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不限起飞”治延误:高招还是“补丁”?

 时间:2013-08-02 14:57:00 |  徐立凡等 | 字体:【 】| 阅读: 162

“不限起飞”之前,乘客们经常会因飞机在起飞前的“地面排队”,而被迫忍受起飞延误之苦,如今“不限起飞”,“地面排队”和起飞延误现象将大为缓解。但鉴于航路紧张依旧,降落的压力反倒可能因此增加,从而令“起飞延误”变成“着陆延误”,乘客从“地面着急”变作“空中着急”。

为提高航班起飞频次,减少人为造成的航班延误,民航局祭出新招,首次提出“不限起飞”举措。这意味着,国内八大繁忙机场的航班,除天气和军方活动原因外,不再受目的地机场流量管制影响而推迟起飞,以减少航班关闭舱门后还在机场长时间等待的现象。(7月31日《新京报》)

“不限起飞”能否根治航班延误

为缓解国内民航航班大面积延误的痼疾,民航局日前提出在北京首都、上海浦东等八大繁忙机场执行除天气和军方活动外“不限起飞”的举措,及“每天10点前对首发机场航班不限制”的措施。

这些新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民航过多人为流量控制,及这种控制对航班正常起飞的干扰。应该说,“不限起飞”或许能够从根子上缩减旅客的等待时间,亦是提高飞机正点率的重要措施。

不过,在当前空管现状下,航路紧张的实际情况,是不会因流量控制的减少而获得根本性改善的,“不限起飞”可以改变机场起飞的延误现状,却很可能因此导致原本分摊在起、降两头的航空管制压力,被一并转移到降落一端,从而导致“空中排队”现象的增多。

通俗地说,“不限起飞”之前,乘客们经常会因飞机在起飞前的“地面排队”,而被迫忍受起飞延误之苦,如今“不限起飞”,“地面排队”和起飞延误现象将大为缓解。但鉴于航路紧张依旧,降落的压力反倒可能因此增加,从而令“起飞延误”变成“着陆延误”,乘客从“地面着急”变作“空中着急”。倘果真出现这种局面,飞机准点起飞,却不能准点降落,航班正常率的提升又谈何容易。

所以,相关各方要为“不限起飞”的后续效应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

就航空公司而言,相对于“地面排队”,“空中排队”的油耗更大,安全隐患更多,这势必要求航空公司改变以往的一些做法、习惯,也会因此增加不少运营成本开支。据新华社报道,一家航空公司,为了应对“不限起飞”增加的空中拥堵,目前航班起飞时携带的燃油量也有所增加。这是应对“空中等待”过久的必备之举,其他航空公司也理当有所准备。

而随着运营成本的可能提高,航空公司可能转嫁新增成本给旅客,这显然难以让人接受。有关部门需商讨对策,如何化解可能增加的成本。

与此同时,航管部门和机场调度方面更应未雨绸缪。一旦“空中排队”严重,降落的科学调度直接关乎安全。若航空公司和相关部门不能未雨绸缪,预见到“不限起飞”并不能解决所有航班延误问题,就很可能在日后被由此产生的新问题弄得措手不及。

实际上,“不限起飞”理应只是解决航班延误问题一系列综合措施的一环,而非全部,对后续效应最有效的未雨绸缪,是根据实际情况,稳步、有序推出后续的改进措施,真正让“不限起飞”根治航班延误。(新京报)

对待“不限起飞”请多点理性

不少人尝尽了航班延误的苦头,民航局为了给旅客一个交代,也铆足了劲频出重拳,现在又祭出个“不限起飞”的新举措,治理效果有待观察,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民航运行的了解和理性的对待。

这项“不限起飞”指的是北京首都机场、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广州白云、深圳宝安、成都双流、西安咸阳、昆明长水八大繁忙机场执行除天气和军方活动外“不限起飞”的举措。

这个消息一经披露,即刻引发了社会的多方关注,不少网友对此举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提出“只管起飞不管降落”“空中盘旋也是等”“治标不治本”等等尖锐的指责,就连民航系统的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不看好。

