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加坡共同价值社会化路径及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内容摘要: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是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核心价值观则是民众对国家认同的关键。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成功传播得益于六条切实可行的社会化路径,这对我国十八大提出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社会化;核心价值观;启示
作者简介:杜晓燕(1979-),女,陕西礼泉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廉政建设;宋希斌 (1979-),男,山西太谷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制度。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公务人员廉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CZZ023)的阶段性成果。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布莱克提出:“现代社会高度依赖它的公民的各种形式的承认与合作,国家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获得这种承认的能力”。(1)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是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正是这种国家认同使整个国家内部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众观念中如果只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感情,那么就会造成国家地域化、族群化分裂,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国家统一的根基。而民众对国家的认同集中体现于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很多国家都致力于国家价值观的建设。如美国以“美国梦”为核心,倡导个人主义、自由、平等、博爱、勤奋、实效。中共十八大也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然而,如何更好地被民众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生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则成为一个新的难题。近期,众多社会矛盾凸显,更增加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紧迫性。纵览世界,新加坡是构建与传播核心价值观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又因其与中国有相似的国情,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提出与内涵
1、共同价值观的提出历程
从1965年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到80年代初期,新加坡已发展成新型工业化国家,不仅是东南亚地区海运、空运贸易、加工制造、金融服务、旅游中心和最大的修船、造船基地与石油输出港,而且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港、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第五大金融中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从1960年的1215新加坡元(约397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14604新加坡元(约6707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然而,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在引进西方科技的同时,西方的价值观与不良风气也随之侵入,传统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东方传统社会理念被打破,新加坡出现了金钱挂帅、惟利是图、贪图享受、物欲横流、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吸毒、卖淫、嫖娼等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受“西化”思想的侵害更为严重,造成了新加坡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据统计,新加坡离婚率由1978年的4.4%增至1985年的11%。1985年,未婚少女堕胎数只占合法堕胎总数的5%。80年代,新加坡的吸毒问题也十分严重,据统计,1984年,因注射和吸服海洛因而被捕的人有2584人,1988年增长到5220人,增加幅度达到102%。因上述原因,新加坡出现强烈的海外移民倾向。70年代,申请移民外国的家庭,每年只有1000户,80年代早期,亦不超过2000户,而到1989年则高达7000户。新加坡政府当时做过一个调查,每六个新加坡人中就有一人曾考虑要移居外国。(3)
时任总理李光耀在1972年“教师联合会第二十六周年纪念会”指出:“新加坡的生活,并不只靠着更多的旅馆,更多的宴会,越来越多的餐厅,更多的汽车……更多的十三个月薪金——这一切固然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这发展过程中,迷失方向,不能认识自己,把自己和那些不同类的混淆起来,……那么以上所说的一切都将是徒然的。”(4)上述危机使新加坡政府日益清楚地意识到构建国家共同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88年10月,新加坡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在对人民行动党年轻一代的演讲中,第一次公开建议新加坡应发展自己的国民意识,提出要制定一套各种族人民均能接受的共同价值观来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并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大讨论。1989年1月,新加坡总统黄金辉在国会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后来经过广泛地讨论修改,1991年1月4日,吴作栋以总理名义向国会提呈《共同价值观白皮书》,获得批准。
2、共同价值观的具体内涵
1991年1月获准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是新加坡对“共同价值观”最完整、最准确的官方阐释。
