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真走实访”与“作风生态”

 时间:2013-08-02 14:57:00 |  饶文波 | 字体:【 】| 阅读: 146

新春将至,各单位纷纷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这既是我们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体现,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优良作风的传承发扬。各种形式的走访慰问活动,把温暖和爱心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暖冬工程”。但年年新春,岁岁走访,久而久之,有些场景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比如,一些单位领导慰问困难群众,套路几乎雷打不动:送送礼、握握手,留个镜头就要走。走访慰问浅尝辄止,有做秀之嫌。有的干部热衷于出名,喜欢电视上露面、报纸上见名。这种功利应景心态,在走访调研中要不得。

走访走访,顾名思义,既要走,更要访,而走访的目的,是了解基层实情。把好事做好,莫让走访慰问打折扣,必须坚决防止形式主义,按照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实”字上下功夫,通过走访慰问,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加深党群干群之间的感情。走访时,不但要走到基层群众中间嘘寒问暖,更要放下架子、躬下身子,真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建议。领导到基层单位走访慰问,下面自然高度重视,有的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起草汇报材料,布置会场,安排宴请等等,有的人员少的单位,更忙得一塌糊涂。其实,种种繁文缛节都可删减,走访慰问应不讲排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搞走访慰问不是领导带点东西下去转转,给慰问对象送点礼物而已,应该动真情、办实事,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比如,可以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解决群众的急事难事,让他们在寒冬中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再比如,可以创新走访慰问形式,给慰问对象送科技、送政策、送思路,增强他们的“自我造血”功能。为基层办实事,走访慰问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要结合走访慰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解决方案,加强工作的现实针对性,真正把走访慰问活动当作改进工作作风、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契机。如此,走访慰问的效应就会倍增。

正确的决策来自于对情况的正确掌握。“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但“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一位领导同志讲,下基层走访调研时,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围城”,一堵堵若隐若现的“围墙”阻挡了自己的视线,影响了自己的听觉。观摩的场景大多是经过导演的,座谈的人员大多是经过挑选的,行走的路线大多是经过设计的。有的基层干部还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研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凭借在“围城”中得到的调研结果进行决策、指导工作,要么脱离实际、偏离方向,要么牛头不对马嘴,害莫大焉。如果说过去通讯不发达时基层筑“围城”相对困难,那么在当今信息时代就容易多了。因为领导的行踪更加透明,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基层的准备更加充分。往往是领导一出动,各级已全知;行装一放下,各级便陪同;这个点才刚刚开始,下个点已万事俱备。要想看到原装原貌的东西,听到原汁原味的声音,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冲出“围城”,需要有良好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比如,不发通知,不打招呼,静悄悄下去,沉到最底层;少透露检查项目,少走安排路线,少看设定科目;多搞“自选动作”,多找死角盲点,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的地方。与此同时,坚持以真心换真话,以真情换真招,以虚心换智慧,以诚恳换良策。不过,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不仅自觉自愿进“围城”,而且还是建筑“围城”的参与者。有的搞预约式调研,给基层留下大量“准备”时间;有的搞应景式调研,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别人推荐什么就看什么,带到哪里就去哪里;还有的搞官僚式调研,对那种前呼后拥、层层陪同的做法安之若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好作风的长盛,源于“生态”的健康;好作风的枯萎,源于“生态”的沙化。改进工作作风,不妨从“真走实访”开始,培育良好的作风生态开始。作风生态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作风现状以及作风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民风的综合体现,核心是领导干部的党性问题。作风生态之于工作作风,如同阳光、水分和土壤之于植物。有了良好的生态,好作风才能吸收充分的营养,从而根深叶茂。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闻着臭、吃着香的作风生态下,一些同志认为,出经验、造声势就是宣传政绩,陪同好、接待好就是联系与上级的感情,等等。他们这样想、这样做,很多时候并非心甘情愿,而是身不由己。大环境、大气候如此,随大流是最稳妥的选择,立新风难免有风险。因此,没有好生态作土壤,好作风的萌芽生长将会异常艰难。利益导向决定生态走向。个别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干部得到提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个别欺上瞒下、夸大成绩的单位受到表彰,导致“报喜得喜、报忧得忧”。这种现象虽然是极个别的,但如果不加以克服,其他人就可能受利益的驱动,放弃或丢掉原来的好作风,使作风建设陷入“恶性循环”。可见,没有好生态作基础,好作风的可持续必定困难重重。“沙化”的土壤里,生长不出茁壮的庄稼;“沙化”的生态中,培育不出优良的作风。生态平衡是一个链条,每个干部都是培育和改善作风生态链的重要一环,都有义务和责任守好这一环,把好这一关,以防链条断裂。治“沙”跟治污一样,从源头抓起最管用。领导干部只要勇于将“手术刀”对准自己,剜疮去瘤;将“紧箍咒”戴在头上,做出表率;将“清新剂”拿在手里,随时喷洒,努力营造一个风清气爽、公平正义、和谐纯洁的内部环境,树立一个替好人背书、给好人站台、为好人撑腰的鲜明导向,就一定会迎来作风建设的春天。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纪委)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