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那些身死他乡、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墓地今安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墓地早已无处可寻,老挝的中国烈士陵园也曾破败不堪被人遗忘。而文革期间,金日成曾下令砸烂毛岸英墓……
朝鲜:金日成曾怒砸毛岸英墓
图说:走散后被美军俘虏的志愿军小战士
图说:2012年经修葺后的朝鲜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据统计,抗美援朝期间,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的中国志愿军达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从此长眠在异国他乡。
当时,中国政府要求将阵亡的将士就近掩埋,只有团级以上干部及特级、一级的战斗英雄可运回国内安葬。
毛泽东曾对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岸英是属于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你回去要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至于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埋在朝鲜的国土上,体现了我们与朝鲜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也说明我们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烈士的鲜血凝成的。”
由此可见,当时领导层认为志愿军安葬在朝鲜,有利于维系中朝关系。而最先提议把毛岸英葬在朝鲜的彭德怀则认为,此举“对朝鲜人民教育意义较好”。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于1954年成立了烈士陵园修建委员会,拨出专款在朝鲜建起了八处中心烈士陵园。
抗美援朝战争作战地域广,战线拉得长,有很多烈士分散葬在朝鲜各地。1970年,经中方同意,金日成指示朝鲜党和政府拨出专款,为志愿军修建合葬墓。在其后的几年中,朝鲜北方修建了62处志愿军墓地,建有343个烈士合葬墓,将分散在各地的大部分志愿军烈士,集中安葬于这些烈士合葬墓中。
图说:朝鲜开城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然而,中朝关系并没有如期走向“亲密”。为获取更多援助,朝鲜开始远离中国、亲近苏联。“文革”期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
文革期间,红卫兵在北京帖金日成的大字报,扬言要逮捕“走资派”金日成。消息传到朝鲜,金日成闻讯大怒,当即下令捣毁志愿军烈士陵园,将烈士碑统统打烂,包括毛岸英的墓碑也被砸得粉碎。
1994年金日成去世,不久,朝鲜进入“苦难行军”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2000年,曾有中国学者访问团赴朝。他们在一个志愿军陵园里发现,守墓人从原来的几人减为一人,墓地杂草很高。而面对不满的中国客人,守墓人内疚得流泪:“实在对不起,我们太困难了。”
现状是,大部分朝鲜志愿军墓地不对外开放,后人难以祭拜。大多数阵亡烈士仍然安葬在他们牺牲的阵地前线,那里又恰好是军事禁区。因此在2009年前,只有数个志愿军陵园开放以供祭扫,如桧仓、平壤兄弟山、开城陵园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桧仓陵园,葬有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
叶落归根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自朝鲜战争以后,美国一直固守这样的原则:无论是在哪一场战争中阵亡的美国士兵,都要“带他回家”。为此,1973年美国成立 JPAC(即“战俘及战斗失踪人员联合调查司令部”),负责搜寻并还原美军失踪将士遗骨。
韩国:大方为敌军建墓地
图说:坡州“敌军墓地”,墓碑上写着“无名”
近年来,在“三八线”以南的韩国境内,也即当年志愿军战斗过的地方,韩国国防部遗骸发掘甄别团陆续发现中国军队士兵遗骸。因朝鲜方面拒绝接受,结果这批遗骨被安置在韩国京畿道坡州的敌国墓地。
根据日内瓦协定,韩国政府对战死的敌军也提供墓地,予以尊重,并在1996年建立了坡州敌军墓地。目前在墓地中,约有1100具中朝军人的遗骸,其中中国军人遗骸有367具。
墓地刚建成时非常简陋,都是很小的坟头,墓碑也是木制的,有段时间还疏于管理,杂草丛生。但有民间团体向韩国国防部建议,应该好好管理该墓地,使其成为改善对朝、对华关系的桥梁。
图说:一名韩国士兵在墓地巡视
此后,韩国国防部决定投资修缮此地。现在公墓整体看上去较新,墓地台阶上修了不锈钢栏杆,同时也有照明设施,还修建了比较深的排水槽。
韩国很早就启动了遗骸的搜寻保护工作,并于2000年4月专门成立负责朝鲜战争遗骸挖掘和确认工作的“遗骸发掘监视团”,2003年开始正式进行遗骸挖掘工作。2008年,韩国制定《朝鲜战争战死者遗骸挖掘法》,为遗骸挖掘工作成为永久的国家管理事务打下法律基础。
截至2012年下半年,韩国共挖掘朝鲜战争战死者遗骸7009具,其中韩军6009具,联合国军13具,朝军616具,志愿军385具。
