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韵公做客光明网,为广大的网友解读习总书记8.19讲话的重要精神。
【专家介绍】
尹韵公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新闻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全国记协常务理事、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新闻学科组评审委员。
光明网记者: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论述既讲明了经济建设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也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那么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性”体现在哪里?我们应如何把握和权衡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二者的关系?
尹韵公: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是我们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为何会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到如此高的位置,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一种表现。二是和我们的时代背景分不开,过去我们都是传统纸媒时代,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复杂性多样性大大超过以前,这样就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是随着国家的发展,会解决一些问题,也会发现一些新问题。发展的平台变了,对所有的工作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宣传工作也做了新的定位和新的判断。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生存范畴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现在我们遇到更重要的是发展问题,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利益诉求五花八门,在思想宣传工作方面会有各种反应,可能会对国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一定要注意好意识形态的工作,把它放到和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的位置,从而保证经济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意识形态问题解决好了,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加速和润滑作用,保证经济健康的发展。很多国家的社会发展史,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都表明了一个道理:一定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只有把老百姓的心理疙瘩、思想疙瘩解决好,才不会产生社会矛盾。中国要保证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一定要把人民的思想问题、利益诉求等解决好,才更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光明网记者:习总书记的讲话中详尽阐述了宣传思想工作如何坚持党性和人民性,澄清了在宣传思想工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即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问题。对此您如何解读?
尹韵公:习总书记的讲话道出了一个新的判断: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在过去,可能在党性人民性的问题上有一些是似而非的论断,把人民性和党性割裂对立起来,这在理论是有害的,在实践上是错误的。习总书记讲的这些话还是有针对性的,过去在新闻理论界的确有人想把党性和人民性二者分开。
党性和人民性是不能当作矛盾范畴讲的,矛盾统一体讲的是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的。但是党性和人民性并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党性来源于政党,政党是资产阶级创造的,是可能会消失的,但是人民是永恒存在的,人民离开了政党是可以存在的。这二者并不能构成一对矛盾范畴。因此习总书记讲,要把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寓于党性之中,绝不能把二者对立割裂开来。
光明网记者:习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您认为我们如何着眼国内外大局,避免认识的误区,客观理性的分析国情、世情?
尹韵公:中国需要一个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机会。中国发展的速度让世界瞠目结舌,这对于我们了解自己本国情况和别国在了解中国时,都会产生一种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对方的情况。一些外国人在面对中国的发展时并不能看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貌,往往只是看到了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忽略了中国还有一些落后贫穷的乡村。因此一定要全面、客观、理性的看待中国,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中国。
光明网记者:习总书记8•19讲话中有“大宣传”和“人民为中心的宣传理念”,您是如何解读这两个创新理念的?
尹韵公:这两个理论的提出都与时代背景分不开。之前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传统纸媒。随着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单依靠纸媒,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一定要有大宣传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一定要有一个主轴,就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导向。一切工作围绕人民利益来抓。这就为宣传工作如何把握定力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判断。在宣传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也一定要围绕这个理念做好我们的宣传工作。
光明网记者:随着我们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您认为我们该如何辩证分析和正确对待西方话语?
尹韵公:就目前而言整个国际的舆论场,是西强我弱。但是对于这种舆论态势,还是要以一种历史、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在上世纪的50年代,当时是东强西弱,东方的话语权超过了西方的话语权。经过金融风暴后,西方的话语权也有了很大的削弱,所以我们在分析话语权这个问题时,一定要学会看当时的国际舆论场的大势。
光明网记者:习总书记以“四个讲清楚”详尽阐释了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您认为中国故事要怎么讲,中国声音要如何发?
尹韵公: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表现自己时一定要符合国际规则。在各个方面的规则里,中国对于经济规则无疑是学习的最好的。但在国际政治和外交方面,表现还有所欠缺。中国人在富了以后,喜欢出国旅游。每一个具体的游客,在国外都是一个具体的中国形象。如果每个游客都能表现得体,这就是在用自己的言行讲述中国故事,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出了正能量。通过旅游这种“人民外交”,传递交流国家文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光明网记者: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焦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很多人就觉得现在一些网络上的内容鱼目混杂,在这个信息爆棚的年代,您觉得如何理性地从信息中辨明真伪,打击谣言。
尹韵公:谣言其实是一种社会疾病。只要有人的社会都会有谣言。谣言是互联网产生的副产品,这其中技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9月9日,《最高法和最高检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对网络谣言入刑标准作出了界定,让我国对网络谣言的管理,迈入了一条法制化的轨道。打击网络谣言其实是在打击对社会人民有重度伤害的信息。谣言产生于一些情绪化的表达,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做一些沉淀。对社会不利的方面,要坚决的清除出去。每个谣言一定有它的制服对象,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把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同时网络世界里,网民朋友们一定要理性面对、理性发声,这样谣言也许就会不攻自破了。(光明网记者 刘冰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