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关乎民生福祉和社会发展。抓好社会建设不仅是执政之需,更是民众之望。笔者认为,社会建设要紧紧抓住五个关键词:转型、民生、改革、实干、包容。
第一个关键词:转型
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发展转型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30年的转型发展,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转型的步伐不容停歇,未来发展仍然需要继续转型。当幸福感不再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步增加时,人们需要获得社会的反哺、得到足够的尊重,需要共同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可以说经济转型尚未完成,社会转型又迫在眉睫。
社会转型,定位很重要。转型就像GPS导航,路错了可以绕回去,如果目标定位错了,则可能差之千里。经济转型强调以“物”为主,讲究的是效率,是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转型强调以“人”为本,讲究的是公平,是保证维护公民的尊严、公平与自由,保证人们公平获得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毋庸置疑,未来的社会将进入一个“公”字型社会,就是以公平来构建社会公正,构建社会公德,构建政府公信。因此社会转型定位,要从效率转向公平,从大政府转向小政府、从政府包打天下转向社会共同参与。
第二个关键词:民生
《辞海》将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计”。民生话题要常谈常新。民生基于现实是生存与发展,基于政策是公平与公正,基于愿景是快乐与幸福,因此,在中国现阶段的社会语境下,民生不仅是生计,更是“幸福”的代名词。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讲的就是民生。民生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就是获取幸福的过程和感受,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或梦想;民生对党委政府而言,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就是让向往幸福的人得到幸福,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产品越普惠,内容越丰富,民众越幸福。
“普惠”就是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确保制度、政策设计公平,尽量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做到规则平等、机会均等;要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办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比重,坚持“公办”与“民办”两张牌一起打;要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全面提升“基本民生”,密切关注“热点民生”,突出解决“底线民生”,让人们都能体面尊严、幸福快乐地生活。
“丰富”就是要持续推进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实践证明,靠政府一家之力,难以提供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因此,要改变公共服务政府包办的做法,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提供的格局。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凡是政府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情,都要逐步转移给社会。同时,还要解决好社会“接得住、管得好”的问题,大力培育社会主体,特别是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第三个关键词:改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放慢改革的脚步,我们离实现中国梦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当然,改革会有困难和挑战。当前,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摆在面前的大都是难啃的“骨头”,社会建设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既躲不开,也绕不过。如果不大胆改革,犹豫不前,或许可以求得一时轻松,但只能把问题拖延成历史问题,让危机跑到改革的前面,最终酿成更大的危机。
任何改革都有风险,都有可能失败。我们要鼓励改革,宽容失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也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切实增强改革的坚定性、主动性,弘扬敢闯敢干的精神,要不惧改革、勇于改革。
我们要重新唤醒改革意识,激活改革基因,最大限度地挖掘改革智慧,让改革成为一种习惯。面对政府职能转移、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培育等一个个艰巨任务,只有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禁锢,敢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方能迈过各种沟沟坎坎,赢得光明灿烂的前景。
第四个关键词: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中国发展的十字路口,小平同志正是用这个声音向世界宣誓。习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之后,再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既表明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更表明了“空谈”和“实干”是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马虎不得。
社会建设任务艰巨,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体发育还不成熟、社会参与程度还不高、共建共享的局面还未形成,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件浩瀚的工程,推进难度非常大,而且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真抓实干的作风,去探索,去突破,去解决。
习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够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每一个人的期盼凝聚成共同的中国梦,共同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努力。只有每一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戮力躬行,实干前行,我们才能汇聚强大力量,把梦想变成现实。
第五个关键词:包容
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个人对城市的“认可”,也离不开城市对个人的“接纳”。人们选择一个城市,居住在这个城市,与这个城市“共生共荣”,就是源于对这个城市的认同和热爱。同样,如果一个城市不能包容开放、海纳百川,也就无法吸引到优秀人才,为这个城市奉献青春、挥洒汗水、创造财富。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形成规模日益庞大的城市非户籍人口,虽然他们大多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他们也有梦想,也希望被城市接纳。让寻梦者梦圆,对一个城市来讲,既是发展之需,也是责任所在,无论是户籍人口,还是非户籍人口,都要公平地对待,公平地给予机会,要让“智者”有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能得到社会认可;让“能者”有施展才能的平台,能得到合理报酬;让“弱者”找到生存的位置和价值,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