上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访华期间提出,在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之际将送还韩国军方管理的360具中国军人遗骸。
越南:与中国开战 烈士陵园却躲过一劫
图说:越南太原省同喜县灵山中国烈士陵园
1965年6月5日,中国政府应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邀请,秘密派遣了援越抗美部队。
这支由铁道兵和工程兵组成的中国军队,对外番号是中国军队后勤部队,着装按越南人民军样式却不佩戴军衔,执行的是“保卫北越政权、解放南越进而实现南北方统一”的神圣任务。
这支32万人的中国军队离开异乡归国时,除了他们修筑的南北纵横10条交通要道外,还留下了1460多座坟茔,分布在越南北部和中部的57座烈士陵园内。
这些烈士陵园最近距中国不过20公里,如孟莱援越抗美烈士陵园;稍远点的明山抗美援越烈士陵园,距友谊关至河内一号公路也不过81.9公里。中国士兵的墓碑上都统一写着“中国后勤部队某某支队”字样。
在孟莱烈士陵园,牺牲的烈士分别来自安徽、福建、云南、湖北、贵州、广西、湖南、河北、山东等地。最年轻的徐展新烈士,广西苍梧县人,1947年出生,1966年10月牺牲,牺牲时还不到20岁。
图说:越南莱州孟莱援越抗美烈士陵园内的墓碑
留在越南的烈士墓葬一度受到越南政府的重点保护,中国军队离开越南前夕,越南当地官员指定墓葬所在村的村长负责陵园的杂草清除、陵园修复工作。
1979年的中越战争后,越南政府对烈士陵园的态度有了大转变。以前一直十分关心,而后很少过问,只是提醒村民们不许去破坏。
1991年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后,越南中央政府便要求重修墓地。2005年,为迎接前来扫墓的抗美援越老兵,越方再次整修墓地。
在没有得到中国政府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对中国烈士设施的维护,由于越南政府基本不拨款,由村民自筹为主。
分析认为,越南人民是一个感恩的民族,尽管经历长达数年的中越边界战争,但其境内的众多中国烈士陵园基本保持原样,没有一个民众刻意去泄愤破坏。
老挝:一度破败的陵园 被遗忘的历史
图说:乌多姆赛省孟赛中国烈士陵园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支援行动中,“抗美援朝”和“援越抗美”在几十年后常常被人缅怀,但许多人或许已经忘记“援老抗美”这段历史。
为了支援老挝抗美斗争,从1959年起,中国每年向老挝无偿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帮助老挝训练了大批部队和军事技术人员。1962年到1978年,中国还派出11万人,无偿为老挝修筑公路,而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完成,中国又先后派出防空部队2.1万余人。
在援老抗美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有269人献出了生命,其中210人安葬在老挝孟赛和班南舍烈士陵园中。
图说:孟赛中国烈士陵园
呈“S”形状的老挝和中国交界的大部分边界线,横亘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端,每天都有许多人和车经这里往返中老两国之间。2004年以来,来自多国的建筑工人开始在这一地区联手修建一条国际公路。
在这条被称为“昆(明)曼(谷)公路”的沿途,还遗留着特别的中国烈士陵园——因修公路“援老抗美”而牺牲的200多名中国烈士,已在此静静躺了近40年。
1993年元旦,已经归国的生还战士刘绍亮曾重访烈士墓。
刘绍亮看到,虽然陵园的大门还在,但被两旁的高大树木遮得严严实实。有的墓堆上长满了荆棘野草,有的坟墓被老鼠打了洞、筑了窝,有的则坍塌,有的墓碑上甚至连字都模糊了。
陵园的护栏虽已锈迹斑斑,但纪念碑上“坚决支持英雄的老挝人民把抗美救国战争进行到底!”的字样依然可以辨认出来。
如今,老挝的许多中国烈士陵园虽已得到较为妥善的维护,但仍然不及朝鲜、越南等国的中国士兵墓地。近年来,中国驻老挝使馆在清明节期间会组织华人华侨前往祭扫。
缅甸:远征军墓地无处寻
图说:缅甸密支那,在第50师墓地旧址现已建起小学。
在缅甸,中国远征军人的数万白骨无法完整收葬,就连曾经掩埋着中国军人的多处墓地,也早已建起民宅、学校、医院、政府甚至城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中国在缅甸云南投入的部队高达40万人,据远征军副总司令杜聿明的估计,中国军人在缅甸的牺牲人数接近10万。
今日,从仰光、曼德勒一路北上到密支那,却已很难找到中国远征军的墓地,就连第二次入缅作战中,战斗最激烈的缅北重镇,密支那和八莫,中国军队修建的墓地也已杳无踪影。
1944年12月,中国军队驻印军,攻打下了这座城市,这也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所解放的唯一的一个外国的城市,当时日本守军第二师团1000多人,正驻守在这里。
讽刺的是,在仰光北郊涛建地区的公路边,建有一座规模庞大的英军二战阵亡军人墓地,墓园豪华,建造辉煌精美,这里有6500多个墓穴,纪念墙上还镌刻有两万多名官兵的名字。所有在缅甸的英军墓地,都是通过一个墓地委员会的国际组织发放资金招募人员统一管理,每个墓地都存在有完整的资料,包括所有阵亡人员和部分家属名单等,从二战结束后至今,这座墓园一直有专人维护,墓园保护得完好如初。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反攻缅甸时建立的墓地,曾陆续在缅甸境内存在了很多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当地的华侨每年都会去祭拜他们,然后后来由于中缅关系的变化,这些墓地开始遭到缅甸当地人的破坏。
