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低增长”,提升质量还是经济自杀

 时间:2013-05-06 15:31:00 |  杜建国 | 字体:【 】| 阅读: 185

众所周知,高增长是所有经济体共同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哪个国家特别渴望经济增长放慢。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三十余年了,成就巨大。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中国政府主动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方针,将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这三者一起列为经济工 作的目标,以期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持续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经济增长

奇怪的是,最近在中国却掀起了一股贬低甚至否定经济高增长的意义的舆论浪潮。这种论调认为,中国经济以往的高增长只是片面的粗放式的增长,只有量的扩张,缺乏质的提升,致使中国 始终徘徊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只有降低增长速度,才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因此,未来中国经济不应该或不需要再继续维持高速增长,低增长甚至停滞长更为有益。

转方式与调结构无疑是必需的,可是,这真的只有靠牺牲高增长才能实现吗?这种将高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对立起来的“高增长有害论”或“低增长有益论”,看似有理,其实根本站不住 脚。因为,无论从经验来看还是从逻辑来看,低增长有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之说都不成立,相反,只有高增长才能促进转方式和调结构的顺利实现。

高增长促进产业升级

首先,这种论调严重低估了中国的产业水平,并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事实上,与这种论调相反,长期高速增长为中国经济带来的的不仅有规模的扩张,而且也有质量的提升,如今中 国许多产业领域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有不少领域已经实现“由追赶变超越”。许多人总认为中国虽是世界工厂,但是只能造“壳”,不能造“芯”,其实不然。就拿造船业来说,中国 已研发出数控重型螺旋桨机床与曲轴机床,这令中国得以告别大型船用螺旋桨与曲轴严重依赖进口的历史。舰船用燃气轮机方面,中国也正在完成从引进到消化吸收的过程,制约中国新式军 舰大规模量产的发动机瓶颈,已被突破。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等同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印象还在统治着大多数人的大脑,但其实早在2006年,中国就已经超越欧盟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了。2012年上半年,纺 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产品合在一起,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重也就勉强达到五分之一,而机电产品则高达五分之三。中国的产业链不仅是是全球最为完整 的,而且这一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正纷纷争抢全球制高点,呈全面开花之态。所以,科技部长万钢说,“没有我们造不出来的东西”。

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只是规模上的而非质量上的、中国经济依旧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的观点,不符合事实。中国经验证明的不是“经济放缓促进产业升级”,而是高速增长促进产业升级, 高增长与产业升级相辅相成。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解释。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而又没有伴随产业升级的,只能是以资源出口为主的那类国家,比如海湾国家、甚至是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作为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中国经济 长期高速增长主要依仗的是制造业的壮大,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肯定离不开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与产业水平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换个说法,中 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只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断被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所替代的过程。

国际经验也不支持“低增长有益于产业升级或提高经济质量”。按照这一逻辑,二战之后,昔日的世界工厂英国经济增速一直低于德国,它的产业竞争力应该高于德国才是,而事实正好相反 。再看2008年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经济陷入萧条,他们的产业升级难道因此而突飞猛进了?事实依旧恰恰相反,如经济下滑最严重的经济体希腊西班牙等,丝毫看不出产业升级的迹象。

经济学家不关心经济

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的实现需要一些必要的相关联的前提,那就是需要用新的更先进的设备来代替旧的设备,需要用机器来代替人力,需要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以促进人员与 物资的流动以及信息的交流,即需要扩大投资。如果经济不是维持较高增长而是严重下滑,企业利润减少,产业升级何从谈起呢?

另外,产业升级落实后,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都会随之提高,其结果也必然是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而非降低。

大规模的、全面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高增长既是产业升级的前提,也是产业升级的结果。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这对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来说是必需的,但 是,这并不与高速增长相对立。相反,这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过去已经如此,将来也会如此。如果中国经济增速大幅度放缓,那只会增加转方式、调结构的难度。

事实上,笔者从来没有发现一位低增长有益论者,能尝试着提供相应的必要的论证,能在其宣称的因果之间建立其联系来,能向我们说明低增长怎么就能够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经济质量。

还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来“规劝”中国将增速降低。他们声称中国的GDP尽管规模很大,但是泡沫太多,水分太多,需要挤掉水分,而降低增长速度,实际上就是将“水分”挤掉,有益于经济的 健康发展。这种观点其实也是似是而非,不符合事实。中国GDP总量与其说有可能被高估,水分太多,还不如说更有可能被低估。跟美国相比,中国第一二产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更大,水分与 泡沫更少,货真价实的“干货”更多。

2008年全球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逆势上扬,继续维持高增长,阻止了全球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也令普遍陷入低迷的西方世界所羡慕。可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却开始流行 “高增长有害论”、“低增长有益论”了。如果中国听从那种低增长对经济有益的的说教,刻意将经济压制为低增长甚至停滞,那无异于自废武功,中国不仅不可能实现转方式与调结构的目 标,反而只会陷入社会动荡,而且比今天的希腊、塞浦路斯和西班牙以及北非国家的动荡程度要严重得多。

众所周知,多年来,一方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崩溃论”则如影相随。就在崩溃论不攻自破的时候,中国又开始盛行起高增长有害论或低增长有益论来。崩溃论者认为高增长 是好事情,但是中国不可能维持下去,低增长有益论则是干脆认为高增长是坏事情,这是两者的不同或对立之处。另外,与诅咒中国经济崩溃的公开敌视者不同,低增长有益论者对中国表现 出来的是一种关怀备至、出谋划策的姿态。

令人吃惊的是,现实中的低增长有益论者竟然常常同时也是崩溃论者,即同时秉持两套相矛盾的逻辑。他们一会儿说中国经济马上硬着陆了,一会儿又说中国经济千万不要再保持高速增长了 ,否则对中国没好处。这让人不能不怀疑,无论这些人是在鼓吹崩溃论,还是在鼓吹低增长有益论,目的都只有一个,即让中国进行经济自杀。

这些人中,有一些倒是直言不讳地说出了他们的逻辑,只有通过经济危机才能倒逼体制改革。也就是说,这些被媒体视为经济学家的人并不关心经济,他们关心的是体制,是政治。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