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安倍经济学”在选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否能够重振日本经济?
刘军红:安倍政权启动近九个月,日本经济指标向好,“安倍经济学”似乎初显成效。近期,日本内阁府发表了二季度GDP统计修正值,将实际GDP增长率由0.6%(年率2.6%)上修到0.9%,年率达3.8%,连续两个季度超过3%中段,高于美国、香港和新加坡,逼近亚洲新兴国家。同时,前两季反映现价水平的名义GDP也分别增长2.9%和3.7%,可谓名实双增。对此,内阁府经济月报称“通缩”概念正在淡出。安倍内阁则认为这给上调消费税率追加了一个好材料。
但日本经济依旧存在阴阳两面性。首先,前两季增长主要依赖公共投资、政府消费和民间消费,即内需主导型增长。这表明以贸易立国的日本尚未形成出口拉动型复苏局面,自律性复苏并未形成。以往日本经济复苏常表现为“出口拉动,设备投资跟进,国内消费支撑”三段复苏模式。从二季度表现看,公共投资贡献率由速报值的1.8%,上调到3%,而个人消费则由0.8%降至0.7%,出口贡献率持续13个月为负值,设备投资虽表现微增,但仍以住宅投资、建筑投资等非制造业为主,制造业设备投资依旧为负值,尤其是制造业的设备开工率仍在60%台阶上,设备投资总额也仅达到危机前的60%。这表明危机中的生产过剩、设备过剩并未改观。
其次,“安倍经济学”虽然通过超常量宽刺激资产价格上扬,在资产层面上对通缩有所改观,但在“综合物价”层面上,并未形成明显的改善迹象,相反GDP通缩率(平减指数)仍高达-0.5%。消费者物价虽表现正值上升倾向,但主要原因在于进口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电价、汽油价格和食品价格上涨,特别是工薪阶层的基本工资并未上涨,实质可支配收入在下降。尤其是,日本居民持有股票的比例仅15%左右,“安倍经济学”导致的股价上涨型“资产效果”并未广泛形成。为此,近期反映生活实质感觉的“街角景气指数”连续2个月恶化。
其三,“安倍经济学”想同时实现“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和长期利率低下”,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事实上,5月22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发表“退出可能性”讲话后,次日,东京股市便暴跌1143点,日元也陡然升值,长期利率则由4月初“黑田量宽”发布后的最低值0.315%蹿升至接近1%,振幅急剧扩大。而此后,日本金融行情便开始表现“随美起舞”特征。这意味着“安倍经济学”尚不具备独立主导日本经济的功效。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安倍执政以来,日本企业对外投资并未减少,产业对外转移也没有停歇。近期,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调查,仍有近80%的受访企业将维持或扩大在华实业,日本政策当局欲主导的“与中国脱钩论”似乎难以实现。而在TPP谈判中,日本明显受到美国双重谈判框架挤压,与美国一道主导规则的愿望也并非那么简单可以实现。日本企业开始逆势回归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