图说:日本人在缅甸修建的慰灵碑,连战马都修有纪念碑
而在二战时期滇缅战场仰光,有一座日军墓地,墓地很奢华,小桥流水。除了这座墓地,日本人在战斗过的地方,都建有各种各样的纪念碑,他们叫做招魂碑、镇魂碑。有些是建立佛塔,将阵亡将士的名单全部刻在佛塔上,有些在佛塔旁建类似墓地的纪念碑,甚至连战马都修有纪念碑。
日本人在七十年代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收骨团’,每次上百人,由日本厚生省的课长带队,分成若干小组,共挖到2.3万多具遗骨。日军的阵亡人数在18.5万到19万之间,这两次收集到的就已经超过了12%。中国军人的阵亡人数约为10万,但只挖到了19具遗骨。
印度:华侨出资修建国军公墓
图说:印度兰伽中国抗日远征军烈士公墓
图说:兰伽公墓中一将官墓冢
在印度东部加尔克汉德省境内,有一处规划良好的中国军队公墓,近千名抗战官兵长眠于此。
这座位于加尔克汉德省首府兰齐市近郊的兰伽公墓,原名“印度兰伽中国抗日远征军烈士公墓”,由当地华侨张其勇募款修建。
1969年,祖籍广东梅县的张其勇,在印度加尔克汉德省的兰济市开设中餐馆。4年后,他隐约得知距兰济市约一小时车程的兰伽,有一座埋葬着数百名中国抗日远征军将士遗骨的墓地。
历经一年时间,张其勇将原本堙灭在荒草荆棘中,碑残茔颓的中国军人坟墓集中迁葬一处,修建成一座庄严肃穆而环境清幽的公墓,后改名为“中华民国驻印军兰伽公墓”。
1942年4月,国军名将孙立人率兵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由于西线英军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陷于绝境,孙立人奉命支援,解除了7000英军之围。
不过,英军在仁安羌战役后,决定撤守缅甸,孙立人奉命掩护盟军撤退。由于日军强力反攻,远征军决定从缅甸撤退,杜聿明执行命令,从野人山撤回云南,但孙立人认为不可行,因此决定转往印度。
经过整修的兰伽公墓当时焕然一新,墓地中间的道路和两侧的柏树是张其勇设计规划的,24颗柏树,即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又代表一天的24小时。
占地约600平方米的公墓园区,包括有墓碑及无名坟墓共200余座,葬有国军遗骸600余具,安葬者军阶最高为少将,最低为上等兵,虽然都有墓碑,但姓名可稽者仅40位。
巴布亚新几内亚:飞行员发现“八百壮士”墓碑
图说:荒坡上的中国军人墓碑
2008年年底,一些网民透露,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现了国军抗战将士的遗骸。次年8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中国政府将以隆重、庄严的方式纪念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抗战将士遗骸归国。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处荒凉的山坡上,有600多名中国抗战将士的遗骸,其中包括在1937年淞沪会战中,死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领导的“八百壮士”、中国缅甸远征军将士,还有新四军战士的遗骨。
这片墓地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前首府拉布尔(Rabaul)附近,一位前澳大利亚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意外发现密林中有几座刻着中文与中国军队标志的墓碑和墓地。一位当地华侨知道后,雇请丛林土著人带路,费尽周折后,在一处荒坡蔓草丛间找到了三座中国军人墓碑
二战期间,拉布尔成为日军的海空军基地,先后约有1600多位中国军人被解送到拉布尔战俘集中营当劳工。在运输途中死亡的不计在内,先后在俘虏营中死亡者达653人,剩下约1000人,到1946年时被美国海军送回中国。这600多名抗战英魂的遗骨从此流落海外。
当年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退入上海租界后,被英军软禁成为“孤军”。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攻入英租界,“孤军”成了战俘。1942年,除成功逃脱的战俘外, “八百壮士”中的50名官兵,被押解到拉布尔岛屿上,过着非人的苦役生活。
此次发现,也引起了中国政府对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工作的重视。民政部官员表示,到2014年为止,境外烈士墓葬的迁移、修缮、整合工作将有望结束。
近年来,越来越多烈属和老战士申请出境扫墓,但很多人却不知道亲人葬于何处。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依靠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达到让他国政府善待中国军人墓地的做法,显然并非长久之计。
与其请求他国政府善待中国军人墓地,不如由国家出面,将那些忠烈遗骨全部迁回国内,等到统一修建公墓之后,由政府出面妥善管理。在国内筹建国际烈士公墓时,或可参照年代、性质、方位等因素区别一一筹建。
如果政府投入资金有难度,进行社会募捐也未尝不可,相信善良的人们不会忘记这些客居异国的灵魂与骸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