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前几天,在微博上,有位粉丝,突然向我提出一个问题:请教智库与咨询公司的区别。我不认识这位粉丝,没有回答他这个问题,但是,让我琢磨了好几天。
中国智库市场化
当我们谈到某个行业或产业时,心里都会想到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品牌。比如,当我们讨论报纸时,美国的标杆是《纽约时报》,日本的标杆是《读卖新闻》,英国的标杆是《泰晤士报》。这些报纸的共同特点是:1)经过很长时间的市场检验(必须是经过市场检验的),2)已经被市场高度认可,3)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如果以这三个标准看中国报纸,有吗?显然没有。
如果以同样的标准来审视智库,美国被市场检验而且被市场高度认可的智库有布鲁金斯、兰德公司。中国有吗?根据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在过去十年中,很多中国发起创立的智库,初建时都雄心勃勃,要打造中国的兰德公司、中国的智库。十年过去了,我观察,这些声称要建成中国兰德或中国布鲁金斯的,大多都成了僵尸。我有两个朋友,在创建智库是,一个出逃国外,一个还在监狱里。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为什么?
即使再换一个标准,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标准:品质、独立和影响力来衡量智库,中国可能没有一家能够跟布鲁金斯或外交关系学会媲美。
二、中国智库自身问题
(1)创立智库的牵头人多“人治”。中国搞智库,多是以个人力量为主。谁名头大、关系好,就能搞到钱,搞到挂靠,甚至不需要挂靠,就能搭起架子。这也没什么不好,但残酷的现实是,人走茶凉,钱花完了,接不上,也就没有了下文了。比如,科技部下属一个研究院,正在裁人,钱跟不上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很活跃,曾培炎还在,万一不在了呢?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在智库的发展上,中国还是以“人治”为导向,而非法治导向,或以市场导向。
(2)智库自身定位多“大而无当”,缺少专业分工、缺少市场细分。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中国有太多的机构,五花八门,但是,圈子里公认的,真正成体系搞国际问题研究的,只有一家,其他多是各自为战,缺乏协调,重复研究、低层次重复研究数不胜数。这个问题背后是,中国缺少对智库本身的认识和了解。从这个角度说,以《中国智库》为平台的智库研究确实是稀缺资源。
(3)智库多缺乏造血功能,不具有可持续性。包括政府预算下的智库在内,由于智库定位不科学、专家团队不健全,很难做出有足够吸引力的研究成果,自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另外一个方面,即使有很强的团队、有很好的成果,但是,智库不接地气,缺乏市场转换平台,成果大多束之高阁。比如,某研究所,研究成果很成体系,研究力量相当强,但是,囿于体制等因素,很多研究成果无法市场化,挣不到钱。
(4)智库与用户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中国智库的研究质量没有保证,与前作用户关系不畅。跟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并不是一个信息开放的国家,核心信息都掌握在政府手里,研究者获取这些信息,即使不是敏感信息,也很难获取,而且,束之高阁,没有人去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度加工。有时候,研究者只能根据决策者个人提供的只言片语。
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其结果是,一方面,智库说,决策者不搞研究,擅长拍脑袋决策,而决策者说,智库根本掌握不了状况,完全是胡说八道;另一方面,决策者所拥有的信息非常充分,但是,缺乏加工与梳理,而智库则有专业人员但缺乏足够的信息。一个是“无米之炊”,一个是“有米不炊”。
三、中国大环境
(1)在认识观念上,中国对智库的价值判断存在严重分歧,即左与右的严重分歧。在左派当中,还有一种极左派的观点,对智库的认识不友好,甚至敌意。那就是,认为智库是改变人们思想的,这是很危险的,因为,直到今天,仍然还有一股相当强的力量试图去控制或管理人们的思想。这听起来很荒唐,但是现实。因此,有些研究很可能被扣上“危害社会稳定”、“危害国家安全”的帽子。确实有这种问题存在,但问题是可控的,不能因为有这种问题就因噎废食,进而对智库充满戒备或敌意。这会严重阻碍了中国智库的发展。
(2)在市场观念上,中国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成熟的信息消费观念,特别是有偿信息消费观念。我理解,智库所做的是高端信息,受众更低,价值更高,一般供决策者消费。花钱买信息,有,但远未普及。另一方面,中国知识产权观念,虽有长足进展,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你在网上看到,到处都是搬运工在忙活。这位智库发展并保护智慧成果提出严重挑战。美国格理集团(GLG)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超强的专家网络公司,就是根植于美国的市场经济原则和知识产权保护。不过,这种公司移植到中国现在的土壤上可能极其困难。
(3)体制性障碍让中国智库缺乏有效保护。中国没有专门的针对智库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挂靠”就是典型问题缩影,游离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缘。这很危险。除了问题,关闭了事。很多智库就是因为一两个技术问题而被扼杀。
四、智库需要市场的力量
1)智库立足有三大核心要素:品质、独立和影响力,中国智库路漫漫。这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立会标准。布鲁金斯董事会主席桑顿曾亲口跟我说,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布鲁金斯的独立性,经济独立、研究独立,有了独立,品质与影响力自然就有了。照这个标准,中国智库发展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2)没经过市场洗礼的智库不是真正的智库,很难有可持续性。即使是官方智库,也需要市场的力量。这里对市场或市场化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市场化就是以钱为导向。钱当然是市场上的核心要素,但是市场化的价值在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让专业的人在专业的平台上去做专业的事情。(有的智库做研究,有市场,有专业资源,但资源错配)
3)美国智库之所以兴旺发达,当然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成功的。兰德公司靠政府订单吃饭,那也是按照市场机制运作的。市场化机制表明,智库拥有自己的独立地位、拥有客观的品质,还拥有竞争。再加上美国成熟的信息消息观念,有买有卖。比如,美国情报界的调研课题,八成都外包给市场,给智库、给公司、给大学、给NGO组织。
五、中国智库市场化前景
1)政策开放。中国智库发展要走向产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走向市场。走向市场的前提是开放市场资源,让市场的力量去配置。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完全放开对智库的限制,让市场的力量全方位介入。中电投在缅甸投资失败就是典型案例。具体做法:
(1)决策者的观念首先要开放,通过市场要决策建议与咨询。
(2)取消对智库的根本限制,“挂靠”,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监管。
(3)不应划分禁区,政策有取向,研究无禁区。这个不能研究,那个不能研究,只会重演一个又一个决策失误的悲剧。
(4)全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中国有些研究课题开始招标,但是,招标多是在程序上,都是以拿到钱为使命,至于研究成果的质量则根本无法保证。
(5)鼓励社会资源向智库发展方向上倾斜。
(6)成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智库发展基金,引导智库发展。
2)智库自身的努力
(1)市场机制建立。无论是既有智库,还是即将诞生的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路径就是走市场路线。市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市场能够解决智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2)不能文人相轻。中国智库发展,不能文人相轻。中国文化观念里,文人相轻,不尊重对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安排。对智库一定要有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安排。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屑谈钱,没有钱时好办,一旦有钱了,如果缺乏很好的利益安排,问题就很大。
(4)中国智库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要抱团取暖。中国智库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个很漫长而繁重的教育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一两家智库是不行的,必须协调一致。
经常旅行的人都知道,一个人旅行,能走得很快,而一拨人旅行,能走得很远。那么,谁能担负起这个责任?政府、个人、智库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有一个字:钱。如果建立智库发展基金,以资金引导就能自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