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三公”增增减减 尚待清清白白

 时间:2013-07-22 11:21:00 |  韩洁 蒋彦鑫 温薷 | 字体:【 】| 阅读: 179

2012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18日启幕。截至当天19时,已经有近70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年度决算。预计全天将有90多个部门公开决算信息。

在各部委长达几十页的决算报告中,“三公经费”决算支出情况无疑最受关注。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背景下,去年哪些部委花钱最节约?哪些部委增加了支出,增支是否合理?未来如何更好推进“三公经费”公开回应百姓期待?

国税系统减支超7000万去年哪些部委最节约?

记者浏览中央部委网站发现,去年大多数中央部委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成为一大亮点。

这些部委中,省钱最多的当属体量大的国家税务总局,较之安排的“三公”预算数213289.77万元,国税系统实际只花了205836.7万元,比预算节省了7453.07万元的支出。

再如,农业部“三公经费”决算数比预算数减少6280.15万元,压缩比例超过26%;中国社科院决算支出1606.31万元,比预算压缩444.74万元,压缩比例也超过20%。还有中国残联,“三公经费”决算比预算压缩约13.7%,力度也较大。

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说,从去年中央“八项规定”,到今年本届政府提出“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已成大势所趋。打造廉洁简朴政府,从政府“过紧日子”开始。

不过,记者注意到,有不少网友认为,压缩支出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政府花出去的钱是否花到实处,是否有绩效。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建议,中央部门决算应公布对政府预算绩效的说明,要把政府支出花得是否有效果列入决算报告,让百姓看到这些支出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效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增支14.33%去年哪些部委花“冒了”?

虽然大多数部委去年压缩了“三公经费”支出,但仍有个别部委支出增加。

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例,去年该部门安排“三公经费”预算4327.74万元,但最终决算花了4948.00万元,增长14.33%。其中大头花在因公出国(境)方面,支出3699.42万元,增长23.11%。该部委解释说,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临时交办的任务。

还有保监会,去年“三公经费”支出决算2800.03万元,与年初预算2774.4万元相比,增加25.63万元。该部门解释说,主要是去年更新16辆公务车,车辆购置费比预算多花了50.84万元。不过,该部门也同时压缩了公车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

白景明说,“三公经费”是党政机关维持运转或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支出,是政府行政开支的一部分,合理原因的增加支出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向公众说明原因,并坚决制止无缘由地超规格超范围滥用财政资金。(新华网)

“三公”公开还可以更清楚

日前,国务院作出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明确要求2013年要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增长的中央部门,要细化说明增长的原因。同时,细化中央部门2014年预算编制,将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细化公开为购置费和运行费。

“这传递出一个信号:我国的预算公开正在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加速推进。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预算公开将作为一种制度,成为政府行政管理和财税改革的重要推手。”白景明表示。

白景明认为,目前,我国预决算公开的力度,仍与公众期待存在差距。比如,地方政府公开的力度还不够大,步伐也亟待加快。公开的内容不仅包括公共财政预决算,还应包括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以及社会保险基金,所有政府性资金从征收到分配、使用的全过程都应公开。政府性基金用在什么地方、建设了哪些项目,国有资产收益如何,都应让公众详细了解。

公开得越具体,“账本”才能越透明。公开的形式要更加通俗,公开的内容也要更加具体实在。不但要让百姓看得懂“大账”,还要看得清“细账”,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多出的1000余辆公车从哪儿来

公务车使用是否合规、经费开支是否合理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根据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在公车改革推动下,2012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40.67亿元,比预算减少2.81亿元。

从目前已公布的情况看,各中央部门公开的“三公”决算无论从内容和详细程度上相比往年都有明显改善,但仍有一些看不清楚或说不明白的情况。

率先晒出决算情况的中国气象局2012年对达到报废条件的22辆公务用车予以报废处置并相应更新,更新购置支出286.07万元。其3277个预算单位公务用车保有量为4614辆。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完成预算的98.65%,有少量削减。

