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肖本开:漠视人的本质形成社会科学研究的十道坎

 时间:2013-10-09 14:02:00 |  肖本开 | 字体:【 】| 阅读: 138

漠视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本质形成社会科学研究之坎是必然的结果。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灵魂。马克思揭示出人的本质三种职能的运动规律,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并成为无产阶级解放人的本质的思想武器;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主体,创新马克思主义三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中国改革的指导思想。宏观上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与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解放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巩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发展保障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微观上精神力量与物质条件统一于人的本质相互转化实现社会主体地位,人的本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灵魂。阐明漠视人的本质形成社会科学研究之坎,对于提高人的本质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有极重要的意义。

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主体,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了强大活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呈现一派生机。首先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直接作为人的本质的自身,斥之为把客体性概念当做了主体性概念;接着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斥之为分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块整钢”。可是终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漠视人的本质形成了一道又一道坎,而这些坎又不仅分布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研究上,而且也分布在改革研究的不同阶段上,冲锋勇士只好从改革的前哨阵地撤了下来。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彻底

自然科学的运用形态是科技,社会科学的运用形态是理论。由科学形态到运用形态的“底”就是人。理论的底就是理论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认为:理论要彻底就必须抓住人的根本即人的本质自身。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告诉我们:他能够揭示出思辨哲学的奥妙。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告诉我们: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奥妙在于:把思维和思维的主体相分离,这样思维也就不是人的本质自身这个具体的表现了;思维过程也就成了客观事物的创造主,客观事物也就只能随着思辨而抽象地变化了。正如有的哲学教授所引申的:哲学就是抽象的,它的研究对象也不可能是具体的,具体了就不是哲学而是科学。哲学漠视人的本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就会形成一道又一道坎。

(一)哲学研究无具体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彻底首先表现在哲学研究没有确定的具体对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对哲学研究对象进行过两次大讨论。一次被总结为“一般规律”,另一次则被总结为“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都遵循的根本运动规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恩格斯和列宁的研究证明,三者的运动规律可以统一于思维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思维可以认识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虽然恩格斯列宁没有指出思维的主体,但是预示哲学的研究对象由一般到个别的发展趋势。毛泽东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把哲学界定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到了六十年代就提出了哲学是无产阶级的认识论的新定义。并把思维定义为某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这与马克思把思维定义为人的本质的表现是一致的(当时马克思也把人的本质称作某种现实的东西)。马克思同时还发现生产同样可以体现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生产的主体劳动力,也是思维的主体,也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思维、生产和解放三种运动规律,也就不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学科,而且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人的本质既是马克思主义三个学科的研究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否到底的“底”。由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转变为理论体系是由人的本质主体实现的,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主体,人的本质与无产阶级形成哲学的社会主体系统,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认识与以人的本质为主体的思维形成哲学的对象系统,也就能够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在改革中解放人的本质的精神武器。哲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诉求,通过人的本质对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都有强烈的辐射作用,从而使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合成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强大的指导思想。而从宏观上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存在的两种形式能够相互促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巩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保障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微观上这种精神力量正是通过人的本质的思维职能与人的本质的生产职能相互转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漠视人的本质,精神与物质、思想体系与社会制度的相互转化就失去了根本途经。

(二)不能确证理论体系与科学体系一脉相承的“脉”

在人的本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仅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而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在不同社会条件下对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总结,但都是在改变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劳动力关系的政治斗争中形成的。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劳动力关系之后,通过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主体,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人的本质这个根本上也就只能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并且只有在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最终才能实现作为真正人的哲学的存在的共产主义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漠视人的本质,将给马克思主义研究带来无穷的后患。

(三)研究科学体系向理论体系转化漠视人的本质主体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是由于研究人的本质的思维、生产和解放三种职能的运动规律而形成的。把科学体系转化为理论体系不仅要在研究人的本质的三种职能的运动形态上有所创新,而且人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要转变为人的本质的主人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放人的本质的主体。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指导中国改革,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转变为人的本质的运动规律,不仅解放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的本质,而且解放作为哲学主体的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经济社会真正转入以人为本的轨道,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也就是不仅把人的本质作为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而且把人的本质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解放人的链接,通过人的本质的解放一环紧扣一环。通过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区分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人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放人的本质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也就转化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漠视人的本质不仅揭示不出这个转化过程,而且也就否定了这种转化的伟大意义。

二、社会研究难以呈现客观过程

社会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目标是一个由人的本质的产生、发展和解放构成的客观过程。社会的产生、发展、最终目标和动力与人的本质都有直接的关系。漠视人的本质研究社会,社会的发展就不可能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客观过程。

(四)研究社会的产生脱离人的要素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本质的统一。但是在当时,马克思既不能通过生物学、生理学也不能通过哲学、人类学去揭示出人的本质具体的物质结构。当代人类学已经证明:这个“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产生,古猿的群体也就变成了人的本质劳动力的组织即人类社会。人的本质也就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实现了的根本联系,有了人的本质也就实现了自然史与社会史的内在统一。这也就证明了当年马克思提出的: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社会科学研究漠视人的本质,研究社会产生也就会脱离人的本质这个根本要素。

