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我们要将“基于科学的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尽快制定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将基础研究作为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职能。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发展一批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科学园区。大力发展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一体化为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可以说是我国自近代以来离实现中国梦最接近的一个时期,也是实现中国梦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从广义来看,创新是中国梦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需要许多关键条件,其中一条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具有全局战略意义。
一
中国梦与创新的关系
从狭义来看,创新与中国梦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近代以来,世界大国在实现强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发展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中国发展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尾巴,力争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前列,没有被历史洪流冲掉,今天提出实现“中国梦”正当其时。历史告诉我们,科技革命带动工业革命,是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国家梦想成真的一个关键性先导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创新,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创新是实现中国梦的决定性基础力量。
创新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梦真正变成一个民族的自觉行动发端于近代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坚苦卓绝的中国梦探索之旅。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梦探索主题主要体现为“救亡图存”,在上层建筑层面对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制度和势力进行革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梦探索主题是寻找“中国道路”,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终于促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二
制约创新的主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科技兴国的情怀,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图强,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光辉业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自主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送来了“科学的春天”,我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就,与欧美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还不是创新型国家。当前最大的不足是许多领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创新多为模仿型、渐进型,源头创新、突破型创新还远远不够。
要分析今天为什么我国自主创新落后于欧美,首先需要回答“李约瑟之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194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即“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产生在欧洲不在中国?” “李约瑟之谜”既是对中国创新的追问,也是对中国振兴梦的探询。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人“重实用轻分析”的思维方式,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维护的“重农抑商”制度,是造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两大原因。伊懋可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中国“地少人多”鼓励人力劳动,欧洲“地多人少”鼓励机器操作,历史性发展路径造成了中国科技落后于欧洲。许多学者从文化角度进行了研究,杨振宁认为中国儒家思想重综合归纳,不重视分析推演,是抑制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综观各种观点,都有道理,由此可见“李约瑟之谜”答案是综合性的。
上述分析中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所以我国科技创新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上述原因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我国科技创新多为模仿型、渐进型,少有源头创新、突破型创新。2005年钱学森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就是希望我国大学尽快转型为“创新型大学”。反观如今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许多科技人员忙于搞短期课题赚快钱,忙于整理外国文献发表论文,忙于对发达国家到期专利的应用研究,而对长远性、战略性、基础性课题研究关注不够,加上科研基础设施落后,而且缺乏创新自信。这样的科研体制、科研机制和科研设施是难以提高源头创新能力的。
三
如何实现创新
当前中国要实现的创新,就是追赶欧美等创新型国家,在源头创新、突破性创新、核心技术方面占领一席之地,成为世界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要实现创新,需要做好基础性工作。我们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经济,充分发挥科技后发优势,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创新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需求动力。我们必须建设一流的创新环境,包括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链、优越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建设先进的科研基础设施。我们必须完善创新制度,学习先进国家制定自主创新法律和制度,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除了做好基础性工作,还需要抓好关键性工作。
我们要高度重视“基于科学的创新”。学术界把创新分为“基于科学的创新”与“基于技术的创新”。建立在科学实验和科学思考基础上的创新即“基于科学的创新”,建立在已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和集成即“基于技术的创新”。“基于科学的创新”将带来突破性创新,“基于技术的创新”将带来渐进性创新。毫无疑问,“基于科学的创新”高度依赖基础研究,“基于技术的创新”高度依赖应用研究。从产业来看,“基于科学的创新”典型产业主要是生物技术、计算机、医药、电子通讯、化学制品;“基于技术的创新”典型产业主要是家电、传统装备、电气、传统汽车。此理论不仅能够解释“李约瑟之谜”,而且也能够解释当前我国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美国的创新主要是“基于科学的创新”,中国的创新基本上属于“基于技术的创新”。中国只有大力发展“基于科学的创新”,才能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才能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将“基于科学的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尽快制定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将基础研究作为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职能。我们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我国多年来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开发经费比例为5%左右,远低于美国的18.7%、法国的24.3%、俄罗斯的13.9%、日本的11.8%和韩国的15.4%。我们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区域创新体系,重点发展一批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科学园区。我们要大力发展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一体化为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培育一批像深圳华大基因、深圳光启研究院这样的科研机构。
我们要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梦必须依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必须按照创新人才规律来培养。创新型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渠道。所谓创新型大学就是以创新作为大学的核心理念、核心使命和核心竞争力,包括开展探索性学术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创新型人才就是以创新为使命,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人才。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创办创新型大学关键在于改革高校管理体制,特别是在改革高校官本位体制、推行社会办大学、提倡学术自由、提高教师待遇、建立科学的教师聘任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创新型人才也可以通过“干中学”办学方式进行培养。近些年来,深圳等地一些高科技企业创办了“特色学院”,采取与国内外高校合作方式,开展共同培养学生教育活动。例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10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计划,共培养了博士100多人次、硕士生140人次、本科生160人次,一些学生在美国《科学》杂志和英国《自然》杂志等国际一流刊物发表科学论文。这种培养方式既保留了普通高校基础课程系统教育特点,又增加了参与实验室专项科学研究的实践锻炼特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要高度重视建设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创新是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美国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美国硅谷就是典型的创新生态系统。为什么关注点从“创新系统”转化为“创新生态系统”?因为创新系统侧重系统要素构成以及创新资源配置,属于静态的结构性视角,而创新生态系统侧重系统行为主体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演变关系。具体而言,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栖息性和自组织性。动态性即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在外部力量影响下进行相互作用,促使系统生长和演进;栖息性即系统内部各个创新群落之间以及群落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人员、信息、技术、资金的交换;自组织性即系统内部各个创新主体形成了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能力。
我国建设创新生态系统,首先要建设好三大栖息者:研究群落、开发群落、应用群落,就是建设好大批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一流专业研究机构、善于将技术商业化的高科技企业,其中重点是办好研究型大学。其次要培养出大批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并且推动三者良性互动。我们还要衔接好创新、创业、创投,让更多的创新有效转化为创业,让创新与创业及时得到创投的大力支持。我们要建设好基础设施,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一流的交通、能源、信息、网络设施。
我们要高度重视建设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催生创新的肥沃土壤,是实现创新的精神力量。一般来说,创新型国家的创新文化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将创新作为每一个国民的基本职责;所有科技工作者要崇尚创新,把创新作为人生追求和工作乐趣;把创新能力作为判断人力资本价值的衡量尺度;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把创新失败经历作为创新的宝贵财富;敢于质疑,敢于询问,敢于挑战权威;提倡思想自由、学术民主、平等交流。要形成创新文化,我们就要建设开放社会。封闭社会必将形成思想僵化,不利于培育国民创新文化。开放社会能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创新灵感的萌发。其次,我们要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能够促进社会阶层广泛流动,为每一个国民实现梦想提供平等的机会,促进创新成为实现梦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社会能够保护创新权利,为创新提供激励环境。我们还要建设诚信社会。诚信社会能够推动合作创新,有利于建设创新联盟,共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诚信社会能够激励风险资本投资于创新,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让资本市场成为创新的助推器。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党校校委委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