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来,无数爱国的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生存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中国没有沦为殖民地,中华民族最终重新站立起来并且崛起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大力量。
然而,无数爱国人士为中国的崛起做出了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评价和重视。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说有抗战老兵、老地下党员等受到不公正待遇之类新闻。又如,在当今中国,一些人言必称西方,却对中国历史所知甚少,也不感兴趣,奉行“历史无用论”,对历史名人的了解远不如对当今明星的热衷,甚至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美化西方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批判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和革命,丑化孙中山、毛泽东等人,颂扬慈禧、李鸿章等人,等等。
爱国人士的贡献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重视,其原因很复杂,后果则很严重,往往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失去信仰,丧失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判断,或者使人们为此感到寒心,不再为祖国的发展鞠躬尽瘁,甚至转而以金钱为追求目标,及时行乐,肆无忌惮地谋取私利,毫不顾及自己行为的后果,这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危害不可谓不大。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重视爱国人士的贡献。
重视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今天中国的重新崛起,是近代以来所有爱国的中国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中国的强盛和中国梦的实现仍然需要每位中国人的奉献。只有重视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能激励更多的人为国奉献,使之引以为豪,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而不至于寒心,这有助于扭转时下一切向钱看的不良社会风气,形成人尽其责、不让好人吃亏的良好社会风气,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对爱国人士的重视和纪念是民族精神得以保持和传承的重要因素。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重视为中国发展做出过贡献的爱国人士,能够激励更多人爱国,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在风气良好、爱国主义精神浓厚的社会里,中华民族将更为团结统一,这将有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华民族取得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尽管目前台湾尚未统一),这种统一是国民党统治下所没有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量。要保持这种团结和统一,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和做法。
第一,纪念爱国人士。我们理应以各种形式纪念那些爱国人士,我们对他们的怀念是对他们奉献的最好回报。如:在老一辈革命家、南开大学第一任党委书记王金鼎同志事迹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这种工作的必要和重要性。当时王金鼎同志已经去世,他的妻子、革命伴侣邵淑惠同志热诚地为我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和蔼、耐心地解答我的各种问题,为我提供各种相关原始资料,详尽地告诉我应该看什么书,采访什么人,写作如何措辞,甚至怎么从南开大学骑车到她在马场道的住所,等等,让我受益匪浅,也深受老一辈革命人士崇高精神的感染。尽管我水平有限,当时不知道怎么写人物志,没有适当运用想象力、立体地联系王金鼎同志一生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其形象丰满,结果写出来显得干巴巴,但邵淑惠同志对于南开大学能够做这一工作还是感到非常满意。他们为国奉献几十年,看重的不是物质回报,而是他们当初的贡献不被后人遗忘。我们对爱国人士的纪念是重视他们的最好体现。
第二,加强法治建设。不可否认,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人们的法制观念日渐增强,目前已基本实现“有法可依”,但是,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法治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瓶颈”。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阻力主要来自盛行了几千年的宗法制度的影响,人们习惯于关系至上,权力至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尊法守法反而吃亏,电视电影大兴古装剧,教导人们默认传统社会的种种做法,等等,这些情况也阻碍了法治建设。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身居要职者守法用法,一大批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不断让人们尝到守法用法的好处,让权力和关系在中国行不通。这就需要改变以领导为中心的思维习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权力为本,法律至上而不是权力至上。具体来说,要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政府要奖惩分明,“勿以善小而不奖,勿以恶小而不惩”,对尊法守法用法、推动中国发展的人予以重视、表彰和宣传,对违法犯罪、阻碍中国发展、损害中国利益和中国形象的人进行惩罚;对那些挟私打击报复爱国人士的人,要根据法律坚决进行打击;等等。只有加强法治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人们才会重视守法者和推动中国发展的人,唾弃违法者和阻碍中国发展的人。
第三,坚持唯物史观教育。时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占据了一定市场。历史虚无主义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否认存在任何客观的历史,用片面的、割裂的态度对待历史细节等,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影响尤为恶劣,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重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为例,教师既要帮助学生从整体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视域来认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又要从微观的角度,通过探讨具体的人物事件等帮助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有感性的深入的理解;既要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得到传播,又要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是广大中国人民创造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研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在点评时应该有理有据,破立结合,既有对错误观点的批驳,又有对正确观点的阐述,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只有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青少年树立唯物史观,帮助他们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他们才可能正视历史,客观看待历史人物,重视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而不至于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迷惑。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李文海先生说过:“不要拒绝历史,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智慧;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对事业的背叛;不要漠视历史,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也就将失去明天。”我们应该记住,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过去和今天推动中国发展的人,更不能抹黑曾经和正在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中国的强盛需要每位爱国的中国人的奉献,他们的贡献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只有重视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能调动起更多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