(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其英文是:Nation Before Community and Society Above Self。这是共同价值观体系的首要内容。它主要是指命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归属关系,即:各个地区的局部利益应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也应服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把国家和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注意培养全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
(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其英文是:Family as the Basic Unit of Society。新加坡政府认为一个公民只有重视家庭、注重亲情、孝敬父母,才能遵守纪律、忠于国家和社会。国家的基本单位家庭稳定了,社会才会稳固,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才能为老人和孩子提供更优越的生存空间。
(3)关怀扶持,尊重个人
其英文是:Community Support and Respect for the Individual。这个共同价值观是对社会中每个人关怀、爱护和照顾的基本要求。新加坡强调每位公民享有的权利是不容侵犯的,国家必须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机会,国家发展所带来的财富也应当公平地分配。社会不仅要奖励工作、生活中的强者,也要照顾和保护弱势群体,使社会更有人文关怀,更富人情味。
(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其英文是:Consensus,not Conflict。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和多元文化的国家,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关系,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存在较多差异,因此,在这个根底脆弱的国家,当发生矛盾与分歧时,一定要本着互谅互让、互相协商的精神化解矛盾,消除分歧。每一项社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都要尽可能多的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
(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其英文是:Racial and Religious Harmony。《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指出,种族与宗教和谐共处是新加坡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新加坡,不同种族的人,在受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机会均等。新加坡没有国教,但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新加坡政府强调各宗教之间必须容忍。宗教与政治两者在新加坡不可混淆,任何政党和教派都必须把政治和精神信仰分开。新加坡宪法第16章第3节明确规定:“除本身的信仰例外,没有人应被命令接受任何宗教指导、参与宗教仪式或崇拜。”(5)
二、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化路径
新加坡元老李光耀指明了共同价值观在新加坡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我们是汇合了来自中国、印度以及马来世界不同地域的移民,我们必须传授给我们年轻的一代以共同的基本社会行为准则、社会价值观以及道德教条。这些准则、价值观以及教条将能塑造完整的未来新加坡人”。(6)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协助新加坡政府建设一个具有道德意识和凝聚力的社会,核心精神是通过各种族之间的和睦、和谐来维持和促进国家的稳定。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成功塑造和传播,实质上是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意识、有目的地使民众产生对国家的信任感、忠诚感和归属感,使民众能够自觉地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有意识地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做贡献。
(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制度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传播的体制保障
在新加坡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52所中学、10所大专院校、4所本科院校以及数百所小学,构成了新加坡庞大的教育系统。(7)
1、学校教育
(1)小学共同价值观教育
新加坡小学进行共同价值观教育使用的教材是《好公民》一书。《好公民》课程包括35个单元,分别是:仁(爱己、爱人、爱物);孝(孝顺、缅怀祖先);家庭和谐(手足情深、爱护家庭声誉、家和万事兴);礼(尊敬别人、尊敬老师、尊敬长辈、守法):责任感(对己、对家庭、对他人、公德心);恕(容忍、为他人着想、原谅别人);忠(爱校、以我校为荣、敬业乐业、爱国);信(守诺言、自信);诚;勇;毅;节俭慷慨(节俭、慷慨);义(公正、平等);协作精神;睦邻精神(睦邻、种族和谐)。课程内容的重点各个年级各不相同,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中心,二年级以“家庭”为中心,三年级以“学校”为中心,四年级以“邻居”为中心,五年级以“国家”为中心,六年级以“世界”为中心。(8)整个教材遵循传统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以及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等方面的教育,按循序渐进的结构逻辑从个人到世界放射性地扩展开来。
(2)中学公民道德教育
新加坡中学遵循教育部颁布的《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进行共同价值观教育。在该《大纲》中,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了中学教育的五大道德价值观念:第一,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先于个人利益;第二,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第三,支持社会,尊重个人;第四,珍视团结,防止冲突;第五,实现种族和宗教平等。为了加强德育课教学,新加坡要求各学校必须设置道德教育室,规定校长必须兼任德育教育室主任。德育课分数要计入学生升学考试的总成绩中。(9)
