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双边关系一直是印度政府十分关切的敏感问题。在如何制定对华政策的问题上,印度政府十分看重各个智库的咨询作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汲取乃至听取来自中国问题研究所的政策建议。
印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正式成立于 1990年。其前身是自1969年开始一直活跃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民间组织,即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该小组是由印度著名汉学家吉里 德辛卡、前驻华大使馆官员米拉?辛哈(中文名为白蜜雅)、德里大学教授(后转到尼赫鲁大学任教)的华人学者谭中、德里大学教授莫汉蒂等一批有志于有兴趣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退休官员和退役军官以及其他社会名流组成的。其中大部分人秉承印中需友好、印中须交往的理念,在当时两国关系处于困难的情况下寻求改善之道。这些人不辞辛苦,不计代价,以每两周举办一次的频率举行研讨会、报告会。具体时间一般都定在隔周的周三,所以也被称为“周三研讨会”。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如今,已经成为该所的知名品牌。
众所周知,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较大的波折起伏。双方建交后的十多年里,两国关系非常热络,两国人民之间充满“印中是兄弟”的情感。由于1962年双方发生了短暂的不愉快,双边关系急转直下,陷入了反目成仇的困境。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不顾国内一些势力的强烈反对,率团访问中国,圆满实现了破冰之旅,使两国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不乏中国问题研究小组的巨大贡献。两年后即1990年,中国问题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此后,中国问题研究所开始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机构在印度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最初采取两所长制,即由德高望重的两位学者共同担任所长,近年来则采取单一所长制,谭中教授、莫汉蒂教授、奥布罗伊教授、查克拉玛蒂教授先后担任该所的所长,目前的所长是曾经在印度尼赫鲁大学任教的阿查里雅教授。
现在,印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在涉华系统研究、提供培训、学术交流和数据库建设以及服务于社会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印度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该所的涉华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等等。与印度国内其他一些研究机构有所不同,该所研究人员的研究具有比较专深的特点,他们一般不尚大而化之的学风,而是进行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在扎实厚重的基础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尽力避免偏激和偏颇。
该所主要通过提交政策建议报告、直接参与决策讨论和向社会传递涉及中国的各种信息来影响政府的对华政策。该所的主要出版物是《中国述评》,每季出版一期。内容十分广泛,大至中国的国家战略、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战略、政治改革动向、宗教民族问题,小至中国农村的改革、减贫计划、乡镇基层政权建设、妇女问题,等等。该所的研究人员还坚持尽量到中国进行考察研究的方式,努力创造和争取机会到中国城乡进行实地考察。据笔者所知,研究中国农村改革的莫汉蒂教授就曾多次到中国江苏的华西村进行考察。该所十分注重资料信息的收集工作,除了在互联网上大量收集相关信息之外,还大量购买和订阅各种文种的有关中国的图书杂志,研究中国国内问题的一位教授甚至还订阅中国的《北京晚报》,借此来了解中国国内特别是北京的民情。
印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已经与中国国内研究印度的智库以及相关的院校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学术联系网络,例如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云南社科院南亚研究所建立了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机制。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印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还担负起博鳌论坛、印中孟缅次区域合作、中印研究所圆桌会议、南亚智库论坛等机制印方协调人的角色,为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合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该所还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近年来,它也与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学者互访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