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但这只是形式问题。城镇化的实质,是以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为契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从而彻底解决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就是,先解决形式问题,然后解决内容问题。只有解决好城镇化农村人口的实质性转化,才能更好地确定中国向何处去,最终解决方向问题。
中国向何处去?这不是一个问题。我们一直都在提出这样一种好像是问题的问题,但又似乎永远是有现成的答案,好像是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把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解决得很清楚似的。但是,等到时过境迁,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已经走过的路时,又好像什么问题都没解决,中国向何处去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既没有拉直,也没有消除。我们可以认为改革开放让我们找到了方向,但30多年过去,“差距”一词更为扎眼,“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贫富差距更大了;“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但社会财富分配(尤其是二次分配)并未充分体现公平原则;“构建和谐社会”,但如今的社会矛盾并未缓解而社会管理问题更为突出。如此等等,中国向何处去,还是没有答案。
中国向何处去,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资源、环境、庞大的人口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寄希望于城镇化作为一个突破口,能够帮助中国找到一个解决这个矛盾的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但这个增加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这是一个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中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众多,中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来的所谓发展,比一个小国的这种发展,对地球对人类的影响,要大得多。一个化工厂或造纸厂污染一条河,只用一年,而让这条河回到污染前的那条河,可能要用10年,甚至永远也回不到原来的那个样子。这不是中国自己的问题,这是关乎地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粗放型掠夺式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每天演绎着这种破坏。
城镇化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应该有助于解决资源环境、庞大的人口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城镇化将有可能从客观上帮助人提升环境资源保护意识,也就是提升人的素质,使农村人口在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中,逐步向具有大局观的方向提升,向城市居民应有的现代公民素质转化,尽管这种转化可能会很漫长。在改善环境质量的问题上,法律法规制度永远只是外在的约束,只有人的自觉行为,才能使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成为现实。而城镇化主要是解决人的城镇化,意义就在于此。
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也不单单是使数亿农民释放更大的市场需求的经济行为。城镇化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要彻底摒弃粗放型掠夺式增长的模式,利用城镇化的过程,规范国人行为,改善社会管理,提升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公正,努力使人人享有开放自由平等的机会,使中国的发展方向真正和大国地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