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品升级利于环保,分摊成本体现共同环境责任是原则,但不是取信于消费者的充分理由。成本透明才是合理分摊的前提,油品升级成本能否摊开算?与政策制定相关的成本测算的具体细节,应当具有透明性,应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
国家发改委日前宣布,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已印发《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决定对油品质量升级实施优质优价政策。成品油加价标准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制定,其中,炼厂承担20%到30%的成本,其余成本则由汽车使用者承担。(9月24日《新京报》)
油品“利”为先难承健康之重
在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和社会各方的强烈呼吁下,我国的油品质量升级步伐终于进入实质性提速阶段。
油品质量差、标准提升严重滞后等,一直饱受社会诟病。背后缘由,无外一个“利”字。汽车企业和环保部门指责炼油企业阻碍了乘用车排放标准提升的日程,而国内石油巨头则大谈“成本”与“补偿”,振振有词地进行自我辩护。
神仙打架,牺牲的却是社会的环境和百姓的健康。在行业和部门一年年围绕各自利益的“拉锯战”中,大气环境的恶化却毫不留情面。今年以来,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引发全社会对油品质量加快升级的强烈关注。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油品质量升级时间表。
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乘用车的快速增长,决定了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必须与之相适应。从利于民生和公众健康的角度,着眼长远,未雨绸缪,这是国内石油行业、几大企业的职责所在、责任所在。
我国已于日前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多部门多行业多角度采取措施防治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油品质量升级步伐的加快,必须坚决破除部门和行业利益的藩篱,以公众健康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同时,让油品质量升级的过渡期不至于成为空白期,也须从考核指标和机制建设入手,使油品质量升级成为地方政府、相关行业的主动行为。(新华社)
油品升级,厘清责任是关键
油品升级,如箭在弦。从引而不发到政策落地,促成升级举措的主因无非两个,简言之:一是现实倒逼,二是政策发力。
当PM2.5从专业词汇一跃成为居家热词的时候,民众也顺带着被普及了一个常识:油品不升级,雾霾就要升级。城市的蓝天,越来越像“黄鼠狼看鸡”,而与此同时,糟糕的大气污染形势逼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此前更是直言,“大气污染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空气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追根溯源,不能不说油品。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研究认为:机动车、燃煤等人为污染排放是造成雾霾天的 “主谋”。正因如此,连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也坦诚表示,炼油企业是雾霾天气直接责任者之一。
更清晰的顶层共识,来自于具体而微的制度设计。一者,今年2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明确第四阶段车用柴油标准过渡期至2014年底,第五阶段车用汽油和柴油标准过渡期至2017年底,而此前我国已明确第四阶段车用汽油标准过渡期至2013年底。二者,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力促空气质量改善,这份被称为大气“国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油品升级再次提出明确要求。随即,环保部、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再次剑指油品升级。
笔者认为,今日之油品升级,厘清责任是关键。这里的责任当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油企忠于质量、恪守标准的责任。目前来看,各地油品质量升级进度不一,各种标准油品共存于市场,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同渠道销售。优质优价固然是市场的基本逻辑,但如何在生产、批零环节严控质量,防止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乱象出现,油企与监管部门责无旁贷。
二是价格补偿机制上的公共责任。据机构测算,我国油品升级的成本,保守估计超过500亿元,每升油成本可能增加0.12元至0.15元。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油品质量升级后,要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成品油价格。换言之,升级后油价将遵循炼油企业消化一部分、消费者负担一部分的原则。那么,如何测算好成本、做好公共及公益性服务部门的用油补贴等,是加价之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量力而为、有序推进,这是油品升级的基本节奏。谁污染、谁负责,也是国际通行的资源能源领域法则。油品升级初衷良善,也是大势所趋,如果在“跑步前进”中能多听听民意,在政策博弈中多看看民情,也许会更得民心。当然,指望一步到位的油品升级终结城市的雾霾天,这显然有点过于天真,低碳环保的生活,不只是油品的责任。(每日经济新闻 邓海建)
油品升级不应由消费者埋单
表面上看,汽、柴油的品质升级了,价格理应上涨;消费者购买、使用更加优质的产品,理应为此多掏钱——这一切似乎都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但问题在于,我国的成品油一直“质劣价高”,品质与价格严重不相称,这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以次充好”,消费者的利益长期受到损害。而油品升级,只是将汽、柴油的品质提高到与其价格相称的水平,只是不再“以次充好”。如此,凭什么要同时提高油价?油品升级的成本凭什么由消费者埋单呢?