然而,对比2011年气象局的决算情况却发现,同样是3277个预算单位,公务用车保有量却是3380辆。这无端多出的1000多辆车从何而来,是统计口径有变,还是其他原因,气象局并未在决算报告中作出说明。

对比气象局长达4页多、公车购置费及运行费细化到辆的决算情况,国土资源部的决算报告同样值得推敲。这份报告中关于三公经费的内容仅一页多,公车部分只公布了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用车保有量两个数字,是否有公车购置,平均公车运行费用等均未说明。

说不清的境外培训、调研、考察费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公务出国已成为中央各部门开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因公出国(境)的经费开销,是不是花在了该花的地儿,百姓希望在公开的三公经费中找到答案。

根据决算报告,2012年中央单位因公出国(境)经费19.45亿元,减少2亿元。

从目前公布的各部门决算情况看,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部门决算相对预算有较明显的超支。主要由于因公出国(境)费支出3699.42万元,增长23.11%,相比预算超支694万元。

对于超支原因,发展改革委解释主要因为落实国家临时交办的任务以及上年费用结转至2012年支付,并详列了具体出国任务。但各项出国项目具体花费了多少,总额400多万元的境外培训、调研等项目的具体支出情况依然不够细化。

商务部2012年因公出国(境)费4952.45万元,虽然比上年减少800多万元,但其中仅单列项贸易促进、境外培训及业务调研考察等支出就高达1367万多元,超过因公出国(境)费用总额的四分之一,却没有任何详细的说明解释。

说不清的境外培训、调研、考察费

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公务出国已成为中央各部门开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因公出国(境)的经费开销,是不是花在了该花的地儿,百姓希望在公开的三公经费中找到答案。

根据决算报告,2012年中央单位因公出国(境)经费19.45亿元,减少2亿元。

从目前公布的各部门决算情况看,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部门决算相对预算有较明显的超支。主要由于因公出国(境)费支出3699.42万元,增长23.11%,相比预算超支694万元。

对于超支原因,发展改革委解释主要因为落实国家临时交办的任务以及上年费用结转至2012年支付,并详列了具体出国任务。但各项出国项目具体花费了多少,总额400多万元的境外培训、调研等项目的具体支出情况依然不够细化。

商务部2012年因公出国(境)费4952.45万元,虽然比上年减少800多万元,但其中仅单列项贸易促进、境外培训及业务调研考察等支出就高达1367万多元,超过因公出国(境)费用总额的四分之一,却没有任何详细的说明解释。

只见花多少,看不到花哪儿去的公务接待费

公款吃喝现象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在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要求下,中央部委是否在公务接待费用上有效遏制了“舌尖上的腐败”?

根据决算报告,2012年中央单位公务接待费14.13亿元,减少了0.78亿元。

虽然绝大部分已公布决算情况的中央部门2012年公务接待费都有所减少,但公务接待费究竟花在哪儿却很少清楚说明。

2012年,交通运输部公务接待费支出相较预算有超过10%的缩减。但其决算情况中对公务接待费支出结算情况却只有一句说明:“公务接待费支出939.37万元。主要用于对外开展合作交流和智力引进工作、与国内相关单位业务交流等发生的接待支出。”

以寥寥数语简单概括、只见开支总额不见支出方向的公务接待费说明在已公布决算情况的中央部门中不在少数。而有些部门统计口径的不明确更令人生疑。司法部2012年公务接待费112.84万元,却不包括多达115万元的外事接待费,而大多数中央部门公务接待费中均含外事接待费。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各级政府向社会公开“三公经费”,主动接受公众检验监督无疑是政府信息公开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进一步实现细化,不仅让百姓看到花了多少,更要看懂钱是如何花的、花到了哪儿,使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得到有效监督和遏制,无疑是“三公经费”公开的目标,也是未来的方向。(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相关报道)

