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会开幕式现场。
3天50多场研讨会,1500多名嘉宾的脑力激荡,全球背景、亚洲视角、中国声音,这就是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带给我们的“饕餮盛宴”。我们惊喜地发现,中国改革议程、经济结构调整、提振消费、民营企业发展等“本土”话题,受到了中外嘉宾的热烈追捧。让我们一起回顾这几天发生在博鳌的“中国故事”,倾听“博鳌声音”,分享“博鳌观点”。
中国经济如何继续稳增长
“经过我们努力,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8日在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十分肯定地阐述了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判。
亚洲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贡献很大。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给亚洲及世界带来机遇。在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中,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广受关注。
“尽管有迹象显示,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美银美林全球企业和投资银行部亚太区主席贺利华说,“不过,我们看好中国和亚洲的经济发展。”
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2月份的50.1升高至3月份的50.9,是去年4月份以来的最大增幅。汇丰中国PMI指数则从2月份的50.4升高至51.6,意味着生产在扩张,显现复苏强劲。与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达8.2%。
部分嘉宾也指出,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下行压力。G20与新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其佐认为,由于潜在增长率在下降,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8%难度不小。实际上,除去外需市场下降等不利影响,中国经济还面临着产能相对过剩、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
如何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嘉宾开出的“方子”集中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面。
美国前贸易谈判代表巴尔舍夫斯基认为,以新战略释放制度红利,实施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坚信“中国经济未来20年仍能保持8%的高速增长”,他表示,中国经济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种潜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上还有不少后发优势;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还须不断完善和改进,要以改革来提高效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消费如何提振扩内需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扩大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中国广大的市场也吸引了大量的跨国企业。在本届博鳌亚洲论坛上,对于中国如何提振消费以扩大内需?与会嘉宾给出了不少建议——突破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分配制度、消费外部环境等方面的瓶颈,积极挖掘新生代消费、网络消费、信用消费等方面的潜力。
消费者进行消费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消费意愿,一个是消费能力。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提出,中国消费要走“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市场主导、以人为本”的路子,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新的消费业态以及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来增强公众的消费意愿,提升公众的消费信心。
“当下中国要提振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保覆盖面、提高社保水平,把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都调动起来是最重要的事。”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预测,中国的信用消费将成为推动消费的重要力量。
出席论坛的一些跨国公司负责人普遍对中国的消费市场信心十足。百威英博啤酒集团首席执行官博睿拓认为,国际企业应该重视和开拓中国的内地市场,尤其是西部市场。百事公司总裁阿卜杜拉则认为,如果中国的养老、教育、医疗体制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消费信心将会大幅上升。当然,还需要加大创新,推出适应市场的产品,“我们所有的创新、商业化都针对中国本地消费者量身定制,产品组合结构也瞄准本地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刺激消费,推动中国市场业绩。”
中国企业如何创新增活力
在出席本届博鳌亚洲论坛的嘉宾中,有三分之二是企业家。因此,关于企业如何发展尤其是中国企业如何发展的话题格外引人注目,在一些专场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创新”。
国家发展改革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通过调研发现,中国企业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技术、是创新。比尔·盖茨在博鳌说,他在中国见到了许多相信“尖端科技可以解决大问题”的人。的确,创新及创新人才是企业最大的渴求。当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和埃德蒙德·菲尔普斯将“作为中国企业家,你们认为自己在创新方面有哪些主要困难”的问题提出时,大家也开始认真思考。
宝钢董事长徐乐江认为,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并没有伴随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反而带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创新不足是中国社会最大的问题,而体制和机制问题则是影响创新的最大障碍。宝塔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孙珩超也指出,“国家在鼓励支持创新的配套政策方面还不完整、不全面,特别是人才的引进、使用、保护的软硬环境很有限,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就要靠体制去保证,而资本机制是其中最重要的层面和环节之一。“过去30年全世界的高科技产业都出自美国,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本市场的发现机制。‘硅谷模式’是从风险投资到资本市场一整套体系,是一个撮合科技创新者和科技投资者的机制,这种机制是中国乃至亚洲最需要借鉴的。”博鳌亚洲文化传媒董事长昂健表示。
“小而美”被认为是中小企业的成功之路。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认为,“大”还是“小”主要是由市场容量决定。不断研发核心技术可以使中小企业“大而强”,“如果市场容量小,它将来做不大,那可能是隐形冠军。如果市场容量大,也可以做‘大而强’,所有‘大而强’都是由‘小而美’成长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