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结合对这一精神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各地须充分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建设与服务的关系。完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理顺建设与服务的关系。建设是解决“为谁建”、“建什么”、“怎样建”的问题。服务则更强调建好后“谁来用”、“如何用”的问题。建设与服务的关系是: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服务是关键和目的。建设是前提,但建设还只是停留在有与无的层面;而服务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有”,而不考虑“用”,对城乡基层群众是否用的方便,用的满意,用的高效考虑不足,那么前期的建设绩效必将大打折扣。可以说,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高低关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败。因此,从服务角度必须充分考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惠及哪些群体、如何用得高效,用出效益,使基层群众满意。基于此,今后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创新工作思路,强调建设与服务并重。一方面,要继续建好文化惠民工程,如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常态文化项目,要确保在一些边远农村地区,全面覆盖,不留死角,惠及全民,消除盲区。另一方面,还要多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服务质量上发力。在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成后,要通过更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监督等举措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完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理顺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是解决“提供多少、供应什么样的文化内容资源” 问题;需求则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到底要满足哪些群体的文化需求”。二者的关系是供给是以免费或优惠的方式为城乡基层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解决“吃什么”的问题,而需求则必须考虑这些公共文化项目谁来享用、能在多大范围内惠及群众,解决“谁来吃”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一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式化、同质化问题严重。把握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需求导向为本,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有助于防止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一刀切”与形式主义倾向,减少供给的盲目性。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对公共文化资源急切渴盼的乡村无法覆盖、村民难以享受,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建好的公共文化资源却不“领情”无动于衷的不良倾向出现,对于更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意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营利性具有明显不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就是为了确保城乡基层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能够共享我国文化发展的成果、共享公共文化资源。更进一步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党和政府在各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就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让城乡基层群众更好的享受公共文化资源,夯实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基。因此,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为民主旨,各地文化部门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必须以需求目标为参照,提升供给水平,提高公共文化覆盖面。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首先应充分考虑到所提供的现有公共文化服务是否覆盖到了我国城乡基层的弱势群体。是不是群众亟需的,供应后是否能满足这些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在当前和今后,在确保城乡居民公共文化需求得到保障的同时,应加大向基层弱势群体的覆盖力度。要加大对农村留守群体、农民工、下岗工人、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待业群体的公共文化供给,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形成公共文化,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服务平台与服务效能的关系。完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处理好服务平台与服务效能的关系。服务平台即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服务效能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后所产生的服务绩效与社会效益。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服务效能的关系,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就服务平台而言,平台建设的好坏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影响较大。要提高服务效能必须多建平台、建好平台。而平台建设的好坏,最根本的还是要充分考虑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度。具体表现在平台建好后,群众是否主动热情广泛参与,以及已建成的服务平台对激发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有多大效用。这可以说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优劣的根本。另一方面,从提高服务效能角度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不断提高,又会对服务平台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导致原有的服务平台不能适应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会使一些落后的平台被淘汰,催生出新的更适合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如公共电子阅览室对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的冲击。因此,从提升服务效能角度看,既要建大平台,也要建小平台,既要注重传统服务平台,更要关注新兴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在建好公共文化服务大平台,即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还要加强一些互动功能明显的小平台建设,即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这就要求各地公共文化服务部门首先要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互动功能提升服务效能。绝不能将公共文化服务视为群众静态的读书看报,各地文化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要创新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鼓励和组织城乡社区居民群众踊跃参加文化活动。如秧歌、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绘画等活动,建好这些小平台,对于推动公共文化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增强公共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动力,激发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有益处。其次,在开发新兴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时,需要对基层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口味和文化需求进行评估。当前,城乡基层群众对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的需求日益高涨。因此,要从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通过加强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建设、举办社区文化节等活动激发群众文化参与热情。通过注重公共文化小平台和新兴平台建设,释放公共文化服务能量,激发城乡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综上,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只有处理好建设与服务、供给与需求、服务平台与服务效能这三大关系,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阔,确保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在2020年左右在全国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