2、家庭教育
2000年9月,由新加坡社区发展部、青年及体育部三家联合成立了家庭教育民众委员会,委员会通过学校来培训家长如何与学生交流沟通,如何对学生进行共同价值观教育。该委员会2002 年4月启动了学校家庭教育计划(School Family Education Programme,SFE计划),专门负责对家长进行培训。(10)参与SFE 计划的每个学校每年至少要开办100小时的家庭生活教育课程,其中70小时面向家长和教职工(包括10小时的休闲活动与友情联络),30小时面向学生。(11)
向家长开设的课程有:建立自信、了解孩子、自律策略、有效沟通技巧、建立和谐的婚姻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凝聚家庭成员、学习理财技能、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等。由于新加坡是多种族多民族国家,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对于有些课程,学校会安排华语和英语两场讲座。
3、社会教育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教育很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做到知行合一。1990年教育部制定和推行了一项学生社区服务计划。该计划规定,学校要设置专职的课外活动主任,专门负责学生社区服务计划。这些计划包括“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到福利收养所和儿童组织服务、清洁环境计划、临时服务如春节慰问活动和慈善捐赠活动等。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也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予以配合,如经常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周”、“禁烟周”等活动。
(二)严密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传播的组织保障
随着“居者有其屋”计划的实施,新加坡90%以上的国民住进政府统一建筑的组屋内,政府规定每个组屋区必须严格按照与全国种族比例相同的人数居住,这样传统的按种族聚集居住的模式被打破,使得新加坡由散漫的社会变成纪律严明和组织严密的社会。在政府组屋计划实施后,许多传统社会组织如宗乡会所等逐渐消失,被现代社区管理组织所取代。这样的基层管理组织在新加坡主要有三个:人民协会、公民协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这“三驾马车”由政府支持和控制,除了宣传政府政策、提供社区管理服务之外,还组织民众开展各类社区活动,在协助新加坡政府传播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人民协会
人民协会是一个法定组织,主席由总理兼任,另有一名部长负责日常工作,其常设机构是人民协会的董事会,由包括总理在内的15名董事组成,其中10人是由总理任命,其余5人由人民协会各附属团体选举产生。(12) 人民协会下属有130个社区中心,每个社区中心由一个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
(1)完成所在社区中心的活动计划;
(2)鼓励居民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
(3)竭力完成人民协会在社区中开展的各项工作;
(4)把社区居民的心愿反映给人民协会总部,同时把政府的相关政策与运行情况反馈给社区居民。(13)
2、公民协商委员会
公民协商委员会由总理公署直接领导,设立于1965年1月,1993年达到81个。委员会的目的是确保人民行动党的政策、信息能及时传达给选民。公民协商委员会成员至少每月与该区国会议员聚会一次,就促进本选区的发展与福利进行磋商,向国会提出有关议案以及建议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公民协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
(1)传达信息。根据民众的要求给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把政府的相关信息反馈给民众,使民众知晓并支持以人民行动党为首的政府的相关政策与行动;
(2)保障新加坡民众享受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14)
3、居民委员会
新加坡政府最主要的基层组织之一是居民委员会,新加坡有300多个。居民委员会由建屋发展局领导,它的主要工作是为居民提供与政府更好的沟通渠道,使政府能迅速地解决诸如维修电梯、走廊照明等问题;保障居民的安全,防止犯罪、吸毒及反社会活动,鼓励居民之间的交往和种族和谐相处。
(三)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传播的人员保障
一些学者认为新加坡是一个“行政国家”,其成功得益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目前,新加坡有超级公务员494人,占公务员总数的0.7%;一级公务员8977人,占13.2%;二级公务员19290人,占28.4%。(15)其中属于决策层的是超级公务员,其他公务员负责管理与执行。李光耀总理在1971年新加坡大学先修班的学生讲话时也阐明新加坡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具有“一批有干劲,愿意付出代价,而又受过良好教育,并且训练有素的人口”,新加坡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就是由这批“最高层的政府高级人员、部长和最高级的行政人员来决定”。(16)对于共同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新加坡公务员是最直接与重要的参与者与执行者。
为了保证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保持对国家的忠诚感与归属感,新加坡于1958年建立了公务员政治学习中心。李光耀在第一期学员班开学典礼上指出:“公务员的廉洁与高效率工作,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国家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而公务人员的腐败最终将使整个社会制度彻底崩溃。”此后,李光耀多次强调:“当一个公务员,就必须有奉献精神。” (17)李光耀认为,要通过对公务员的教育,在新加坡形成一种廉洁的政治文化。公务员在任职时必须填写宣誓书,宣誓尽忠职守,决不贪污,决不违法,保守国家机密,如果违反职责义务,愿意接受最严厉的惩罚。为保证公务员能力得到不断提升,1971年新加坡建立了公务员进修学院。该学院隶属财政部公共服务署,每年培训4500-5000名公务员。新加坡政府规定每个公务员每年至少要接受10小时的专业培训。公务员在受训期间必须认真学习,培训结束后一个月内要向常务秘书和公务员委员会提交受训报告。(18)
