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如何扭转中国文化交流逆差?

 时间:2013-07-07 21:46:00 |  周桂英 | 字体:【 】| 阅读: 147

【摘要】中国是全球贸易第一大输出国,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逆差严重。其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中国的文化产业化水平低,以及文化创新能力差。对此,政府应对文化出口企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提高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产业化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

【关键词】文化贸易 逆差 文化输出 战略

1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成为全球贸易第一大输出国,但贸易顺差主要是在其他商品方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却是严重的逆差。文化贸易逆差指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中输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大于输出的数量,即外来文化对本国的影响要大于本国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最终可能导致本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失语。

中国并不缺乏有价值的文化题材,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然而,我们虽然坐拥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却甘愿去追逐欧美乃至韩日浅薄的文化快餐。一些人对本土的优秀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甚至否定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国外的文化却趋之若鹜,崇洋媚外之至,甚至言必称西方。这种状况与我们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剖析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深层原因,制定正确的文化输出战略,对扭转我国目前的文化贸易逆差,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及其危害

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文化贸易是国际贸易领域的新贵,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竞争中新的热点。中国也在文化贸易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从2001年至2010年,中国的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贸易的出口平均增速是15.9%和28.7%①;2010年,在境外的中国电影展达100次,展映了578部国产影片;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5年中,累计将2000种图书推介到海外。然而,由于中国在文化贸易方面起步晚、底子薄,文化贸易逆差的局面依旧。中国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虽然达143.9亿美元,但输入与输出之比仍高达3:1;对欧美的图书进出口比例超过了100:1;在演艺产品方面,海外在中国的文艺演出与中国在海外的商业文艺演出每场的收入之比约为10:1。此外,文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3%、34%、10%和5%,中国却仅占4%,列第五位②。虽然我国是国际贸易顺差大国,但目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还不及我国同期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一。可以看出,中国文化贸易的逆差境地至今没有太大的改观。

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危害。首先,中国文化贸易逆差影响了我国的民族文化认同,并对我国文化安全造成了威胁。西方国家为了向海外扩张,他们打着传输文明的旗号,铺天盖地的向非西方国家倾销其文化产品,实施单边文化输出。由于他们掌握着文化的话语权,同时借助于文化产品的输出强行推销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用西方文化价值观来“重塑”整个世界。非西方国家的民众在被动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消费方式的同时,他们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也相应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使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受到巨大的挑战,造成了中国民众的价值体系的混乱和价值观的冲突,阻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民众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处于失忆的境地,削弱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同时,西方依仗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实行政治霸权和文化霸权,造成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民族主权的威胁,导致了其文化主权受到侵蚀与同化,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当前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西方文化产品和文化意识形态向中国的快速传播,一些青年人对西方的东西顶礼膜拜,对西方的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等盲目追捧、趋之若鹜,却遗忘了本民族传统的节日,对本土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顾。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正在逐渐丧失其影响力和号召力。

其次,中国文化贸易逆差容易使其他国家对中国产生误解。中国的迅速崛起给中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即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这不但扭曲了中国的形象,也增加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摩擦。其实这是西方及周边一些国家出于危机意识和经济利益考虑,想要遏制和干扰中国发展的一种政治手段,也反映出中国在文化输出方面太弱,以致于没有将全面的、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一直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被西方“妖魔化”了,主要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人们缺乏适当的途径来了解认识东方文化,使得西方主义大行其道。中国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出口远远小于进口,因此中国人对西方国家的了解远多于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在中国随便打开电视就有西方国家的节目,而西方国家电视台有关中国的节目则寥寥无几。这种“了解逆差”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误解丛生,同时又由于中国在其他商品方面的巨大贸易顺差使西方把中国误认为是“最大的威胁”。

因此,要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减少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妖魔化”,争取国际文化领域里更多的话语权,展示真正的中国文化内涵,使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文化精髓的认识,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否则,自己没有话语权,只能听从于“他者”,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只能永远做沉默的羔羊。