我国的成品油质量低劣,人们将之形容为汽车吃“粗粮”。汽车吃“粗粮”,不仅对车辆造成了较大损伤,损害车主的利益,而且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增加了环境污染。显然,石油巨头长期出售劣质成品油,对汽车尾气造成的环境污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提高成品油品质以减少环境污染,是石油巨头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而油品升级成本由消费者埋单,相当于石油巨头将自身责任转嫁给消费者,这样做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谁污染、谁埋单”,这个原则当然应该坚持,汽车上路行驶,增加了环境污染,车主理应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但问题是,目前车主已经为汽车污染埋了单,而且埋了两次单、缴了两种税。其一,2008年底开始征收燃油税,从量计征,燃油税就包含在油价中,之所以征收燃油税并将之包含在油价中,就是为了体现“谁污染、谁埋单”的原则,让多开车、多用油者多缴税,以促进“节能减排”。其二,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新的车船税法正式实施,车船税按排气量计征,排量越大缴纳的车船税越高,这同样是为了促进“节能减排”,让多污染环境者多埋单。
“谁污染、谁埋单”,多污染、多埋单,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总不能让车主无休无止地为汽车污染埋单。车主已经为汽车污染缴纳了燃油税、车船税,国家已经基于同一缘由和名义向车主征收了两种税,这还不够吗?凭什么还要将本应由石油巨头承担的油品升级成本再次转嫁给车主?如前所述,劣质成品油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石油巨头同样是污染者,难道不该为此埋单吗?
退一步讲,即使要求消费者承担油品升级的一部分成本,所承担的比例也不应高达到70%至80%。石油巨头通过垄断赚得盆满钵满,他们是石油产业的最大受益者,理应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另外,我国的成品油税收畸高,各种税收相加高达成品油价格的30%以上,而美国成品油税收只占油价的13%左右,这是中国油价高于美国的最主要原因。防治大气污染、保护环境,不仅是车主的责任,而且是国家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油品升级,政府理应适当降低成品油税收以避免油价大涨。成品油价是一种基础性物价,油价上涨不仅影响车主的利益,而且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新华每日电讯 晏扬)
油品升级成本能否摊开算
但凡产品涨价总是敏感的话题,成品油更是如此。因为成品油不单单是生活消费品,更是生产资料,油价上涨会通过生产成本、物流成本的方式传递给物价,带动物价的上涨。此外,油品升级虽然是满足环保减排的需要,但实质是油品生产改进工艺,生产性成本属于刚性成本,这部分价格进了油价,不会被剔除,而且随着劳动力等成本的增长,还可能相应增长。
油品升级的意义无需多言,所需要的成本作共同的环境责任,企业、消费者共同承担没有问题,但是成本如何构成、成本到底有多少,以及如何合理分担,才是问题的关键,关系到社会的公平。相对于企业,消费者在油品升级中处于末端,并远离政策制定环节,成品油涨价会不会是企业转嫁负担,甚至借机增收的手段,这是消费者充满疑问的地方。
首先,按照此次加价的原则,增加成本中企业承担三成,这个成本是什么概念?到底属于纯工艺成本,还是将升级投入包含在内的总成本?这是不能混淆的。油品升级,改造工艺所需的设施、设备属于一次性投入,或者说是一定周期内的固定投入,不能折算到油价中,成为价格的一部分。一方面,它形成了价格,假以时日,可能成了企业赢利又一来源,而分担给消费者的则可能是纯工艺成本,甚至更高;另一方面,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是企业的环保责任。国内油品排放标准一直偏低,很大程度源于“三桶油”在投入上的惰性,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油品升级本来是他们的“分内事”,改造工艺到生产出达标油品前的所有投入都应该是企业的责任。也就是说,生产一吨升级油品的纯工艺成本,才是真正需要分担的部分。其次,增加的纯工艺成本到底有多少?成本是如何监审的?到底高不高?这都需要回答。
油品升级利于环保,分摊成本体现共同环境责任是原则,但不是取信于消费者的充分理由。成本透明才是合理分摊的前提,油品升级成本能否摊开算?与政策制定相关的成本测算的具体细节,应当具有透明性,应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新民网 房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