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是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然要求。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这无一不说明,我们党在政治上是清醒坚定的,通过增强忧患意识,克服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忧患意识是一条治国理政的古训。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三不忘”之说。后来《左传》中也称:“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列国之间纵横捭阖,兴衰无常,国家安危不时发生转换,存亡继绝甚至就在一事一策之间。于是,很多政治家、思想家便疾声告诫:“于安思危,危则虑安。”后来,人们不断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要求人们要居安思危,保持事业的长久。唐朝著名政治家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告诫唐太宗:“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的“四思”,以及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居庙堂之高,财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体现了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进取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大地,促成了其治道精神和为政规范的形成,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中那种忧己、忧民、忧君、忧政、忧天下的鲜明特征,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忧患意识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忧患”一词虽出现较晚,但忧患意识的产生却要早得多。“忧患意识,不同于作为原始宗教动机的恐怖、绝望。……忧患心理的形成,乃是从当事者对吉凶成败的深思熟虑而来的远见;在这种远见中,主要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的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所应负的责任。忧患正是由这种责任感来的要求以己之力突破困难而尚未突破时的心理状态。所以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有人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治道》中有感慨:“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具体讲,忧患意识的内容体现在“五忧”上:忧己。“为人不能尽人道,为官不能尽官道,是吾所忧也”。孔子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也;不忧其贱,而忧道之不笃也。”人们对于安身立命、修齐治平的忧患最终达到一种无忧而达命的境界。忧民。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民心向背与国家的兴亡、统治者的安危连接起来。孔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法家的管子也在《管子·牧民》中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居庙堂之高,财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了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进取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忧君。传统人士的忧君意识主要体现在君主要有所忧,君主要忧所以忧,君主要积仁德,君主要行仁政,君主要善于用人。忧政。欧阳修在《准诏言事上书》提出“忧政”观点:“虽有忧勤之心而不知政治之要,则心愈劳而事愈乖。”其忧患意识底蕴在张扬一种为政之道。为政既要正心修身,秉忧勤之心,还须晓治国之道、为政之要。忧天下。忧天下与忧君相比,进一步扩展了“天下为公”的政治道德意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达了这种“天下为公”的情怀。正因为有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才使得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绵延不断。
忧患意识是居安思危加快、发展的源动力。早在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如果不能在今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在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国家,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毛泽东关于“球籍”问题的忧思并非危言耸听。拥有十亿之众人口的泱泱大国被开除球籍,自然可以理解为伟人的一种激愤夸张的预言。但是,从中国近现代的现实国情出发,我们又不能不认真地把这看作是中华民族面临挑战与危机的一种信号。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对“落后就要挨打”已经有了深刻认识,但对“崛起必遭遏制”还思想准备不足;对“发展才能安全”有了深刻认识,但对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的不安全因素却在思想上准备不足,我们时刻要有“忧患意识”。应该说,现在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都比较好。国际上和平发展是主流,给我们提供了发展国民经济的较好环境;国内政治、社会形势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市场繁荣。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是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风险,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扎实工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忧患意识最终要落实到实现中国梦的行动上。增强忧患意识,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辩证地、全面地看待成就与问题的关系,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挑战和风险,从而不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更加勤勉地工作,更加严格地自律,更加自觉地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首先要认清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比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挤兑我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必然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决不能盲目乐观,忘乎所以,掉以轻心。其次要勤勉敬业,科学高效地干好工作。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事业,最终在成效。作为党员干部,包括所有人,都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争创一流成绩,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做出应有的贡献。再次要艰苦奋斗,力戒奢靡浪费之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新一届党中央上任伊始就果断做出了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要求全党力戒奢靡浪费之风,深得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且了明显效果。我们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贪污腐败和铺张浪费,树立起勤政廉洁的良好风气。最后要执政为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个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增强忧患意识,最重要的是要时刻防止脱离群众。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经全面展开,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对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方法,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注入强劲的动力。
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持之以恒的发展思想,更需要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瞄准当下,心存忧患,某种程度上说,和描画未来一样有意义。十八大报告特别提醒我们,“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在国家竞争中增强紧迫感,才能离中国梦更近一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同时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正确认清形势,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善于看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保持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