(四)严明完备的法治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注重法治建设,以法促德,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建设的重要特色。新加坡政府认为,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必须有相应的法治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通过立法、制度和执法来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新加坡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不仅为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而且把共同价值观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纳入了法治化轨道,以详尽并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条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收到了显著成效。
1、完备的法律体系。新加坡现行法律已达500余种,从国家体制到公务员管理,从民族宗教到商业活动,从城市管理到公民个人生活,都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法规。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随地大小便、乱涂乱画、随便攀折花木、乱吐口香糖等其他国家法律中无案可查的内容,新加坡都一一做了详细的立法规定。
2、罚款严厉。新加坡罚款项目之多,数额之大,在世界少有。例如,违反规定吸烟时被发现将处以罚款500新元,相当于人民币4000元;在路上乱丢弃垃圾和随地吐痰,将被罚款1000新元;乱丢垃圾者不仅要罚款千元,还要挂着“垃圾虫”的牌子,在繁华的地段打扫卫生若干天。据新加坡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81-1990年这10年新加坡所收罚金总额为9.1亿新元。(19)
3、严刑峻法。新加坡是实行严刑峻法的国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保留绞刑、鞭刑的国家。1975年新加坡“滥用毒品修正法令”规定,对贩卖或进出口超过15克海洛因或30克吗啡的贩毒者,一律处以绞刑。2004年初,国际特赦组织发表一份报告,称新加坡处死的囚犯占人口比率世界最高。新加坡的人口虽只有400万,从1991年至今却处死了400多名死刑犯。(20)鞭刑在新加坡发挥了巨大的威慑力,有效制止了恶性犯罪的发生。鞭刑要求一鞭下去,皮肉皆开。执行鞭刑时,各大报纸的记者都会去拍照报道,第二天便传遍全国。
4、强化道德规范。对于很多富有献身精神、助人为乐、同情和帮助弱者的行为,新加坡政府会以登报、奖励等形式进行表彰,引导人们向他们学习,努力“向上、向善、向美”。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倡导共同价值观,如政府分配组屋时,对于二世同堂、三世同堂的家庭给予价格优惠和优先安排;规定夫妻在孩子未满3周岁以前,不能提出离婚,更不能为了离婚把孩子送给他人或送进护婴院等;规定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国家企业工作人员在婚姻以外拥有情人或发生两性关系均属违法行为。(9)
(五)严格管理的媒体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了在新加坡民众中传播共同价值观,促进种族团结,新加坡政府对媒体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管理,使其成为政府教育民众的得力工具。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早在1971年国际新闻编辑人员协会会议上阐明了新加坡政府对待媒体的态度:“当新兴国家要求人民勤奋劳动、遵守纪律、争取社会进步的时候,他们的人民会被有关西方的种种见闻困惑。他们从媒介上看到争取和平中的暴力事件、城市游击队、毒品、放任的恋爱、玩世不恭的哲学。我们要求大众媒介加强而不是破坏我们学校所培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风尚。”(21)新加坡广播管理局严禁媒体和网络宣扬任何关于暴力和种族宗教仇视的言论,媒体十分注重对国家团结和民族和谐等内容的报道和宣传,竭力传播新加坡共同价值观。
为了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与控制,早在1964年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的一个州时,就制定了《煽动叛乱治罪法令》,禁止任何带有煽动暴乱倾向的行为、言论和出版物。对新闻出版界最有影响的法令是1974年颁布的《报章与印刷出版法令》,此后又在1977、1986、1988和1990年进行了四次修改。《报章与印刷出版法令》规定:每份报刊都要登记,报刊所有人应向文化与信息部申办年度执照。报刊的出版者必须是一家公共公司,而不能是个人或家庭,公司的负责人应是新加坡公民。报刊的出版执照每年更换一次,当政府认为报刊有违法行为时可以随时撤销执照。任何人印刷、销售、散发未经许可的报刊,将被处以罚款或监禁。任何一家报业公司未经文化部同意不得接受外国投资,而且经过同意的外国投资也只能用于商业目的,否则也将处以监禁和罚款。(21) 特别是1986年新加坡议会对《报纸和印刷出版法令》作了重要补充,授权政府当外国出版物在新加坡国内事务问题上出现影响新加坡读者情况时,有权减少其发行量。新加坡政府要求发行的外国报刊必须尊重新加坡的主权,遵守新加坡的法律和新闻政策,否则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长有权通过宪报宣布任何在新加坡发行的外国报刊为“参与新加坡国内政治”的报刊,限制它在新加坡的销售和发行量。除了通过法律途径严格控制传媒外,新加坡政府还通过成立报业控股公司、购买报纸60%以上的股份、合并报纸等办法将所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手中。
除了上述措施外,为了防止西方各种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等对青少年的侵蚀和负面影响,新加坡政府亦借助法律杠杆对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严格管理。如政府把各种进口影片分成不同的等级,严格规定AR级的外国影片不能在居民区放映;如果21岁以下的青少年观看AR级的外国影片,一经查出,电影院就会受到惩罚,罚款金额高达2万新加坡元(约合人民币12万元)。(22)
(六)全国性运动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传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新加坡被称为“运动之国”,新加坡政府几乎每年都会发起一个或更多的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特点是透过政府的影响力,以运动的形式改变国民性,宣传新加坡共同价值观。负责1974-1986年间政府各项运动的组织者B.Nair说:“在那时,运动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国家和在移民中培养主人公的感觉”。(23)
