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日本政府希望舆论炒作“日企撤离中国”来让更多海外资本回流,尤其是回流到灾区,以增加当地就业,提振当地经济。
出于人力成本上升等原因,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部分日本企业撤离中国,寻找更廉价市场。 本报资料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张诚 崇珅 发自东京、北京
“日本大型浴衣制造商东京印已在缅甸建立缝纫工厂,今年秋天开始生产。”“日本船井电机公司计划将2011年度曾高达90%的家电在华生产比例降至50%以下,2014年该公司旗下菲律宾新工厂将投入运行。”“伊藤洋华堂将于2013年度把服装的在华生产比例由2011年度的八成降至三成。”……
自去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以来,有关“日本企业撤离中国、日本抛弃中国”的报道不时见诸日本报端,而书店内渲染中国悲观论的书籍也令人眼花缭乱。
事实真是如此吗?
“疏离论”风生水起
自去年中日关系因日方“购岛”闹剧陷入紧张以来,翻开日本报纸,经常能看到有关日本企业撤离中国的报道。言语间,日本企业似乎正在大规模撤离中国,而这会让中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失去就业机会。
比如,共同社1月底报道称,去年反日游行后,日本企业对撤出中国市场的关注进一步提高,讲授撤出经验的讲座受到不少日本企业的追捧,因为日本企业因反日游行再次感受到风险。
而针对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去年10月至11月发布的一份关于日企在华业务的调查结果,日本媒体在报道时,均大幅渲染日企将“缩小中国业务”或“向第三国转移或撤出中国”。理由是,在调查中,表示“缩小规模”的占4.0%,表示“转移或撤出”的占1.8%,比上一年略有增加。而实际情况是,这部分比重加起来也只有5.8%,根本反映不出趋势。
走进日本的书店,很多唱衰中国经济的书被摆在了显要位置。其中,最近较为畅销的是由日本大和综合研究所著名经济学家熊谷亮丸编写的“绕开中国”一书。熊谷在书中称,日本企业应该把“对方亲日还是反日”作为贸易往来重要参考依据;中国泡沫将在2015年破灭,因此,为预防这一天,日本企业应该把工厂由中国迁往泰国、印度、印尼、缅甸、柬埔寨、越南等亲日国家;日本不必担心中日关系,即便两国出现最差情况,且持续一年时间,日本2012年度和2013年度GDP也只会下降0.2%。
日企“出走”中国非关政治
在“疏离论”大行其道的同时,日本舆论界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日本制造业业绩下滑、日企撤出中国的原因,归因于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那么,去年日企究竟受到多大影响呢?
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中国业务推进部人士告诉记者,钓鱼岛争端后,尤其是发生反日游行后,日本部分企业在华业务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比较有限。以日本媒体喜欢列举的汽车销售数据为例,比如发生钓鱼岛争端的去年9月,日本汽车制造商销售额几乎减少四至五成,然而,今年1月份数据显示,丰田、本田、日产等三大汽车制造商在华产量分别同比增长7.4%、20%和32%。
实际上,日本大多数在华企业业务也并未因中日关系恶化受到影响。
至于日本媒体炒作的撤离中国的企业,据了解,也大多是因为自身经营原因。例如,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盈利的经营模式已经过时,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部分日本企业撤离中国,寻找更廉价市场,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此外,近年来,日本家电企业和汽车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其业绩早在钓鱼岛争端之前就已经出现下滑。松下公司早在2012年初,就已经宣布大规模裁员,索尼和日立也削减了在华电视机生产规模。而日本汽车因在华研发步伐落后于欧美车企,在中国市场不断受到挤压。它们撤离中国或者业绩下滑,与中日关系根本扯不上关系。
对华投资结构正悄然改变
与日媒大肆宣扬的“撤离”相反,如今,有更多的日本企业正在进入中国。
“日本男士西装专卖店-春山洋服商事将在上海开设第1号店铺,计划未来5年在华销售网点数量将到100家”的“日本三井物产将在中国扩大钢铁等产品进出口业务和物流业务”,“日企将在中国主要城市提供手机换乘导航服务”,“日本各看护企业扩大中国业务”……
记者翻开近期日媒报纸,随意地就找到了上述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案例。与前几年近乎全是日本制造业投资中国不同,如今,服装、餐饮、物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开始占据主流。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介绍,近年来,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原因,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已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看好中国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日企的研发机构、分析决策中心都纷纷设在中国,对华投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第二产业逐步转向以金融、咨询、研发、服务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2011年,日本企业在华投资金额最多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而在华服务业的形态也从批发零售、咨询到医疗护理。
为安倍经济政策“铺路”
尽管日本媒体和舆论渲染在华日企的“遭遇”,但事实是,中国仍旧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在亚洲主要投资对象国。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曾在去年钓鱼岛争端后的10月和11月针对在华日企作过调查,结果有42%的企业表示“维持现状”。那么,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日本国内为何还蔓延中国悲观论?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刘江永表示,这是安倍政府经济政策的一种考量。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此举令更多海外资本回流,尤其是回流到灾区,以增加当地就业,提振当地经济。另外,日本政府也可借机调整其海外经济战路,让更多资本流入东南亚国家。
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教授朱建荣则认为,在华日本企业已经超过2.2万家,它们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受益匪浅,很多日本产品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然而,日本国内因经济多年低迷,从媒体到专家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心态有些失衡,故意渲染中国悲观论。实际上,日本的家电和汽车行业竞争力下降,销售额也在减少,但日本舆论不仅不从自身找问题,反而将责任归罪于他国。商界的规则是‘顾客是上帝’,但日本在与中国交往时却忘了这点,什么都是‘我是最好的,你得听我的’。但现在是中国消费者要买东西,日本必须调整心态,进一步了解中国,适应中国,而不是去渲染中国悲观论,否则那将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