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断章取义背后的公共理性迷失

 时间:2013-09-18 12:31:00 |  时言平 | 字体:【 】| 阅读: 137

改革步入深水区,社会转型走到十字路口,共识成为这个时代的高频词。鸡同鸭讲,难以形成共识;东风压倒西风,也难以达成共识。真正要形成共识,理应是基于社会的进步和群体的命运,通过独立思考,做出理性判断和客观建言。唯有公共理性彰显,公共对话才不至于频道混乱。

如斯感叹,发源于近日清华教授杨燕绥“退休后去养老院做园丁洗衣服论”引发的争议和激愤。

事件的源起,是作为清华大学养老改革方案设计专家团队成员的杨教授,在某档节目在谈论延迟退休的养老改革方案时,提到“不是延迟退休,而是延迟15年领退休金”的观点,有记者提问:“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中间15年怎么办?”

那么杨教授是如何回答该问题的呢?有报道称,杨教授建议“50到65岁的男性去做一些养老院的园丁,园林义工,50-65岁的女的给老人做做饭,洗洗衣服,做点编织!”观点被传播后,可惹恼了身处养老焦虑中的民众,各种骂声瞬间将杨教授包围了。甚至,她还被贴上了无良专家、黑心教授的身份标签。

骂声中,杨教授站出来喊冤了。她虽承认这番话是她说的,但辩解称:这番话,并非对“50岁退休65岁领取养老金,中间15年怎么办?”的解答,而是说养老领域管理和服务人员缺失问题的解决路径。也就是说,观点引发如此之大的争议,是报道断章取义的结果,系舆论误读和混读造成的误会。

虽然这场纷争是因养老问题而起,不过,此番却要暂且按下不表,讨论由这场纷争衍生出来的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公共问题,意见表达越来越频繁地断章取义、误读曲解,这背后的社会心态和生态又是什么?

探索这个问题,恐怕要比破解养老的社会难题要更紧迫。原因在于,如果公共对话老是陷入误读曲解的泥潭,那么势必成为所有社会问题的破解达成共识的障碍。有这种障碍的存在,没有共识,也就必然难以很好地形成公共认同的改革方向和路径。焦虑的社会心态下,情绪的宣泄自然是痛快淋漓的,但这种痛快淋漓,往往会丧失公共理性。缺失公共理性的公共对话,非但难以对社会问题的破解达成共识,在纠结和颤抖中,不仅仅将耗费改革的时间和机遇,产生的对立和断裂,还可能迷失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社会转型期难免遭遇困局和瓶颈,因此存在的公平正义,是民众焦虑感的来源。也许,这种焦虑感的释解,最终需要靠突围困局和打破瓶颈,实现公平正义。但改革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平正义的抵达也需要时间和路径。那么,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难道就任由这种焦虑的情绪放纵下去吗?就任由公共理性在这种焦虑和愤怒中沦陷吗?冷静下来,不难发现:焦虑情绪下这种缺乏耐心、非理性的公共参与,非但不能成为社会进步和改革推进的动力,反而容易成为阻力。

因而,之所以会出现断章取义的误读曲解,导致这些无谓的意见纷争,背后正是公共理性缺失造成的结果。当公共理性迷失在焦虑情绪中,公共对话和意见表达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混乱和无序。公共对话和意见表达陷入混乱无序,那么又如何达成共识呢?让迷失于焦虑情绪下的公共理性回归,各方保持耐心和客观理性,才能避免无谓的纷争,才能避免对话陷于频道混乱、表达无序的状态。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