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文化强国建设应克服盲目性

 时间:2013-07-21 20:11:00 |  | 字体:【 】| 阅读: 14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文化强国的目标和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其前瞻性、务实性和战略性的阐述鼓舞人心,对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乃至“中国梦”的实现影响深远。全国即将掀起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高潮,各省市制定的“文化强省”“文化兴市”、“文化强县”的举措纷纷出台,其积极性和能动性应充分肯定。然而,其间潜藏的盲目性不容回避,有的地方认为文化强国建设就是继承传统,转换更新和创新超越意识比较淡薄;有的地方没有吃透报告精神,宣称像抓经济建设那样狠抓文化建设;有的地方对文化的本质规律缺乏清醒自觉认识,盲目铺摊子上马大项目和大工程。面对文化强国建设起步阶段的种种隐忧,厘清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问题已然迫在眉睫。

注重文化资源的更新

一国之文化繁荣或一省之文化繁荣,与该地区和民族的丰厚文化资源有联系,但不一定就成正比。

面对汹涌澎湃的全球性文化强国浪潮,当下重要的是思考什么样的文化资源能与时代诉求产生共鸣,什么样的民族文化精神能与人类需求擦出火花,什么样的现代文明价值观能为各民族广泛接纳并分忧解难。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去整合并超越传统文化。唯其如此,厚重的中华文化才能实现有效的当代更新,才能在与时俱进中执世界文化潮头之牛耳。传统文化固然对时代发展有奠基和借鉴作用,但传承坚守优质资源的同时,更应创造性地建构当代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只是仁爱宽恕、自强不息、集体主义、乐善好施等富含“中华”标签的文化精神,更应包含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制度设计、生命至上、理性尊严、公民意识、公平正义、契约精神、生命情感等文化精神。否则,我们的文化就不足以说服我们自己,甚至无法解释当下生活的价值意义,更无法发挥文化对社会的聚合和维系功能。

经济建设莫简单等同于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一般尊崇“效益原则”,说穿了主要目标即是追求财富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其法则和规律部分适用于文化发展本身没有异议,文化的市场化是不可遏抑的时代趋势。自从文化进入市场后,市场就变成了文化与社会对话的主要平台,大众文化传播和消费文化趣味随之强势崛起,文艺的创新活力和生产力获得了深度解放,深刻改变了社会的文明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此外,文化产业也是新的社会文明发展方式,既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的健康指数,同时又通过生产快乐和愉悦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文化繁荣有其特殊规律和特殊步伐,起支配作用的核心原则不完全是“经济效益”,过度强调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的思维不可取,有可能给文化强国建设带来致命的伤害。文化对意义生产和价值叩问的先天禀赋,文化对情感慰籍和人性关怀的固有责任,文化对社会聚敛和维系的应有本分,使得文化兼具事业和产业双重属性,文化的事业属性是文化强国之“体”、文化的产业属性是文化强国之“用”,“事业为体、产业为用”是我们的文化立国之本。倘若“体”、“用”倒置,那么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不会融洽,只会紧张和迷惘,文化可能彻底沦为刺激消费欲望的兴奋剂,而非安顿灵魂和诗意栖居的精神天使。由此可见,文化的双重属性注定了不能像搞经济那样搞文化建设。近年来,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乱象,给社会进步带来了许多负能量,最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是拿GDP式的经济建设思维覆盖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恶果,过度追求利益的数字逻辑让社会关系不再古道热肠,人际关系简化成纯粹的利益关系,许多人以放纵不道德的欲望为荣,金钱俨然变成了唯一的追求,于是基本道德规范、基本伦理常识、基本人道主义的缺席屡见不鲜,甚至成为了全社会忧虑的焦点话题。这种不当做法导致了社会文化领域的亚健康状态,其教训极其沉痛深刻。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