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领导干部当多接“地气”

 时间:2013-09-09 10:00:00 |  和亚宁 | 字体:【 】| 阅读: 113

接“地气”,通俗点讲,就是接地中之气,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在自然界,只有天地之气衔接通畅,才有冬去春来,才会吐故纳新。对于社会成员,只有脚踏实地,才可能天高地广,立于不败之地。对领导干部来说,“地气”就是基层与实践,就是问题与矛盾,就是大众呼声与百姓冷暖。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接这种“地气”,我们须臾离开不了,疏远不得,不能仅是写在纸上,议在会上,挂在墙上,而是要扎根于思想,落实于行动。纵观近年来个别领导干部官僚习气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沉湎于贪奢之欲,从而接触不到“地气”,融入不进基层,贴近不了群众,伤害了群众感情,疏远了党群关系,损害了党的形象。党中央自上而下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多接“地气”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接“地气”中不断自我净化和完善,真正以服务为民的优良作风取信于民。

接“地气”,生灵气。只有多接“地气”,思维才会有灵气。领导活动的实质是思维活动,领导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思维能力的强弱。基层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多接“地气”,思维才不会僵化,才不会停滞于“空中楼阁”。真实情况当在一线掌握。形势在发展,任务在变化,基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群众新期待、新诉求日益增多,迫切需要我们沉下去,看看他们真正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有做到抓铁留痕、踏石留印,才能“拂尘见珠玑”,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看问题、想对策才不会行于此而止于此。熟悉不透的情况,要对照基层进行思考,才能抓住矛盾的实质。把握不准的问题,要结合基层进行剖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掌握基层情况的过程,就是我们厘清现象、深谙本质、遵循规律的过程,有的放矢地做好各项工作。鲜活知识当从基层吸纳。领导干部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避免“一潭死水”。基层演绎的“故事”有真情实感,基层蕴含的道理不呆板枯燥,是我们拓宽眼界、增强本领的生动课堂,汲取营养、深化思维的火热熔炉。如果局限于“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我们说的话就会言之无物,想的事情就会脱离实际,写的材料就会空洞乏味。只有学习群众的鲜活语言,投身基层的生动实践,才能提炼出有生命力的知识元素,不断提升学识水平和思维层次。创新举措当向群众学习。群众的智慧是无穷尽的,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一切创新之意皆从群众开始,一切创新之举源自群众作为。毛泽东曾说:“一到下面去跟群众接触,就能感到有生命”。我们要善于结合当前的热难点问题,学习群众思考问题的角度,汲取群众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提高认识,开阔思想,增强理性思维能力,探索出新的工作思路和办法。

接“地气”,增底气。只有多接“地气”,决策才会有底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多接“地气”,才能思群众所想,急群众所需,决策才有针对性,实施才有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持问政于民,确保决策方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如何减少摩擦,增进社会和谐,民意在影响决策中尤显重要。要畅通问政渠道,通过各种方式直接听取普通百姓的意见建议,使决策更加合基层、暖人心、有效果。要丰富问政内容,把民意纳入决策的全过程,有效降低决策成本,提高政府公信力。要端正问政姿态,多些开门立法,多点热忱谦逊,既重征求更重公开,既重形式更重规范,让群众意志在决策中统一,让群众力量在决策中汇集。坚持问需于民,确保决策重心。群众需要体现在群众所思、所忧、所得上,反映在群众的主要关切和利益诉求上。深入体察群众所思,切实解决群众所忧,积极维护群众所得,决策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执行得下去,维持得长久。我们要把百姓的期盼当作是否决策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衡量决策的首位标准,对照群众意见找差距,按照群众要求去整改。要做到问需于民,就要问得真切,听得到真话;问得实在,摸得着实情。如果蜻蜓点水敷衍群众,虚情假意糊弄群众,决策就会失去深厚的群众基础。坚持问计于民,确保决策质量。广开言路、广纳善策,是增强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然选择。决策科不科学、合不合理,关键在群众答不答应、支不支持。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多沉下身段,多深入基层,多察群众态度,多听百姓心声,让群众在决策制定中参与,在决策执行中受惠。实践证明,只有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才能保证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接“地气”,添人气。只有多接“地气”,服务才会有人气。古人云:“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邓小平曾指出:领导就是服务。要当好领导干部,需要涉及的东西很广,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但关键在于服务,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践行党的宗旨,履行岗位职能,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懂民心,群众才会喜欢。“民心悦而天意得”。要把自己当成普通群众,不高高在上摆架子,不忸怩作态装样子,吃百家饭,做庄稼活,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沟通,密切鱼水感情,让群众有话愿讲、敢讲。要甘当小学生,学习群众的丰富实践,适应当地的民风民俗,参与必要的集体活动,从细节入手,从普通事做起,在同甘共苦中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知民情,群众才会认可。民情练达即文章。对一个地方熟不熟悉,对过去现状知不知道,对发展举措清不清楚,是群众检验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标准。要深入开展调研,在田间地头了解情况,从家长里短捕捉信息。要积极疏导群众情绪,想方设法把群众情绪引导到健康、正确的轨道上来,保持一方和谐稳定。要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善用身边人、身边事说服教育群众。解民忧,群众才会拥护。基层稳则天下安。要把解民忧作为接“地气”的落脚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熟知制约基层发展的“瓶颈”所在,梳理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和问题,化解影响基层建设的热点难点,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必须秉传务实作风,多想为民解难之策,多练为民办事之力,既要“下得去”,还要“待得住、干得好”,做到群众有难不推脱,服务群众不打折,将基层所需所盼之事办实、办好,经得起历史检验、群众评说。

(作者单位:中共曲靖市委宣传部)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