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德国大选落下帷幕,当地媒体纷纷把这场选举看做默克尔个人的胜利,“默克尔的胜利”“默克尔共和国”的标题不时见诸报端。凭借过去8年的完美答卷,默克尔帮助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在9月22日的联邦议院选举中夺得超过41%的选票。这是联盟党近20年来取得的最佳成绩,默克尔个人也步入政治生涯的巅峰。
过去8年成绩斐然
默克尔执政8年,经历了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尤其是欧债危机4年来,南欧国家普遍陷入衰退。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经济一枝独秀,保持强劲增长,成为欧元区抵御危机的最后堡垒。
而10年前却是另一番光景。从1995年到2003年,德国经济年增长率在0.5%左右徘徊,连续几年低于欧元区平均水平。2003年,德国失业率达到11%,财政赤字超过欧盟3%的“红线”。高福利制度难以为继,庞大的失业人群吞噬着国家财力,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和严苛的劳工保护制度阻碍了企业发展和劳动力流动。即便两年后默克尔执政时,情况也没有改观。像今天的德国批评希腊等国一样,当年德国也遭到欧盟的严厉警告,甚至被嘲笑为“欧洲病夫”。
面对低迷的经济和一系列社会顽疾,施罗德政府提出《2010行动纲领》:合并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金,为企业松绑减负,放宽创办公司和手工业者上岗条件,在公平基础上放松解雇保护限制,提高退休年龄。政府与工会组成的“劳动联盟”达成关键协议:工会同意限制薪酬增幅,但政府和企业必须尽最大可能提供就业保障。“短时工”“迷你工作”等制度就此成型,在以后多次经济危机中发挥调节作用。
2003年至2010年德国的工资基本冻结,成为欧洲唯一一个8年没有加薪的国家。同期,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平均工资分别上涨30%、28%和38%。此举大大降低了德国制造的成本,大量价廉的德国产品出口世界各地。
改革引发社会强烈反弹,随后施罗德在大选中被默克尔打败,黯然离职。然而经过短暂阵痛,改革将德国引向了正途。自2006年起,德国失业率开始下降,政府赤字逐步缩小,劳动成本从此被控制在较低水平。默克尔灵活地延续了前任的治理思路。至金融海啸袭来时,昔日“欧洲病夫”已大体恢复健康。“迷你工作”等制度使德国劳动市场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弹性,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过去几年来,德国经济形势稳固,失业率一路下降至6.6%,民众并未感到危机的冲击。
在政策制定中,默克尔务实灵活,善于吸收反对党的主张,不一味固守党派原则。她带领的政府废除了征兵制,实行灵活的最低工资制,作出了2022年前关闭全部核电站等决策。德国政治学家、柏林自由大学政治社会学教授奥斯卡•尼德迈尔说,默克尔系统地摒弃传统的保守立场,对基民盟及其社会政策立场进行了改革创新。
欧债危机背景下,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经济形势稳定,失业率处于6.6%的历史低位。执政8年,默克尔无论从其个人执政能力、政绩,还是执政风格、人品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多数民众的认可和喜爱。
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布鲁塞尔办公室负责人托马斯•菲舍尔说,默克尔的成绩首先是经济形势稳定,财政得到巩固,新举债务下降。年轻人失业率为欧洲最低,不到8%。近4200万德国人获得工作。作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成为欧洲和世界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德国在欧盟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分量继续增加。
在国内治理上,默克尔多少享受了富有远见和魄力的《2010年行动纲领》带来的改革红利。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引爆欧债危机以来,默克尔坚守原则,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沉着应对,充分展现了她的领导能力。在德国主导下,欧洲先后出台了两大防火墙——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欧洲稳定机制,和旨在加强财政纪律的“财政契约”。
未来4年充满挑战
在内政领域,德国长期面临老龄化问题,中长期必须改革养老护理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预计默克尔新政府将坚持巩固财政、不增税的基本取向,同时增加向社会公平和公正领域、向家庭和幼儿领域的投入,化解突出矛盾。如果联盟党和第二大党社民党组成大联合政府,德国的社会政策肯定会有所改变。双方主要冲突话题是要不要引入法定8.5欧元最低时薪标准。对此,社民党予以支持,联盟党坚决反对,坚持应由各行业工资协议方自己商定。与此相关的话题是有关借用劳动、临时工等所谓工作岗位不稳定的从业人员普遍面临的待遇不平等问题。德国有700万人小时工资低于这一标准,预计新政府将有所改变。
推动能源转型仍将是新一届政府的核心任务之一。面对电价等能源价格上涨,改革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法》,在国家提供框架性扶持的条件下给予市场投资者更大灵活性势在必行。
对于总体形势依然严峻的欧债危机而言,默克尔胜选意味着她主导的欧元救助路线得到了多数德国民众的肯定,她将以更大的信心和底气,在欧元区继续推进紧缩和巩固财政政策。默克尔多次强调欧元失败意味着欧洲的失败,捍卫欧元事关欧洲未来和德国的福祉。因此德国新政府将继续致力于稳定欧元、执行债务刹车规定,实现债务减少目标。在向南欧债务国家伸出援手的同时,反对欧盟债务一体化和欧洲债券,捍卫德国的利益。在巩固财政的同时,德国新政府可能加强欧盟社会政策和增长政策,例如减少欧洲青年失业,改善危机国家的经济结构,增加对社会和教育的支出等。
就具体问题而言,德国大选后,银行业联盟、希腊债务问题、葡萄牙和爱尔兰,一个个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在银行业联盟问题上,欧洲议会今年9月正式批准了欧洲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但在单一清算机制即银行危机时损失和成本由谁分担的问题上,德国担心自己成为欧元区银行破产成本的最终承担者,因此与重债国分歧巨大。10月和12月举行的欧盟峰会,将确定银行业联盟清算机构的设立与清算资金的筹集问题。此外,对希腊新的救助措施已经搁置了几个月,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现希腊财政计划存在数十亿欧元空缺。针对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的救助计划,将于2014年到期。德国大选后欧元区国家将按计划就这些议题进行磋商。
除了一个个燃眉之急,在欧盟机制建设上,默克尔与基民盟传统立场距离越来越大。基民盟主张一个联邦制的欧盟,以欧盟委员会为中心,使其担负真正的欧洲政府的角色。默克尔则主张权力中心应为欧洲理事会,各国政府及其领导人拥有最后的发言权。
展望未来4年,默克尔将凭借空前的个人威望和权势,继续掌舵德国,引领欧元区应对危机,在欧元救助路线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她能否继续走向成功,人们拭目以待。(半月谈驻柏林记者 刘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