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消费观?

 时间:2013-08-06 10:53:00 |  孙伟平 | 字体:【 】| 阅读: 133

1

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与公款消费关联密切的行业几乎都步入了“严冬”:高档白酒纷纷降价,股价“集体跳水”;豪华车销售增速放缓,奢侈品销售不再火爆;高档茶叶、保健品等乏人问津,价格几近“腰斩”;一些餐饮企业收入负增长,一些高档酒店被迫关门、转型;演出商拿不到政府订单,演出场馆大量闲置;娱乐行业低迷,一些高档娱乐场所门可罗雀……面对新政带来的新气象,大多数人拍手称快,但也有一些人议论纷纷,相关经营者、从业者更是叫苦不迭。有人说,中央一直鼓励消费、扩大内需,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吗?还有人说,我花自己的钱,奢侈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批判。

 当前中国的“消费乱象”

我们党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执政的,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历过比较长的短缺经济时期。在艰苦的岁月里,在普遍的贫穷和困难面前,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大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诠释了中华民族坚忍达观、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等崇高的道德品质。“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们习惯了节俭度日,至于铺张浪费,由于条件所限,更由于管理到位、风气正派,自然未构成全局性问题。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伴随经济实力的提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消费结构变了,消费观念也变了,由不敢消费、耻于享受转向乐于消费、追求享受了。这应该是一种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未曾有过的金钱与财富面前,在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一些人的消费观念却扭曲了,信奉“消费就是美德”、“挥霍就是气派”、“我消费我存在”等观念,崇尚讲排场、赶时髦、比阔气等行为,形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消费乱象”。

相互攀比的“面子消费”。中国人特别注重人情、关系和“面子”,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有些人在消费过程中却走向了片面和极端,罔顾消费的真实目的,而将自己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或者说有无“面子”、“不丢面子”置于首位。而要有“面子”,就要礼尚往来,就要相互攀比,大操大办,讲究排场……

夸饰身份的“炫耀消费”。消费客观上是一种自我表达,在一定意义上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表现自己个性、情趣和品位的方式。但一些人却把消费作为唯一的象征和方式:他们或追求享乐,不思进取;或追逐时尚,挥金如土;或纸醉金迷,比阔斗富,等等。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透支未来的“超前消费”。中国传统的消费观是量入为出、有备无患。但现在有些人却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完全成了消费主义的忠实信徒,于是有了“月光族”、“负翁”,等等。

群众痛恨的“公款消费”。公款消费本应是一个中性词,指政府公务必要的支出, 但如今几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指对公款的挥霍浪费:一顿招待饭上万元、甚至数万元;一件礼品数千元;公车严重超标;办公室装修超五星级宾馆;公款旅游、公费出国游……想一想普通群众的月工资,想一想还有几千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人民群众能不痛恨吗?

 鼓励消费与厉行节约并不矛盾

从经济的角度看,消费与生产、流通、分配都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环节。消费不仅是社会生产的目的和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再生产和经济运行的动力源。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9页)一方面,生产是为了消费,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不能被消费,那么,经济运行必然中断,社会再生产的运行过程也就停滞了。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原动力,经济运行由消费所驱动。在现代社会,消费比生产处于更重要的位置,消费决定并引导生产。消费的增长决定生产的增长,生产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主要取决于消费的规模和增长的速度,决定于引导和创造出的消费模式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还决定着生产方式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观念的更新、消费需求的提高,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丰富。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泉。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消费是人民群众满足生存、发展需求的途径,是人民群众享受劳动成果、促进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提升消费水平是人民群众合理、正当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马克思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描绘成“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各取所需”的社会,而“各取所需”就是要进行消费。因此,不论是从经济运行还是从社会发展目的看,都应该鼓励消费、推动消费。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来拉动,这就更加需要鼓励消费。

但是,鼓励消费是鼓励正常和必要的、有利于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的消费,而不是鼓励浪费,不是要走向消费主义,不是容许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存在和蔓延。扩大、鼓励消费与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并不矛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它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奢侈浪费不仅糟蹋劳动成果,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而且直接损耗有限的自然资源,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威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资源本就有限,而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更低。特别是我们尚有部分群众还未脱贫,生活还很困难。我们不仅没有浪费之道理,更无奢侈之资格。事实上,当前中国不仅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也需要转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方式的认识。因为,如果我们追求美国式的生活方式,要达到美国人目前的生活水平,那么,即使把已经开发的所有资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由此可见这种生活方式难以为继。

奢侈浪费严重影响社会公正,导致社会心态失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大,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改革成果如何分享?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改革开放的主体、国家的主人,理应获得、享用改革开放的最大红利。而少数人的奢侈浪费、纸醉金迷则与此背道而驰。面对1.22亿的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每年2000亿元的餐饮浪费令人痛心疾首!对照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每天3元标准的“营养餐”,每桌万元标准的公务宴请更加令人气愤!

奢侈浪费严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侵蚀党的威信和执政基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奢靡之风盛行,往往是社会动荡和王朝衰败的开始。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俭与奢的问题,同样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的成败。因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会泯灭党员干部的意志和追求,使得党员干部贪图物质享受、精神空虚、不思进取、损公肥私、贪污腐败, 最终只能是亡党亡国。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倡导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告诫全党,因为胜利,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此,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 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继续保持这一优良作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狠刹浪费和奢靡之风,要转变消费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我们要提倡消费观念的更新,通过人们内心的觉悟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要深入到传统文化和人们的心理层面,彻底反思文化传统和流行的消费观,批判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既反对抑制消费的禁欲主义,也反对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度消费,更反对影响身心健康、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奢侈浪费,树立“节俭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

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消费观念是浅层的,在消费观念的背后、支撑着消费观念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人之所以信奉消费主义,穷根究底,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作怪,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习近平同志曾经把理想信念比喻成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抵抗不了糖衣炮弹的攻击。因此,根治奢侈浪费,必须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共产党人的宗旨意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

领导干部要带头抵制奢侈浪费。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吃吃喝喝不是什么大问题,车好一点、办公室装修得豪华一些,都是正常的工作需要,只要不拿、不收就可以了,就不是腐败。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因为,贪图享乐不仅会走向腐败,不仅与共产党人的宗旨不符,而且用公款享乐本身就是腐败,更为重要的是,上行必然下效,领导干部的奢侈浪费会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所以,领导干部要切实按照八项规定要求自己,坚决抵制奢侈浪费,以自己的模范作用带动党风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具有强制性,是规范行为的保障。一方面,要完善各级岗位制度和相应的惩罚制度,使我们的干部明确权利边界,不敢浪费;另一方面,抓奢侈浪费不能一阵风,要坚持不懈地抓各项制度的落实,使八项规定成为“硬规定”,成为评价干部的“恒常标准”。惟有如此,长此以往,健康的消费理念才能真正树立起来。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