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郑新立:转变发展方式 凝聚改革共识

 时间:2013-07-23 15:01:00 |  郑新立 | 字体:【 】| 阅读: 126

今年的宏观调控面临很多两难的选择,既要适度扩大需求,又要避免通货膨胀;既要适度扩大投资,又要避免走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高增长的老路;既要扩大内需,又不能放松扩大出口的能力。面临这些两难的选择,正确的政策取向是依靠发展方式的转变解决近期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

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要深化改革。现在各个方面对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是到底怎么改,改革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意见很不一致。如何凝聚改革共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我认为要从围绕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来凝聚改革共识。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一、围绕经济增长,从投资、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投资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一倍以上。目前我国GDP总量在世界第二位,而各项物质消耗多在第一位。即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风电设备的生产能力也超过国内需求的一倍以上。所以,产能过剩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市场疲软,对我国商品的进口能力减弱,又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增加消费,大幅度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入手。

十八大提出的两个“双同步”是一个重大突破,即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去年出现了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的好现象。我们要通过大幅度的调整,让老百姓的收入增长快一点,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口袋里的钱多一点,让更多的人能买房、买车,能出去旅游,增加文化消费,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不久前,国务院三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若干意见”,我们期待实施细则能快一点出来,切实改变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的局面,实现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

二、围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推进“营改增”的税制改革。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43.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5.7%。这个比例非常低,全世界第三产业的平均就业比重是62%,发展中国家是50%。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税制不合理。第三产业实行营业税,工业实行增值税,营业税的税负比增值税的税负平均重三分之一左右。

2012年,已经在11个城市进行第三产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主要是在交通运输业,物流,研发等生产性服务行业进行试点,试点的效果非常明显,新创办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幅度增加,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如果此项改革能够尽快在全国推开,在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推开,我相信第三产业一定会出现爆发式增长。如果通过第三产业的税制改革,经过5年的努力,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现在的35%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0%,可以创造一亿个就业岗位。

三、围绕加快产业升级,改革科技、教育管理体制。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各级政府、企业、学校、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R&D投入已经占GDP的1.97%。我国申请专利的数量大幅增加,去年我们国内申请专利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国际专利的数量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到2015年就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

还有两大领域的创新潜力有待发挥。一个是国有企业,现在民营企业专利申请占整个专利申请量的67%,民营企业已经成为自主创新的主力军,而国有企业中自主创新的机制还没有形成。第二是高校,全世界高校按照申请专利数量排名,前50位当中没有中国高校,而美国有30个大学进入前50名,可见我国的大学与美国的大学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

现在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在大学里引入竞争机制。2015年,中国的大学招生“买方市场”将形成,可能是中国教育竞争机制形成的契机。有了竞争机制,中国的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我们的大学才会成为科研的基地,成为提交技术专利的基地。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像美国大学那样的作用。

国有企业和大学急需我们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来激发它们创新的潜力。通过自主创新,用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由现在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变。

四、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

未来10年,我们要跨越中等收入区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提高农村7亿人口的收入水平,尽快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第二、第三产业的28%,农民的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31%。不消除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依靠农业现代化,要搞集约化农业。社会资金的大量富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只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哪个领域对社会资金开放,哪个领域就有活力,而哪个领域拒绝社会资金的进入,哪个领域的发展就是一潭死水。

五、围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金融体质改革。

去年年初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的六项任务是:放宽准入;建立地方性的监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和贷款担保制度;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由于资本的趋利性,利率的市场化已经率先突破,在没有放宽准入,没有形成竞争局面和监管体制的情况下,率先放开利率有一定的风险,所以迫切需要制定综合配套的改革方案来推进改革。

六、 围绕释放土地潜力,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现在城乡建设用地一共占了23万平方公里,村庄建设用地占了17万平方公里。很多村子是空心村,劳动力常年在外打工,家里是“铁将军”把门。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允许农民出让土地,会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把房子卖了,可以在城里买房子。村庄宅基地整理,可节约用地50%以上。土地制度改革是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满足城市化建设用地需要的重要举措。

总之,如果上面讲到的消费、第三产业、科技教育、劳动力、资本、土地六大潜力都释放出来了,足以支持未来20年的持续较快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改革。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