据统计,新加坡1958-1982年间,一共发动过66项全国性运动。如1958年8月的反吐痰运动,1958年10月的大扫除运动,1958年12月的消灭害虫运动,1959年7月的学习马来语运动,1962年3月、1964年8月、1965年8月和11月的国语周运动,1968-1971年进行的4次“保持新加坡清洁和防止污化”运动。从l979年6月开始,新加坡更是开展了一系列构建共同价值观的活动,如:1979年6月开始第一次全国礼貌月活动,以后每年都会举行。1979年11月举办敬老周运动,至今每年举行。从1988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增强国民的爱国意识。2003年开展了“家庭周”运动,在全社会倡导孝敬父母、热爱家庭的观念。这些运动赢得了群众,也教育了群众,深化了人们对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为新加坡国民进一步贯彻、践行共同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成功塑造与传播增强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信心。进入九十年代,不少全国性社会调查结果验证了这一点,如1994年新加坡国立研究院做的一份调查显示:84%的受调查者为作为新加坡人感到非常自豪,有超过70%的人对新加坡非常有信心。1996年9月,新加坡电视机构和美国盖洛普公司联合对全国525名各阶层人士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0%的人认为新加坡未来5年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变得更好,70%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66%认为国家更加团结,90%的人对新加坡的前途充满信心。(24)1999年新加坡南洋大学对990名新加坡人的问卷调查显示,90%的人自认为是“新加坡人”,74%希望被称为新加坡人而非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74%的人愿意为新加坡而战并付出生命。(25)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
1、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及其教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对儒家文化的扬弃和对西方文明成果的借鉴。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当前,我国各种社会价值观念纷繁复杂,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并存、积极价值观念与消极价值观念交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一种富有时代特征、人文内涵、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
2、以道德实践为基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证明,以道德实践为基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综合德育模式,对于促使共同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大众化具有积极价值。当前,我国虽然也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但在实践中“并没有扭转德育工作队伍孤军奋战的状况,所有教师、所有管理人员、所有教育环节、所有课程都担负着育人重任的责任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和家庭教育不但难以与学校道德教育形成合力,而且在不少方面还直接抵消了学校本来就实效不太高的道德教育”。(9) 中国德育教育须以道德实践为基础,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德育网络,必须重视道德实践和日常行为训练在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必须强化家庭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家庭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建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综合德育体系。
3、加强公务员管理,注重公务员道德修养教育
新加坡在共同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十分重视公务员道德素养教育,注重培养政府官员的廉洁自律观念,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教授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26)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核心价值观,其首要的举措和根本的方略是加强公务员道德素养教育,使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首先确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带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认同和确立。
4、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道德约束机制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成功传播说明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一个社会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道德良序的形成,宣传、舆论、道德教育、典型示范固然重要,但仅此远远不够,还必须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诸多内容制度化、法治化,成为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并尽可能地在日常行为中巩固下来,将核心价值观变成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切实可行的做法。
