的发展,这也正是他们殷殷期待于中国的。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非,多个非洲国家传媒(包括远在西非、北非的国家,甚至和中国无外交关系的国家)均刊出文章,对此提出期待和表示憧憬,这恐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非交流平台上一个越来越热门的探讨话题。
许多非洲朋友都指出,中国在非洲的投入“硬有余而软不足”,即生意谈得多,“软实力”工夫下的少。在这方面,中国近年来已有不少进步,如孔子学院在非洲纷纷设立,中国传媒、中国电视剧等也在非洲为更多人所知晓,但和英、法、美等老牌国家相比尚有明显差距,不符合非洲各国的期待,也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太相称。新一届中国领导班子在这方面已表现出新意,或许这同样是未来中非关系中重要的看点。
非洲学生正在学习汉语
相对而言,对具体合作项目、尤其大型基建项目的落实,反倒不必过于“微观”,如此次受到高度关注、被形容为“投资幅度、建设规模和影响力可能不亚于坦赞铁路”的巴加莫约港项目,就存在较大变数:该港在“帆船时代”曾是东部非洲最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之一,殖民时代更成为东非最著名的黑奴输出港,有悠久的航海历史,其历史地位远在如今坦桑尼亚最大城市、第一大港达累斯萨拉姆之上。但该港水浅、滩多,不适合大船停泊,且铁路和A7、A14两条公路干线均不经过该地,南距达累斯萨拉姆仅约70公里,北面又有国家公园等不便开发的地带,发展难度和成本均较大,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德国殖民者正是鉴于这些理由,才将德属坦噶尼嘎(今坦桑尼亚的大陆部分)主要港口,从巴加莫约迁移到达累斯萨拉姆。
如今坦桑尼亚有意重振巴加莫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项目本身却仍需经过科学论证,且因此存在很大变数。在非洲,类似重大投资项目从酝酿到拍板、从拍板到落实,往往变数多多,审视中非关系、合作前景,宜从更高角度“俯瞰”,而不宜执着于“一城一地之得失”,否则很容易被纷繁的细节变数所误导,而影响对总体态势的判断。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