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熟睡中的贾立群惊醒。
他以为是做梦,当医生几十年来他总会在梦中被这样的铃声叫醒。但是,铃声持续不断,终究让他完全醒过来。他抓过电话,刚“喂”了一声,电话那头医院值班室焦虑、急促的声音让他顿时精神起来:“贾医生,你快回一趟医院!这里有一名患者需要您!”
挂掉电话,他看了看表,已是凌晨2点多。老伴贾京燕拉开了灯,睡眼朦胧的嘱咐了他一番。对此,贾京燕已经习惯,她仍记得,自己的丈夫在去年的一个夏夜被急诊叫去19次。相比那一宿的“仰卧起坐”,今天晚上算不了什么。
这名患儿来自河北的某一个县城,因为小孩一直喊肚子疼,辗转了6家医院都没诊断出来是什么原因,最终慕名来到了北京儿童医院,点名要看超声科主任“贾立群B超”。
“你这孩子就是阑尾炎,百分之百的,而且有一个地方已经有穿孔了。”贾立群看完后,十分确切告诉家属。为了让家长明白,他又解释道,“小孩吃的东西掉到阑尾里,呆的时间长了,像胆囊结石一样卡在阑尾里头,阑尾分泌物又排不出来,时间长了就有细菌,导致化脓……”
36年来,作为一名普通的B超医生,贾立群共接诊30多万名患儿,确诊7万多例疑难病例,挽救2000多个急重症患儿的生命。他被人封为“B超神探”,今年获得了第四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的美誉。
业精于勤
这些天,贾立群很忙,除了要代表北京市医务工作者在各地巡回宣讲,还时时不忘回到医院加班工作。当听说有的患者埋怨他巡回宣讲而“不务正业”时,贾立群显得十分委屈。因为每场宣讲后,他仍坚持赶回医院为患儿补做B超。
大家有“怨气”是因为贾立群炉火纯青的B超技术,他的确诊率胜过了高档仪器,很多家长千里迢迢带孩子来看“贾立群B超”。
自1977年进入北京儿童医院工作以来,贾立群通过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在回声高低、液体清浊、血流性质和流速、脏器大小和形态中,摸索出儿童超声图像的特点和规律,成为我国儿童超声领域的拓荒者。
“我最早是搞放射的。那时放射科有一个老主任,对我影响比较大。”贾立群说,老主任对业务很专很精,经常和他一起查资料与总结病例,一干就是后半夜。
放射科的检查手段特别多,出具报告要求十分精确,而不是写的模棱两可,那样给临床上的帮助就不是很大。贾立群从放射科转到超声科以后,仍深受影响。他在B超检查过程中,认真细致,为医院临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贾立群经常说,B超检查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最基础的工作,往往是最初的筛选,能够为临床提供的帮助并不是很大,接下来会有CT、核磁共振等深度的检查。但在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B超检查发挥的功效是最大。
为了结合临床,把病历写的更精准,贾立群获取经验的方式就是主动要求参与夜里的急诊。有一次,夜里急诊来了一个孩子患睾丸扭转,一般做手术就可以了。贾立群说通过探头移动,还可以查到睾丸扭转的度数。
当“睾丸扭转1080度”的检查结果传到临床医生那里,他们十分的惊讶,因为手术过程中,扭转的度数就是1080度。他们感叹一个超声大夫给出的诊断如此精确。
20年前曾被多家医院诊断为“没得治”的“肝脏血管瘤”双胞胎患儿,经贾立群B超诊断后推翻原结论,并确诊为可治愈“恶性肿瘤肝转移”。最终孩子得救了。这种病例在世界上极为罕见,中国仅此一例。贾立群用高超的B超技术填补了我国医学界的空白。
术在于心
医术高超的贾立群,在现实生活中或许让人会有些意外。他没有因为高超的医术而不可一世,也没有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更多的是一个慈祥的老头,说话轻声细语,在诊治过程中总会安慰一旁的患者家长。见过贾立群的人都会感慨,“这就是名医贾立群?一点架子都没有。”
在北京儿童医院,每日B超申请单动辄数百张。为让上午空腹等候做B超的孩子们少挨饿,为此,贾立群还养成不吃午饭的习惯,把午休一个半小时挤出来多检查8到9个患儿。他的这个习惯持续了25年。
对待患者,贾立群不管多忙多累,只要是患者提出的要求,总会本着“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心态满足他们的要求。河南一名家长慕名带孩子来找贾立群做B超,做了之后,家长拿到了贾立群的手机号码。河南家长一次突然给贾立群打电话说孩子发烧病了,河南那边没有药,而北京儿童医院开出的药效果非常好,他请求贾立群腾出时间来帮忙买药。
河南家长短信发来的药品名单让贾立群犯了难。贾立群本来工作就很忙,买了药以后还要骑自行车去三里屯寄药,来来回回好几次。即便这样,他还是甘心“跑腿”了好几次。
贾立群称,其实当时也纠结,“但想想患者家长的期待,能帮一把是一把”。
