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在中国不管多难,养老问题都需要一个完美答案。中国60岁以上老人已有约1.94亿,2050年将突破3亿。这意味着4个人中几乎就有一位老人,养老压力可想而知。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计划,有望明年一季度出台。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明确提出“以房养老”模式时间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负责人当天表示,《意见》把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作为重点任务提出,将为破解中国养老难题特别是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意见》对于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释放了诸多利好信号。
这是新一届政府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采取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填补服务业发展“短板”、拉动消费、扩大就业的一举多得之策。将“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这一略显生疏的名词,迅速成为社会讨论热点。光明网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解读人】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柴效武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光明网记者: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明确提出“以房养老”模式时间表。您认为我国为什么会提出“以房养老”这一政策?这一政策被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汪玉凯:“以房养老”并不是中国一国的创造,国外发达国家也在实行这个政策。具体说来就是老年人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获得养老金,如果老人去世,房子就收归银行或其他保险机构所有,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机制。中国如果能建立起“以房养老”这个制度的话,将为今后解决中国养老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所以这个办法是比较稳定而且可行的。当今中国社会进入一种未富先老的阶段,整个国家还没有富裕,就逐步进入老年社会,并且中国的养老金缺口也比较大。中国的养老问题解决不好,各种社会问题会接踵而来。“以房养老”这个政策如果可以实行的话,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养老问题,但是前提是要有房。所以这对于中产阶级以上拥有房产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光明网记者:《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要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的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您认为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柴效武:政府“保基本”指导思想的提出非常重要,政府为一切老年人提供最基本额养老金、养老设施和医疗健康居住服务,保障所有老年人尤其是经济能力较弱、生活不能自理等的三无老人,都能在社会中过上基础性的但又不可能很好的生活。大家如有较好的经济能力,也愿意在晚年的养老生活过得舒适满意,就需要自己掏腰包买单。中国为什么不能对所有的老年人都提供优越的生活设施和条件,实现高福利社会,缘由很简单,中国的财力目前达不到,将来四个多亿老人的状况下,更达不到。诸多的西欧和北欧国家这样做了,但只能管得一时,不能管得一世,这些国家的福利病、经济危机、希腊等国的整体破产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中国在养老生活中,将诸多老年人区分为多种情形,严格混淆了养老事业、养老福利和养老产业的界限,导致老年人养老待遇差距悬殊乃至数十倍,很不应当。国家对所有老年人都应当一视同仁,同时对三无老人、弱势群体老人特殊关照,而非对高收入老人特殊照顾。目前,许多国办的养老院设施最好,环境服务最棒,收费价格很低,但能够住进去的老人都是高收入、高地位的上层社会的老人。这是养老领域的腐败行为,是政府对养老服务领域市场的扰乱。这种养老院只能做供给参观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所以,政府保基本的指导思想提出,非常必要。
汪玉凯: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新兴产业。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步入老龄社会,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龄人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大,中国本身的人口基数就大,再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老龄人口的服务行业就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国家过去的养老机构都是国家来办,然而未来国家是很难单独完成这件事情,国家可以带头,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社会力量可以有公益性的、功利性的等多种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壮大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通过社会养老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也能够显示出,社会整体的伦理水平在不断的提升。社会尊老爱幼、文化传统的传承发扬,在这其中可能占到一些成分。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一定是赚钱,赚钱以后要懂得回归社会回报社会,回归社会有很多的方式,例如建立一些养老机构等等。这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意见》提出要引导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提供,使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其实慈善养老就是一种回归社会的形式。是从多层次多渠道的建构养老体系,是未来养老方式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光明网记者: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角,近年来的创新尝试不少,有的很快偃旗息鼓,有的则逐步形成规模。这其中最大难点是,涉及养老的产业利润不高。什么样的新机制新模式能使之可持续地进行?
汪玉凯:要避免“一窝蜂”的势头,要使养老服务业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势头。政府需要有政策的引导,避免“一窝蜂”的投资,也要发现社会对于养老服务业的“冷落”。通过政策的引领和建构使养老服务业能够逐步发展,所以政策的稳定和微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光明网记者:在城乡差距日益严重的今天,把农村养老服务放到养老服务业全局中进行谋划布局,使农村养老服务走出一条既与城乡养老服务紧密相连,又有所区别的路子,这是《意见》关注的重点,也是《意见》呈现的一大亮点。对此,您如何解读?
汪玉凯: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养老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什么在农村有要生儿子、养儿子的观念,其实就是为了防老。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是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为主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的养老模式也会发生一定转变。如何使“养儿防老”这种思维价值慢慢地向社会化的过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模式,还有一篇大文章要做。中国的农村人口6亿多,城市人口7亿多,农村的6亿多人口里大概还有2亿多人口逐步转向城市,将来农村还是会保留几亿人口,那么这些人如何养老是一篇非常大的文章。因此还是要探索有社会政府引领的养老链,把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中国农村一种独特的养老模式。
光明网记者:虽已建立起基本体系,但各类养老保险的宽度和厚度仍需加强。然而对于完善的养老体系来说,支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缺一不可。支付能力不足时如何保证养老,怎样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
柴效武:对于完善的养老体系来说,支付能力和服务能力缺一不可。服务能力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代里,提供与满足是很容易的,但老年人有意愿的支付能力严重不足。大家钱财缺少难以购买较好的养老服务,或者有钱也很少愿意为自己花钱,而将子女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房养老使得老年人手中钱财大幅增加,对扩充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提升支付意愿的效果应当是立竿见影的。在此状况下,一切较高档次的养老机构的开办和养老服务设施的设立,就变得相应简单一些。否则,中国的养老设施与服务的开办与正常运作是很难的。(光明网记者 刘冰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