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领导干部“双麻”现象的危害、成因及消除)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讲话指出,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双麻”现象主要指一些领导干部在事关人民群众冷暖安全、衣食住行等具体工作上“麻痹大意”、“麻木不仁”。领导干部“双麻”现象违背了党的宗旨和性质,说到底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对待人民群众的情感问题。
“双麻”现象的社会危害
危害群众利益。“双麻”现象本质上是一种腐败,直接危害群众利益。“双麻”干部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等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暴露出的是对群众利益的忽视与损害。如果人民群众生计没人管,冷暖没人问,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申,那么难免会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凝聚力、号召力,党的事业就会走向没落。列宁曾经指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但是一些基层干部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与民争利、以权谋私的行为,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严重伤害群众感情,触犯了执政党的“大忌”。
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干部“双麻”现象和其它腐败一样,极易引发社会不公,影响和谐稳定。“双麻”干部因为思想上淡忘群众、工作上远离群众,生活上冷漠群众,大多涉嫌滥用职权、涉黑涉恶、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由于官商勾结,征地拆迁中应当补偿给拆迁户的补偿款可能会被挪用、克扣,补偿标准被人为压低;一些地方公安司法部门严重不作为,甚至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辜负了群众的信任和期待。至于干部“双麻”而造成的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更是目前社会矛盾激化、群体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诱因。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之后隐瞒不报,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更是极大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
损害党和政府形象。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和倾心追随,是执政党赖以生存之基和可靠保证。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生活、工作在群众之中,直接与广大群众打交道,其行为群众感受最直接、最具体、最深切。广大群众也是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判断党和政府的廉洁纯洁。“双麻”现象往往导致民怨积累、民心丧失。在其位则谋其政,任其职则尽其责。即便是一些干部没有贪污腐败,因为“双麻”往往也会失职渎职。“双麻”干部现象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威信。
“双麻”现象的成因分析
利欲熏心而麻。“双麻”干部因为利欲熏心,对群众的利益和损失不闻不问,导致重大责任事故。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重大责任事故,黑砖窑事件、沱江大桥跨塌事件、瓮安事件、襄汾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无不与一些领导干部的麻木不仁、麻痹大意有关。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各种思潮冲击、各种利益诱惑集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强烈的利益驱动下,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社会财富、公共资源。许多重大事故背后往往都有腐败。干部“双麻”,“利”字当头。
敬畏缺失而麻。敬畏缺失是指在人的内心深处没有“敬畏之心”,没有了崇敬和惧怕。正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对历史、对人民、对法纪的敬畏缺失,警匪勾结、官商结合、执法犯法等等才会在一些地方滋生蔓延。一些领导干部因为敬畏缺失,日常工作中才会表现出“浮”、“庸”、“懒”、“散”、“僵”,“无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才会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不敢负责“碰硬”,不敢“拍案而起”,“油壶倒了也不扶”,遇见困难绕道走。
仕途无望而麻。由于现行干部制度的硬性规定,我国的干部队伍中出现了升迁无望的“天花板官员”。处于“天花板”阶段的那些官员们的负面心态和行动最容易造成对待群众工作的冷落和麻木。当然也包括有些年轻干部在“仁途不顺、提拔无望”时,不能正确地对待名位,不能正确地对待权力和利益,其消极心理如不及时矫正,也会出现自暴自弃、得过且过,甚至抓紧机会贪污腐败等心态,在思想上和工作中造成“没有出事之前麻痹大意,出了事之后麻木不仁”。
精神懈怠而麻。“精神懈怠”容易使一个人失去信仰、目标和斗志。领导干部精神稍有懈怠,暮气、惰气、邪气就会滋生蔓延,就难以涉“险滩”,未必能啃下“硬骨头”。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因为精神倦怠,在鲜花和掌声面前,他们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在利益纠葛面前,他们患得患失、畏缩不前;在久改不革的积弊面前,他们回避矛盾、碌碌无为。这种不负责任,作风浮飘,敷衍了事,推诿扯皮的懈怠状态,必将导致对待群众利益的麻木不仁、漠然处之。
消除“双麻”现象的对策建议
首先,突出勤政廉政教育实效。要通过增强勤政廉政教育实效,引导基层领导干部克服麻木思想,克服侥幸心理,克服消极心态,促使有“双麻”倾向干部的敬畏感实现理性回归。要通过增强勤政廉政教育实效,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敬畏法纪,在法律和党纪范围内行使权力;敬畏民意,让“执政为民”成为行动指南,多举惠民之措;敬畏权力,多谋谋发展之道。中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要借鉴党历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领导干部的勤政廉政,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要解决基层领导干部麻痹大意、麻木不仁等脱离群众的各种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其次,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时下总有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心生怨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错事不如不干事”、“干实事容易招致非议”、“干不如看”。从客观上讲,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因为用人导向既是影响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关键问题。用人导向不仅决定着选人用人的过程和结果,而且引领着干部的行为和追求。“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才能选出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促使能者上、庸者让、相形见绌者下。我们要通过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及时发现想干事的干部,科学评价能干事的干部,合理使用干成事的干部,切实防止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把靠得住的干部、敢负责的干部、肯实干的干部用、口碑好的干部选拔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双麻”干部无机可乘,放弃投机钻营的幻想。
再次,加强领导干部的监督检查。“双麻”现象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范畴,是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但就本质和后果而言,“双麻”现象又和腐败相伴相生,如影相随。克服消除“双麻”现象的过程也是同腐败作斗争的过程。腐败背后往往是权力的变异。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变异而滋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防止腐败发生,必须给权力戴上“金箍”,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要引导人民群众增强监督意识,让基层领导干部感到无时不刻不受公众监督,让有“麻木”倾向的领导干部意识到“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敢懈怠,不敢麻木,不敢麻痹。事实上,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太远、太难、太软、太浅、太晚的问题,既是许多“一把手”纷纷落马最重要原因,也是干部“双麻”,胆大妄为、置若罔闻的症结所在。党的十八大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要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最后,落实严格的问责制度。问责是制约干部“双麻”的死穴。要通过问责让“双麻”干部付出沉重代价。严格落实问责制度就是要加大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责任事故的问责力度,依法惩戒因失职、渎职而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通过问责,让领导干部惊醒到:一旦职责范围内出现重大责任事故,轻则受到组织上处分,重则国法不容。值得注意的是,现今问责常常是在一些损害群众利益事件发生之后来开展。在问题出现苗头,干部“双麻”没有酿成恶果之前,我们更多的是提示、惊醒和批评。我们认为,对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和群众反映的问题隐瞒真相、歪曲事实、态度冷漠、作风粗暴的基层干部,唯有及时及早严厉问责,方能促使其如坐针毡,不敢有怠。尤其是对于那些通过监督发现趋“麻”倾向的干部,需要像对付“非典”一样,做到“早发现”、“早诊断”,通过“早问责”实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