专家点评:花钱随意性大

简单说,部门预算就是看今年要花多少钱;部门决算就是看今年花了多少钱。从预算到决算,各部门花钱总不能那么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会涉及种种调整。从18日公布的信息看,绝大多数部门的决算都远超预算幅度,80余部门决算共超预算2200余亿元。专家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财政收入增加以及临时增加了一些事项,调整了预算,但一方面也说明财政预算编制不够严谨。

决算总额

教育部决算超预算729亿

从部委公布的数据看,不少部门决算数要远超预算数。

其中,教育部增加最多,达到729.16亿元;审计署预算总额9.47亿元,决算总额15.01亿元。财政部预算总额39.3亿元,决算总额49.2亿元。国家发改委预算总额12.16亿元,决算总额21.74亿元。国土部预算总额67.7亿元,决算总额119.08亿元。

分析

长期关注预决算报告、被称为“中国预算第一人”的吴君亮认为,如果不是有特殊的事项,预算和决算差别不应该太大,否则就说明预算制定得不够科学,花钱随意性太大,这样的预算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预算超出太大这是不行的。如果只给了你100元,你花了120元,那么多花这20元花的程序是否合法?是不是先花钱后审批?”吴君亮表示,本身很多部门预算编制时就把钱往多了要,决算再超支,说明权力无约束,把预算当成了唐僧肉。他介绍,国外有的国家预算超10%,政府首脑就要下台。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表示,从近10年来的惯例看,基本各部门的支出都是实际花销比预算高。这主要是各部门对未来经济发展预估不足;同时,由于财政收入增幅较高,钱超收后,花的就很大方,效率不高。

项目支出

500万元项目执行超亿元

有的部门预算和决算总额差别不大,但明细项目差异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外交部两个项目超预算支出,涉及金额768.68万元。

公安部所属物证鉴定中心在结算基建项目价格时,超出批复概算974.86万元。

人社部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64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1004万元,增长386.15%。其中,主要用于补助部属出版社转制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2年初未安排预算,按照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执行中追加预算1000万元。

环保部所属监测总站上报政府采购计划561.67万元,实际执行10855.93万元,超计划10294.26万元;所属核安全中心上报政府采购计划1235.69万元,实际执行7423.76万元,超计划6188.07万元。

原卫生部部本级未经批准,自行改变“国家卫生数据中心改造”项目的建设内容,涉及预算资金2000万元。

分析

吴君亮表示,在项目支出方面,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预算有但没有花或少花了;二是严重超支的。这都说明钱花的有问题,或至少反映年初的预算报告是随意做出来的。

对于项目随意调整、花超或者大量闲置的情况,吴君亮认为,相关部门应该做出具体解释,如果没有特别充分的理由,凡是乱花钱的,下一年度就少给钱。同时,项目支出的具体情况,有关部门也应做明确说明。

结余资金

项目结余资金达预算189%

6月底审计署发布的数据显示,58个中央部门及317个所属单位中,审计预算支出2742.78亿元,有16%未执行,形成结转结余356.34亿元。

同时,中央本级财政资金闲置较多。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有近5%规定了专项用途,不能统筹安排使用,车辆购置税收入年底累计结余就达37.7亿元;104个部门本级有396.4亿元结余结转资金,其中22个部门项目支出结余结转超过当年预算的35%,最高达189%;政府性基金预算中,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彩票公益金、核电站乏燃料处理处置等基金连年结转,余额累计达339.24亿元。

财政部曾因资金闲置被审计署三度点名。

从18日公布的信息看,结余资金非常明显。比如国土资源部,结余资金达到25.15亿元;中国气象局结余资金60.93亿元;国家发改委结余资金7亿元;财政部结余资金10亿元。

分析

对于结余资金,吴君亮表示,从当前看,部分部委的预算存在编制不科学的问题,项目不一定具备实施条件就上报要钱,300万的项目要报600万。同时,存在审核程序不科学的问题,对一些不该立项的立项了,小项目立成了大项目。这些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现不少结余资金,让大量的钱成了沉淀资金。如果这些钱能投入到民生项目,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三公经费