而7月初民航局表示将在全行业开展航班延误专项治理工作,也让部分航空公司“叫冤不迭”。尽管民航局的这些工作显得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但是在空域资源不变、航班压力不减、恶劣天气不停的三大不可控因素重压之下,这些措施已经极大地站在旅客的角度。

民航是最讲究安全为先的行业,同时也是受制约因素最多的系统。一架飞机从起飞到降落要牵扯到多如牛毛的部门和人员,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会导致延误。而天气变化等原因更是无法左右的结果,一次延误又会导致后续航班的连锁反应,进而造成更广泛的影响。

经常出行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延误其实并不是全年都很严重,也分季节和时间。雨季是大面积延误的频繁期,每天下午和晚上发生的几率也会高一些,这实际就是天气和流量饱和产生的结果。

在这其中,并不是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部门没有问题,各子系统的运行效率、保证旅客知情权等方面不仅在管理上要改进,在技术和手段上也应该提高。

航班延误了,行程打乱了,愤怒的旅客霸机、冲击驾驶舱、辱骂空乘、大闹机场、甚至殴打服务人员,过激行为频繁发生。

有不少旅客认为在机舱中等待时间过长,空管部门的“不限起飞”显然是为了改善这一个问题。把在固定等待的时间分解到行进中,至少可以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在无法获得更大的空域资源和机场保障能力的前提下,这也是一种极大限度的尝试。

不管是不限起飞也好,等的过长处罚也罢,不难看出其用意更多在于牺牲业内利益,去保障旅客的权益和疏导旅客的情绪。而要从根子上改善延误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多一些理性的看待,多一些宽容的对待。(新华每日电讯 何春好)

从“准点起飞”到“准点到达”要飞多远

乍听之下,对于民航业,这似乎是一大利好消息:国内八大繁忙机场将禁以“流量管控”限制起飞。民航局对治理航班大面积延误祭出新招,首次提出“不限起飞”的举措。这意味着,民航局公布的八大繁忙机场的航班,除了天气和军方活动以外,不再受对方机场管制影响而推迟起飞,减少了航班关舱门还在机场长时间等待的现象。

“流量控制”,对饱受航班延误之苦的乘客来说,这是最万恶的四个字眼,但却又是机场或航空公司方面卸责的最万能的借口。现在这个新规,似乎就是告诉大家,“流量控制”不能再作为延误的无敌挡箭牌了。

久经航班延误考验的旅客,甚至所谓的“空怒族”,对新规都很淡定。细细分析民航空管局的十条要求,除了“每天10时前对首发机场航班不限制”这种明确规定之外,即便这个因为是首次提出而备受关注的“不限起飞”概念,也是象征意义多于实效。

从字面意思就可以推导出实际效果,就算各个机场严格执行,那么它们也只能做到“准时起飞”,而所谓“延误”只能是结果导向,不管你是准点飞,甚至提前飞,只要你没能准点到达,那么一切所谓冒着热气的新规,或者三令五申的旧令,就都是虚的。不限起飞,只是保证了本场飞机的准点起飞,如果对方机场仍有排队等其他情况,那么飞机也只能在机场附近兜圈子。

这有点像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的把戏,把排队等待的时间,从地面挪到空中。想来,不管对航空公司还是乘客而言,假如不能准点到达,他们可能都会选择在地面排队,而非空中徘徊。对航空公司,这要增加燃油成本,而对乘客而言,从安全角度考量,还是在地上“趴窝”踏实。

其实,除了不可控的天气和军事管控原因或者客观限制,一些正常范围的延误,旅客并非不能理解。但前提是,你得让他有真正的知情权。信息对等,将心比心,才能化解“空怒族”那满腔无处发泄的愤懑。何况,现在“流量控制”这张昔日王牌对上述机场而言,已经不好使了。

似乎是呼应“禁以‘流量管控’限制起飞”的新闻,媒体人刘春发微博,“果然,首都机场流量管制了。突然,我左右都有要客模样的客人拿起了电话,一个说:告诉塔台让我们先飞。另一个说:又是流量控制?半小时后让我们飞吧。口气都沉稳平淡,不疾不徐,一览众山小,深藏功与名。”这像段子调侃,却也是无奈的现实吧。