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剖析

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中国在文化贸易方面的逆差主要原因是近代以来的文化自信的丧失。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各列强依仗他们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彻底瓦解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自大傲慢的的文化心理。许多有识之士加入了西学东渐的队伍,开始潜心研究西方文化并积极地把西学引入中国。“五四”运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西方、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西化”的高潮,西学逐渐成了当时社会思想的主流,人们开始崇拜西方,唯西是从。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愚昧和落后的,必须给予鞭挞和打击;而西方文化则是文明和进步的,要全盘吸收,这样才能使中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全盘西化”的思想对日后的文化逆差产生了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更像潮水一般涌入,再一次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思潮,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彻底失语了。近代以来,由于对本土文化的自卑造成了囫囵吞咽西方文化,出现了自我文化迷失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社会现象,在文化消费上过度依赖西方文化产品,导致了文化贸易的巨大逆差。

文化产业化程度低,缺乏文化创新。文化的产业化是发达国家成功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原因。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韩国文化产业在其GDP 中所占的比重高于15%,日本为20%,美国则高达25%,③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在GDP中占的比例才刚刚超过3%。文化资源固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运作。中国的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原因在于中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慢。我国过去一直把“文化”当做“事业”而不是“产业”。文化产业大多还处在文化计划经济的阶段,市场经济文化产业的比例不高。中国的文化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发展,90年代才开始文化产品出口,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仍然属于弱势产业,缺少有实力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文化产业集团,文化产业生产规模小,资源分散、条块分割严重,竞争力低下,竞争力不到平均指数的43%,仅为美国的24%,英国的29%,韩国的43%,日本的38%④。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文化元素必须经过创意包装,才能实现文化增值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但是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推广渠道方面都缺乏创新。由于创新能力低,文化产品缺乏鲜明的特色,缺乏知名的品牌,这些都是制约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瓶颈,不利于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因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必须通过新颖的创意表现出来才能受到国外消费者的欢迎。

扭转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的文化输出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中国要积极实施文化输出战略,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

政府应对文化出口企业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对外文化输出能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政府必须从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出台多种优惠政策来鼓励对外文化传播,要在市场拓展、产品创新、通关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政策支持,应重点扶持对外文化输出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艺术品和文化服务的出口,形成鼓励、支持文化出口贸易的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支持动漫、网络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国外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⑤让这些国家政策起到应有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以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参与到对外文化输出的大潮中去。

政府要为文化贸易的发展搭建有力的平台,创建更多的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同时,应该成立国家文化贸易政策研究中心,来为文化出口企业提供必要的咨询,给予有效的战略指导,突破文化出口的困境;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信息中心,构建与国家级文化贸易基地相匹配的对外文化贸易综合信息发布服务体系,通过期刊或网站来发布不同国际文化市场的动态和需求,帮助文化出口企业了解国际市场;成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人才培训中心,为文化出口企业培养具有贸易、金融、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文化产业复合型创新人才,也可以专门为特定的企业提供定制培训服务。

提高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觉醒应该首先表现为文化上的觉醒。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⑥我们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刻了解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到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以便进行更好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审视。同时还要采取自觉主动的行为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这样就能确定要向外输出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输出。如果没有把握好中国文化的精髓,会出现虽然文化产品“走出去”了,但其精神和灵魂没有走出去的情况。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只有具备了文化自信,才会有大力发展本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去探寻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推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历史证明,文化自卑造成了我国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攻势,克服文化自卑、树立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所以,文化自信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前提条件,它是对自身文化的肯定,也是文化输出的内在动力。有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积极主动、富有成效地进行文化输出。

提升文化产业化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西方文化之所以传播速度惊人,是因为他们的文化产业化程度高,文化生产机制和文化管理体制已经相当成熟,他们擅长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本运作,不但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文化效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因此,中国要想有效实施文化输出战略,首先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品开发和运作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竞争力。

同时,加快文化事业单位转制成企业的步伐,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对改制的文化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市场化运作,让文化艺术团体与市场真正接轨,使其焕发活力,走向国际市场。其次,中国文化要想 “走出去”,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多元主体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完善国际文化合作交流机制;应搭建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来扩大筹集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提高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重点发展影视传媒、娱乐演艺、动漫游戏、出版等文化产业,打造世界著名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集团,以增强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想真正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就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对外文化输出和传播的基础,只有创新,才会使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一要在文化产品内容方面创新,要对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与创新,实现由“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的转变,生产出既能反映我国文化精髓,又符合外国人品味的文化产品,即国际化外壳下包装着中国优秀文化的灵魂,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二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美国的文化贸易非常发达,主要原因是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美国成功地向全球输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综上,中国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进行恰当的包装和演绎,使抽象的文化形象化,精英的文化大众化,高雅的文化通俗化,使中国文化更多更快地走入国际市场。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