9部门出国费超支两千万

外交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海洋局、民航局、供销总社等9部门,超标准、超范围列支出国费用,金额总计2205.95万元。外交部部本级金额最高,超范围列支出国费用1396.29万元。工商总局本级、海洋局本级、供销总社社本级则无预算列支因公出国(境)经费,金额分别为13.06万元、512.21万元、67.76万元。工商总局还将出国费用超预算支出部分75.09万元在往来款科目挂账。

公车方面,国土资源部所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以项目用车名义,通过租赁形式,变相配置公务用车共计24辆,并在财政经费中列支租金合计193.96万元。

分析

三公经费的支出一直备受诟病。曾康华表示,事实上,近年来我国三公经费的涨幅较高,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存在大手大脚花钱的情况。而超预算多花钱,在当前社会全面要求压缩三公经费的情况下,是不可原谅的。但鉴于监督方面的问题,各部门三公信息公布还要进一步细化。

专家建议

应完善定员定额标准

从公布的信息看,不同部门之间,预决算资金的额度差别巨大,高的达到数百亿元,低的也有几千万元。吴君亮建议,应当完善定员定额标准。制定定员定额标准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财力与行政事业发展相结合。定员定额的制定既要保证维持机构正常运转的资金需求,也要建立在较为可靠的财力基础上。

二是公平公正原则。结合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划分部门单位的类档,既考虑到各部门单位的个性,适当拉开类档差距,也要考虑其共性,避免引起各部门单位的攀比和抵触情绪。

三是同步考虑部门的特殊性,部门的特殊业务支出可以制定较高的定额。

可调整预算编制时间

我国一直实行历年制预算年度,而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要待3月份以后举行的各级人代会审批。这意味着在前4个月,基本没有可以遵循的预算,花钱就比较随意。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2年1到10月份,全国财政支出92736亿元,而预计全年的财政支出为124300亿元,在年底两个月中,有超过3.1万亿元待支。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建议,预算的编制时间能否进行调整,比如以自然年为期,或者以每年年中为起始点。这样或可避免年初无预算、年底突击花钱的情况出现。(新京报,记者 蒋彦鑫 温薷)

中央部门要过“紧日子” 市县级政府公开“三公”

压缩5%

“今年以来,从严肃查处公款大吃大喝、超标准接待等铺张浪费行为,到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只减不增,再到现在的中央各部门一般性支出统一压减5%,彰显出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坚定决心。”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强调政府“过紧日子”的背景下,各部门主动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释放出建立廉洁政府的积极信号。

日前,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

通知同时要求,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据刘尚希向记者介绍,一般性支出在预算中没有专门的类别,主要是指维持一个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支出,包括会议费用等。刘尚希表示,前些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各部门的经费增长较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使用不合理甚至浪费的现象。压缩一般性支出虽有难度,仍有一定的潜力和空间。

不过,根据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今年1至6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685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795亿元,增长7.5%,但增幅同比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32311亿元,同比仅增长1.5%。

“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5%,由前几个月下降转为小幅增长,但比预算目标(7%)低5.5个百分点,并低于地方收入增幅,主要原因是全额或大部分属中央收入的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以及国内增值税、消费税等大幅下降或低增长。”财政部解释称,中央财政收入因去年第三季度基数较低,下半年增长可能好于上半年,但完成全年收入预算任务仍很艰巨。

业内人士表示,政府要过“紧日子”,从根本上讲要加快约束政府花钱的制度建设。要抓住契机完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并对官员乱花钱行为引入司法惩戒机制,确保各项监管制度执行到位。

另外,还要进一步推进预算公开。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作用,确保政府每一分钱都花得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设限2015

在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治奢”的大背景下,备受关注的“三公”经费公开也在逐级向下推进。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通知,明确提出2013年各省级政府要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争取2015年之前实现全国市县级政府“三公”经费全面公开。

这份名为《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当前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出部署。分析人士指出,地方“三公”经费公开时间表的明确,释放出中国高层大力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廉政”政府的坚定决心。

“此次国务院明确的地方‘三公’公开时间表,意味着财政信息公开步伐再次提速。”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10日对记者说。