人为造成的延误,还有多少,提升准点率的空间还有多少?需要一个靠谱的答案。改进服务,诚意沟通,信息全面及时公开,能很大程度上解决延误造成的诸多困扰。从“准点起飞”到“准点到达”,还要飞多远多久,这也是绕不开的一个问题。(青年时报 李晓亮)

航班延误治标更要治本

目前航班延误有多严重,可借用白岩松的一句话来概括:以前飞机晚点被视为“不正常”,现在,如果飞机能准点起飞,反倒是“不正常”的稀罕事。航班延误最让人郁闷的是乘客好不容易上了飞机,飞机却还要在机场长时间排队等待,有时候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最后甚至无法起飞,要求乘客回到候机厅慢慢等,那叫一个折腾啊!对于乘客的抱怨,民航局听在耳里、急在心头,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值得称道。可是,“不限起飞”的新招,却也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目的地机场实行流量管制,本场航班却照常起飞,等飞到目的地不能降落,飞机便只能在空中排队。就像一名空管业内人士举的例子:如果一架飞机从济南飞往北京,北京管制区非常繁忙,就会要求飞机在天津附近盘旋等待。我的天!这安全吗?飞机燃油够用吗?

姑且不说安全问题,想必这是有保证的,但还有三个问题不得不说:其一,若问乘客更愿意在地面上等还是在空中等,想必大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其二,飞机在空中等待会增加航空公司的燃油成本,这个成本最终会摊进机票由乘客埋单;其三,八大机场“不限起飞”,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其他机场的航班延误。

对于乘客来说,不管是“地上等”还是“空中等”,时间一样被耽搁,“不限起飞”之举因此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当然,此举对民航局可能是有意义的,因为,我国航班准点率是以飞机关闭舱门为标准统计出来的,只要飞机按时关闭舱门,不管何时能起飞,这趟航班便被统计为“准点”。或许,推出如此“不限起飞”的招,主要动因正在于此?

航班延误有很多原因,其中“空中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用航空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为方便人们出行,逐步开放更多空域、增加民用空域资源应是大势所趋,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显然,若空域狭窄“瓶颈”不疏通,则无论用什么招数治理航班延误都可能治标不治本。(重庆时报 晏扬)

解决航班延误还需更深改革

“不限起飞”的好处是,在一定程度上让航空公司和机场失去了以“限制起飞”为由,开解航班延误的借口,迫使地面空勤努力减少航班延误的人为因素,尽可能减少激发乘客越来越频繁的“空怒症”。但从航班正点这一根本目的看,效果恐怕难以彰显出来。实际上,“不限起飞”过去即在国内最繁忙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实行,是否缓解了航班延误现象,众所周知。此次将“不限起飞”扩大到了八机场,尽管有助于重点管控繁忙机场的秩序,但可以想象,对航班延误的遏制效果,不能高估。

还要看到,“不限起飞”需要空中调度能力的同步提高,否则,待飞航班的“地面排队”就可能转化成“空中排队”,燃油成本提高了,却带不来飞机的正点到达。在这种情况下,乘客的不满意程度难说会降低。

不过,“不限起飞”的举措,毕竟让人们看到了民航部门正视航班延误问题,力图改进的努力。真正解决航班延误问题,还需要在更深面施以改革手术。

改革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从地面到空中的所有经营单位都需要强化服务意识。这是老生常谈,但总是差半步。这表明航空业的市场生态还不完整。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中,航班延误事实上属于违约。抛开导致延误的不可控因素,其他原因造成的违约应该付出代价。而目前,一般乘客对于航班延误的真实原因、补偿机制等并不知情,维权成本极高。这等于事实上在鼓励航班延误常态化。因此,强化服务意识需要从强化竞争做起。

其次,应该减少特权机对普通航班正常运营的干扰。现在,在路面上已经减少了不必要的管制措施,这一民心政策,也理应推行到空中通道中。

最重要的,是加快低空领域向民航开放的步伐。过去划定的空域,已远远不能适应民航业的快速发展,是不争的事实。适当开放低空空域,向国际标准靠近,才能减少不得已而实施的流量控制的频率,提高航班的正点率。

可以说,八机场“不限起飞”仍然是属于有应急意味的浅层面改进。但愿,这一步成为民航业深层改革的前奏曲。(中国青年网 徐立凡)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