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日前访问中亚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并在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元首峰会上达成了广泛共识。方向既已明确,当务之急是丰富其内涵、充实其内容,避免国际社会对这一构想产生误读、误解。
依笔者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似应包括以下方面:
弘扬“古丝绸之路”精神。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大陆东西南北的商贸道路网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间的和平交往、商贸互通、文明交融、和谐相处之路。“古丝绸之路”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在当今世界仍然充满活力,甚至可以视为大中亚国家的“普世价值”。
打造“现代丝绸之路”。即实现亚欧大陆多方向、多路径、多形式的互联互通,利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互联网、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以及油气管道等现代科学技术建设的多维、多向、多功能的现代互联互通网络。
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通过加强“五通”,促进地区国家的友好往来、相互了解,弘扬“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精神,促使地区各国成为“相互支持、真诚互信的好邻居、好朋友”。这与霸权国家所力推的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深层目的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有着本质的不同。
促进中国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必须推动沿海与西部两大经济增长引擎的共同成长,促进东西部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对冲过于依赖“沿海开放”带来的安全风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大中亚地区作为“向西开放”的直接外部依托,是适应这一需要的战略选择。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幅深化。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当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出更多的大国贡献,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领头羊”,在扩大本国经济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与地区国家包括区内其他大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对接,进而打造一个幅员辽阔的亚欧经济合作带,推动世界经济版图的重构。
促进地区国家的共同能源安全。大中亚地区集中有俄罗斯、环里海及西亚国家等多个重要能源资源国,同时也集中有中国、印度等重要能源消费国。通过建设“能源丝绸之路”,有望实现地区国家资源、市场、资金、技术的优势互补,推动资源国能源出口多元化和消费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推动大型能源合作项目的建设、资源国能源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等。
促进大中亚和谐地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着眼点即是协助地区国家实现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关系和顺。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有利于在建立新型世界秩序中更好地“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有利于国家西部地区的发展与稳定,而且有利于为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建立陆上地缘战略纵深。
促进新兴国家的战略协作。以上合组织为基础,集结起一支新兴地缘政治力量、打造新兴国家战略协作平台,对于改变严重失衡的国际战略格局、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意义重大。▲(作者是中国上合组织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上海大学上合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