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开展了许多有声有色的党建创新活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党员的积极性。但是也有少数地方的党建创新却是“伪”创新、“假”创新。这些活动看起来基本上没有间断,做时“风起云涌”,很快就“风平浪静”。实际上,不少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大都也总是里面“热热闹闹”,外面“冷冷清清”,群众感觉不到,党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还浪费公共资源,影响党的形象。
作为一个现代政党,党要真正成为社会的领导核心,首要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把大部分群众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党章虽然规定了党的基层组织要领导本地区的工作。但对于广大非党员群众来说,党章并没有约束力。能否自愿接受“领导核心”的领导则取决于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我们党作为一个以服务群众为己任的政党,其性质也决定了党组织的活动开展、自身建设不能脱离群众而存在。因此,基层党组织搞党建,不重视党员群众的参与和积极性的调动,就很难起到应有作用,就难以获得党员群众认同。
什么样的党建创新最贴近群众生活实际,什么样的党建就最具有活力和市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大字不识的农民,陕甘宁边区政府投票选举时创造性的采取“投豆子选举”、“烧洞选举”等生动多样的形式,从而使民主选举的概念深入农民心中。如今,我们国家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村党建、新社会组织党建、非公企业党建……面对的群体不一样,需要的党建模式也不一样。比如,落后地区可能更关心经济发展问题,在城市社区,居民可能更关心拆迁、社会保障等问题。因此,并不存在可以包打一切的固定的、单一的党建模式。这就需要根据各个群体最关心的问题来开展基层党建创新工作,以赢得群众欢迎。如果不顾情况实际,为“创新”而创新,只怕是劳神费力,群众还不买账。
什么样的党建最能调动普通党员的积极性,什么样的党建就最具有生命力。注重调动普通党员在民主决策、监督和选举中的积极性,关系到党内活力,关系到党内民主的推进。如果只注重于走过场、拘泥于关起门来搞党建,党员不敢批评、不敢监督,没有参与权,那么,党员的积极性调动只能是一句空话,那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利益诉求日益多样与复杂的社会,党员的身份也日益多样化,既有农民党员、也有非公企业主党员、新社会组织党员等等。如何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这些普通党员积极性,落实好党员“四权”,是基层党建创新必须努力的一个方向。
执政党靠群众来立党,靠群众来兴党。一旦脱离群众,不注重党员积极性的提高,再美丽的党建创新口号,也只能是一种用来摆设的花瓶。因而,要从基层实际出发,从党员群众的需要出发,创新适合本地社会发展的模式,以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这才是基层党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