自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中国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支出等信息公开迈出较大步伐。

2010年,中央各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至今已连续四年推进部门预算公开。今年还首次实现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与部门预算同步公开。

信息公开的推进也促使政府更谨慎地使用“三公”经费。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不久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的2012年中央决算数据显示,2012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实际支出合计74.25亿元,比预算数压缩了5.59亿元。

随着中央层面财政信息公开的推进,地方预算公开也备受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省份加快财政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的公开力度。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公开了省级财政总预算和省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其中江苏、江西、海南、青海等省将除涉密单位外的省级部门预算全部公开。

此外,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河南、陕西、四川、新疆等18个省公开了省级“三公”经费总预算;北京、上海、陕西等20个省公开了省级部门“三公”经费。

一些省份也在逐步推进省以下部门预决算以及“三公”经费的公开。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史耀斌介绍,2013年,湖南省在全面公开省直单位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基础上,要求所有市州本级今年必须启动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公开共组,县市区一级也要抓紧研究方案,尽快实施。同时,还要求省级公开的所有重大民生专项,资金分配下达到市县后,市县要向社会全面公开具体的使用情况。

不过,专家指出,相对于中央部门和省本级,市县级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难度更大一些。

清华大学本月初发布的《2013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仍然很低,即使排序在前三十位的市级政府的财政公开情况也远未达到良好披露的水平。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俞乔认为,长期以来,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似乎已经习惯于花钱不受监督。财政活动透明社会建立良好政府治理的前提,也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提高财政透明度,对规范政府行为、限制公共权力提升政府公信力、杜绝贪污腐败等都有特殊意义。

“越是基层,财政改革难度越大。”白景明指出,当前社会公众对财政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如果2015年前市县级政府能全部公开“三公”经费,意味着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各层级政府“三公”经费的全公开,对于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至关重要。

专家指出,当前除了要加大公开力度,推进预算公开还应在细化公开内容、强化财政资金监管上下功夫。今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持续低增长,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备受关注。

对此,此次通知明确要求,2013年要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三公”经费预算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增长的中央部门,要细化说明增长的原因。要细化中央部门2014年预算编制,将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细化公开为购置费和运行费。

“无论是推进财政信息的全公开,还是强调财政公开要亮‘细账’,核心都是推进建立节约型、廉政透明的服务型政府。”白景明指出,推进财政信息公开,让群众监督对政府花钱形成压力,在当前财政收入低增长形势下,有助于更好把钱花好花到实处。(经济参考报,记者 张莫 赵婧 韩洁)

扩展阅读

公车支出占“三公”经费比例连年下降

7月18日,中央部门集体公布2012年的“三公”经费决算中,总体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决算为40.67亿元,较年初预算减少2.81亿元,不过仍然在“三公”经费中占比最大,达54.77%。记者统计近三年的“三公”经费决算发现,公车支出占比已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公车支出额前五名均为垂直管理部门

在18日公布“三公”经费决算的中央部门里,公车费用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国税总局、海关总署、质检总局、银监会、气象局,其公车支出均超过1亿元,其中,最多的国税总局达13.95亿元。

上述五个部门均属于垂直管理部门,其公车支出多的原因在于二级预算单位多。如国税系统的公车费用决算数,包括国税系统所属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从上到下涵盖五级,预算单位超过3500个。

公车支出最低的中央部门有对外友协、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记协等单位,其费用均为数十万元。

公车支出占比连年下降

记者统计近三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决算的相关数据发现,公车支出在“三公”经费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其中,2010年的“三公”经费决算数为94.7亿元,其中公车支出为61.69亿元,占比65.14%;2011年的“三公”经费决算数为93.64亿元,其中公车支出为59.15亿元,占比61.69%;2012年的“三公”经费决算数为74.25亿元,其中公车支出40.67亿元,占比54.77%。