5、营造良好的文化与社会舆论氛围,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新加坡卓有成效的媒体管理与控制为传播其共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首先要加强舆论导向,培养良好的道德氛围。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满腔热情地宣传两个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反映新时期道德要求的新事物、新典型。要利用群众喜爱的名牌栏目,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其次,要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要坚决制止出版、播映、演出格调低下的作品和节目,依法打击反动、淫秽及各种非法出版物。最后,要切实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赌博、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此外,要大力提倡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广告。
6、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新加坡各种全国性运动有力地改变了国民的一些陋习,有效地宣传了共同价值观。对中国而言,也需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每个公民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要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开展“精神文明月”、“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红歌会”、“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等活动。
参考文献:
[1] [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研究[M].段小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3.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人民网,2012-11-18. 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1.html
[3] 韦红.新加坡精神[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166-171.
[4] 【新】王永炳.新加坡的儒家伦理教育[M].114-117.
[5]新加坡共和国宪法[EB/ol].法律教育网,2006-1-24. 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5300/154/2006/1/ma94563840441421600246944_182391.htm
[6] 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394-395.
[7] 徐悦仁、刘素民、王默茵. 新加坡教育与儒家文化[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95-97.
[8] 王小梅.新加坡基础教育在多元与整合中走向平衡[D].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史专业,2008.05.
[9] 夏家春.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9(03):32-35.
[10] 朱晨静.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2):89-93.
[11] 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Youth and Sports. SUMMARY OF MCYS ’ PARENT EDUCATION IN PRE-SCHOol(PEPS)PROGRAMME SURVEY[R].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Youth and Sports,2006.
[12] 李路曲.新加坡现代化之路:进程、模式和文化选择[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270.
[13] 马志刚.新加坡的社会管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31.
[14] Jon S. T.Quah,Chan HengChee,Seah Chee Meow(eds.),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Singapore,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83.
[15] 马志刚.新加坡道路及发展模式—新型工业与儒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388.
[16] 新加坡《联合早报》.李光耀40年政论选[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137、159.
[17] 中国精神文明考察团.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34.
[18] 马志刚.新加坡道路及发展模式—新型工业与儒家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6:399.
[19] 金湘主.腾飞的东盟六国[M]. 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156-157.
[20] 亚力克斯•朱熹.新加坡第一[M].台湾:金陵图书有限公司,1982:307.
[21] 韩大元.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211.
[22] 刘宏伟、孙艳艳. 新加坡德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科学,2001(02):60-62.
[23] Susan Long. Welcome to Campaign Country[Z].Sunday Times,May25,2003.
[24] 鲁虎.新加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9.
[25] Chiew Seen Kong,“National Integration:The Case of Singapore”,in Peter Chen and Hans-Dieter Evers,eds.,Studies in ASEAN Sociology,Singapore,Chopmen Publishers,1999,pp.145-146.
[26]李慎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共同价值体系建设[J].中国检察,2008(2):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