此外,一些患者家长总以为贾立群客套,就硬往他兜里塞钱,老贾躲闪时衣兜都被撕破了。他干脆把白大褂兜口缝死,再塞钱的家长发现怎么也塞不进去。老贾笑着说:“兜缝着呢!您把钱用在给孩子看病上吧!”从此,“缝兜大夫”的绰号便在家长间传开了。
近段时间老伴贾京燕还有些担心,她害怕丈夫的“太认死理儿”通过媒体宣传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贾立群却总笑着说,“穿着缝死衣兜的白大褂上班,心里才会踏实呢,不能管别人咋说,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其实,对于贾立群来说,他最怕患者的“说三道四”。在他看来,医术高超只是医生的一部分,能获得患者赞誉的医生才是真正的好医生。
谈及如何与患者沟通,贾立群认为现在医生都是超负荷工作,然而,患者的要求很高,他们总认为不管得了什么病,医生就得治好,要不然就是医生的问题。
“目前医疗资源还是供不应求,医生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所以,医生一定要有平静的心态,特别在说话上,要注意姿态的问题,千万不能急。”贾立群表示,话一急原本是好心,也会让患者的家长不理解。
贾立群对工作超常付出的背后还有对家庭的愧疚。“老贾经常加班,我每天只能跟空气说话调剂自己。我唯一的愿望是他能过正常人的生活,晚饭后我们遛遛弯儿,但直到现在都没实现。”老伴贾京燕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贾立群能早点退休,这样就能好好地陪她了。
不过,说到退休,贾立群对医院仍念念不忘。他说,自己是到了退休的年龄,可医院还有一个团队需要带,至于退休后,工作量多少,那是由医院决定。
对话贾立群
健康界:您刚获得了“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的称号,近段时间一直在各地巡回宣讲,是否觉得疲劳?您是怎么看待这个荣誉的?
贾立群:作报告确实挺累的,因为我嘴也特别笨,尽管当科主任,也很少说话。不过,我觉得这项荣誉并不能代表个人,它代表了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很多医生的故事比我的还精彩。既然我参加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来理解医生。
现在的医患矛盾很突出,医生天天要提心吊胆怕挨打,患者也认为医务人员都特别坏。作报告说的都是我平常生活中的一些事,让患者、家长理解医生的现实生活,其实医务人员绝大多数还是勤勤恳恳的。
健康界:家人是如何评价您的?
贾立群:我妻子特别低调,她不愿意我天天接受宣传。她认为,作为医生来说,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患者,做的好与不好,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儿子跟我的话不多,现在已28岁了。他原来上小学初中,我管的少,不像别的家长那样会腾出很多时间帮孩子复习功课,而我那时天天都在医院里头,回家以后,孩子都睡觉了。因此,他的高考成绩考的不是很理想,我总自责没有好好的陪过他。对于家人,我是很愧疚的。
健康界:您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家人也会担心您的健康。
贾立群:我二十多年来没吃午饭。他们老说不吃饭得胆结石,或者把胃饿坏了。反正我没有得胆结石,自我感觉没有太大问题。其实,我最难受的是一些患者家长看我中午吃饭而埋怨,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都饿着检查,医生凭什么去吃饭。
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换个角度想一下就能理解了。毕竟医生一直都在付出,再多付出一点也是没有关系的,能得到患者家长的理解,我觉得是值得的,
健康界:工作之外,您还有什么爱好?
贾立群:电影吧!但现在什么爱好都没了,只有在周末或者晚上有空儿的时间和家人到家乐福购物,前提是只要没有医院的电话,就感觉是一大乐趣了。有好几次我们都挑完东西,医院的电话来了,东西还没有付费。老伴看我着急,直接要我把挑选的东西扔在超市,立马开车回医院。
健康界:您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有没有自己的接班人呢?
贾立群:目前超声科医生操作的那些理念和手法都是跟我学的。现在好多家长都认可我,但现在我手下的医生跟我做的是不相上下,甚至有的医生比我都强,因为他们年轻、脑子反应快,掌握起来就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