两部门公车费用超支

记者统计发现,在公布“三公经费”决算的中央部门里,大多数部门的公车实际支出额度比预算额度减少,其中,包括税务总局、农业部、公安部在内的6个部门的减少额度超过千万元;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等20多个部门的实际支出与预算额度一致,只有保监会和商务部的实际支出比预算额度有所超支,分别超支46.57万元和1.11万元。

而从公车支出减少的幅度看,近30个中央部门的减少幅度在10%以上。其中减少幅度最高的为邮政总局,其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比预算数减少6975.23万元,减幅为82.91%,主要原因是省级以下邮政管理机构车辆购置费预算为6975万元,由于受资金到位较晚和政府采购周期等原因在去年没有执行完造成的。

公车之最

公车支出数额最大:国家税务总局。其2012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数为145048.41万元,决算数为139519.57万元。

公车支出占比最大: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其“三公”经费决算合计3497.82万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348.59万元,占比95.73%。

公车费用超支最多:保监会。其2012年公车购置及运行费预算数为1298.77万元,决算数为1345.34万元,增加46.57万元。

背景

我国目前的公车配备标准,采用的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于2004年印发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据该规定,部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副部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汽车;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升(含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

今年6月17日,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曾发布消息称,外交部部长王毅公务用车从当日起使用国产红旗轿车。据了解,王毅外长的公务用车是红旗H7轿车。

6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门会议,会议明确指出,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配车、办公用房、住房等工作生活待遇,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

解惑

公车维修最低可以打六折

三公经费中的公车费用,其实包括两方面:购置费用和运行费用,而在使用流程上则分为买车、保险、用油、维修保养四大环节。针对这四大环节,尤其是公车的购买和维修环节,记者对相关机构和人士进行了采访。

公车采购:厂商招标4S店交车

何为公务车?2011年中办、国办下发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简称《办法》)规定:公务车是指党政机关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分为一般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用车。一般公务用车是指用于办理公务、机要通信、处置突发事件等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执勤执法用车是指用于办案、监察、稽查、税务征管等执法执勤公务的专用机动车辆。

长安福特陆鼎4S店是公务车采购和维修的定点经销商。该店总经理刘继刚表示,公务车采购,靠厂家参与招标完成。厂家在完成新车采购的招标后,4S店负责新车的交付。

公车维修:先记账后买单

在公车使用方面,《办法》规定:实行公务用车保险、维修、加油政府集中采购和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定点加油制度。此外,需严格登记和公示。

维修资格也需通过招标获得。不同的是,公务车维修业务需要4S店自己参与招标。据刘继刚介绍,公务车的维修招标基本每年都会进行一次,维修招标除了对4S店的硬件、资质、技术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外,其中最重要的还有对工时费、物料费的打折,最低折扣可以达到6折。

公务车维修定点的奥迪博瑞祥云4S店总经理郭玮介绍,“公务车维修的价格要在合同中注明,由于存在招标的竞争,4S店会给出较好的性价比。”此外,公务车维修的费用采用记账式的办法,一定时间之后再结账,需要4S店垫付维修费用,这也需要4S店有足够的资金实力。

公车保险:保险公司公开招标

在公车保险方面,根据《中央预算单位2011-2012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公车定点保险公司。

和社会车辆一样,如保险车辆出险,各单位直接与定点保险公司联系报案,定点保险公司理赔服务人员将按照定点保险合同及服务承诺提供查勘、拖车、定损、修理、索赔、结案等理赔服务。

公车用油:定点中石油中石化

根据《中央预算单位2011-2012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通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通过谈判续约方式确定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中石油)为2012-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车辆定点加油公司。

各单位机动车辆须到中石化或中石油所属IC卡加油站加油。定点加油站均有“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加油站”的标识。定点加油公司将按照有关规定履行服务。

加油卡包括主卡1张及副卡若干张。主卡为管理卡,每单位1张,用于增减副卡数量、资料变更、对副卡进行资金分配划转及查询所有副卡加油信息等,也可用于加油。副卡为每车一张,只可用于加油。(北京青年报,记者 孙昌銮 王晓坤)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