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的同时,也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根据2011年联合国人口预测常数方案,如果中国从现在开始至本世纪末一直保持1.64的总和生育率,到202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2.82亿人,人口老龄化水平将升至20%,此后将步入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发展阶段,2030年老龄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至24.2%,2045年超过30%,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平台期。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将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2054年突破4.72亿,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实现从人口成年型向人口老年型转化只用了短短的18 年时间(1981~1999年),而发达国家一般持续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可见我国老龄化发展来势之猛,趋势明显。
2.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人口老龄化地区差距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地区,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反。
3.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经济压力大。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高度发达情况下而发生的;而中国人口老龄化则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所迅速形成的结果,且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因此中国是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总费用逐年上升。全国离退休、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离退休、退职人数(主要是退休人数) 迅速增加。二是每人每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攀升。由于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已经离退休的老年职工没有任何养老资金积累,以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中年职工养老资金积累较少,因此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支付中老年职工离退休后的养老金,这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由于我国养老金给付方式是以现收现付为主,缺乏足够的历史积累,因此退休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养老保险金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养老保险基金人不敷出和拖欠的现象,并有逐渐蔓延和加重的趋势。
(二)人口老龄化导致在职人员的负担加重。我国的养老金制度是由个人、单位、国家三方出钱组成每个人的养老金,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的形式主要有2种,一是以用人单位为员工参保,这样缴费比例单位是20%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8%;另外一种是完全个人缴费(也就是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或叫自由职业者参保),缴费比例为20%。其余的部分由国家出费。但是这钱虽然是我们的,但它在哪里我们是拿不出来的。那么这个钱在做什么呢,很有可能是给现在的离休、退休人员养老,那么养老金越发越多,老年人越来越多,在职职工越来越少,为了养老金数量的保量,很有可能在职职工的利益就减少了。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养老金领取者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中国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为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职工的身上,必将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
三、积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是当前我国老龄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党和政府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总体思路,并致力于研究和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一)逐步延长退休年龄,严格控制提前退休
延长退休年龄延迟退休既可以增加养老基金的积累年限,同时又可以相对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因而有利于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但由于制度惯性、社会观念和个体差异的影响,该政策遭到国民的强烈反对。参考相关资料,发现要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首先应严禁提前退休,其次应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再次可以推行弹性退休制。在一定年限范围内,允许选择退休,或选择继续工作,但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继续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在家庭养老与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应以低水平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主,鼓励职工参加企业年金和储蓄性的商业保险,政府采取税收优惠,给予补贴等政策来促进体系的完善。低保障水平,意味着低保险费率,也就意味着扩大覆盖范围具有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养老金的收入,有利于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养老金的平衡,亦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造成的压力,同时也为制度转轨提供宝贵的缓冲期。
(三)解决养老保险历史隐性债务问题,做实个人账户
鉴于中国目前历史债务问题尚未解决,大部分个人账户“空转”运行等实际情况,通过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测算养老隐性债务总额,将隐性债务显性化,确定偿还养老债务的方法与途径等措施来解决养老隐性债务问题,才有可能用统账结合模式,在控制个人账户规模的基础上做实个人账户,形成基金积累。
当前的个人账户空帐问题,其根源在于当年国有企业改制,大量工人下岗。其后又恰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而这其中的转轨成本却无人负担,导致了今天的个人账户空帐问题。要解决此问题,政府就应该弥补当年的过失,通过财政补贴解决部分资金问题,这个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防止引起经济波动。另一部分资金问题,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和税收收入进行弥补。中央政府可以将部分税种集合起来组成专项基金,这些税种的收入全部用来弥补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直到缺口堵住为止。
(四)拓宽投资渠道,允许养老基金入市
养老保险基金的经营管理应坚持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这三点原则。养老金该不该入市是一个目前争议很大的问题。养老金入市是指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证券投资。将养老金投资于市场,可以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也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但由于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范畴,投入市场难免存在风险,因此养老金入市一直是中国专家、学者争论的问题,同时也受到民众的强烈关注。在2012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养老金双轨制遭到质疑,养老金入市与否再引争议;20日,养老金入市问题尘埃落定,广东千亿养老金确定入市。就我个人认为,改革总比停滞不前好,养老金可以入市。在实现养老保险收益性的问题上,当前最根本的思路除了交予私人机构运营之外,就是投资渠道需要拓宽。以往我国单纯追求资金安全,只允许养老保险资金在定/活期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三者之中进行投资,这样是无法超过通货膨胀率增长速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