(五)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绕过人的本质这个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的本质同样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马克思说过:社会不管其形态如何,都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这里说的社会指的应该是社会的发展。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就是为了人的本质。在原始社会人的本质是通过氏族组织的保护才实现发展的。当社会发展到有了剩余产品,人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被发现,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建立起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关系,去占有他人的劳动力,产生了剥削阶级。而不管是奴隶的造反、农民的起义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都是为了改变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关系。阶级的产生是奴役人的本质的结果,消灭阶级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要解放人的本质劳动力。社会产生、发展和最终目标的实现,实质上就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解放的过程。漠视人的本质去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与产生阶级的根本原因即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相脱离。

(六)研究社会发展的目标不是以人为标准

关于社会发展的目标,马克思从早期起就是从人的本质出发去阐明的。比如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完全复归;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现实的生成和真正的实现。在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人的本质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之后,提出共产主义是人以消耗最小的力量和最适合人的本性的条件下同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即生产之后,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自由发展也就开始了。这也就是有人把它归结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列宁也曾把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归结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恩格斯最终也曾这样告诉过记者:当社会最终把生产资料都转交给生产者,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在此之前马克思在纪念共产国际七周年时说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立之后,要通过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的办法消灭阶级统治的基础。这是由于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去支配他人的劳动力产生剥削阶级,社会占有了全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成为生产者发展的条件,就能够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漠视人的本质,就不可能十分关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生产者对人的本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关系的意识水平,去调整人的本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关系,从而实现解放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

(七)研究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抓不住根本

人的本质一开始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脱离猿的系统产生最初的人的本质的物质结构系统,通过使用人的本质进行体力劳动,也促进人的本质脑力劳动水平的提高。人类经历了五百万年的发展,终于能够制造石器工具。从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后来又发展到铜制工具、铁制工具。工具的发展意味着人的本质思维能力的提高。在人类学家看来,一个人工制品就意味着一个观念的产生。生产工具的发展和改进,生产力水平提高到社会出现剩余产品,人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被发现,建立起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就建立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虽然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奴役人的本质的关系本身,但是改变了生产资料对人的本质劳动力奴役关系的形式,推动社会由一种经济形态发展为另一种经济形态。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改变了生产资料奴役劳动力的关系本身,剥夺了剥夺者占有的生产资料,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漠视人的本质,既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剥削阶级的产生,也不可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改革研究难以形成解放人的链接

改革是解放人的链接,通过人的本质一环紧扣一环,直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漠视人的本质,改革的起步、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之间也就难以通过人的本质去相互接轨。改革研究也就难以形成改革是解放人的本质的链接。

(八)贯彻改革的思想路线无意探究“实事”活的灵魂

指导改革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究竟解放什么?我们不妨先看看马克思对解放劳动的分析批判。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哥达纲领》中提出劳动的解放。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解放劳动,解放什么?为此马克思把劳动定义为劳动力的运用。并提出首先应解放劳动的主体劳动力。思想、思维是脑力劳动。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确定解放思想就必须解放思想的主体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既是思想的主体又是生产力的主体,只有在解放生产力或生产的主体的基础上才能解放作为思想或哲学的主体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这个发展规律正是实事求是所要“求”的,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说,“实事”首先指的就是生产力,“求是”就是要研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有了邓小平制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必然会有邓小平提出的以发展生产力或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这里蕴藏着我们党对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在理论上的发展。毛泽东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邓小平强调“实事”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包括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包括人的智力的物化和器官的延长的劳动资料,这才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的活的灵魂和核心。漠视人的本质,无意探究“实事”活的灵魂,也就揭示不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九)研究改革的起步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人民的伟大创举

社会主义进入经济建设时期,改革集中的经济体制成了社会主义生死悠关的大难题。凤阳小岗农民做好坐牢、杀头、托孤准备,承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已的”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所有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调整了人的本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经营关系,解放了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在其它客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年承包就取得了人们预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党很快就把农村改革推广到了国营工业企业,整个经济形势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如邓小平总结的那样,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解放生产力。所谓解放生产力就是解决生产关系中决定所有制性质的生产资料与人的本质劳动力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做到生产资料与人的本质劳动力的关系符合生产劳动者对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关系意识的水平。正是调动了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才能产生创造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奇迹。漠视人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即使人的本质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也会低估人民群众创造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的时代意义。

(十)研究改革的全面深化过程不能环环紧扣解放人的本质

我们的改革起步于解放生产力主体人的本质劳动力。到江泽民同志就号召全党要努力寻找能极大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又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充分发挥人的本质生产职能和思维职能的基础上实现人的本质作为生产力主体和哲学主体都获得解放,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主体地位。党中央也就又能够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如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的那样,切实把经济社会真正转入以人为本的轨道,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不仅把人的本质作为创造社会价值的真正主体,而且把人的本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就是社会与人的高度统一,社会成为真正人类的社会,人成为真正的人即人的哲学的存在。漠视人的本质,改革虽然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了根本条件,研究改革的深化过程还是不能环环紧扣解放人的本质主体。

漠视人的本质,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综合症,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中国共产党发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人的本质主体,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改革开辟了解放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了保障人的本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也就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三大自信和坚持把改革推向全面深化的决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漠视人的本质,就难以接牢亿万人民改革实践的地气,也就不可能真正与党同心、与民同行,为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卓有成效的理论贡献。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