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自人民大会堂会见前来出席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澳大利亚总督布赖斯,双方都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合作。(10月17日新华网)
这件事不禁让人联想到,10月4日澳大利亚和美国、日本三国在印尼巴厘岛发表针对中国的东海和南海问题联合声明。短短13天时间,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态度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让人错愕不已。
实际上,这是国际外交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仅仅是重新演绎了一次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所说,后来被丘吉尔重复的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布赖斯毫无顾忌地对习近平道出问题的实质:“澳大利亚是中国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国,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合作前景广阔。”其实,澳大利亚外交部长在3月12日就承认,由于澳大利亚大量向中国出口能源和资源,“中国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进口和出口市场,贸易总额已经达到1200亿澳元(约合1233美元)”,此外中国游客也在2012年为澳大利亚带去了42亿澳元(大约合43亿美元)的收入。
因此,10月4日澳大利亚不顾东海和南海的历史事实,跟随美国参与发布针对中国的联合申明,只是在尽一个美国传统盟国的所谓“义务”而已。澳大利亚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和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中与中国西部能够有较多合作关系的只有农业,但是中国西部和澳大利亚自然气候环境差别很大,双方可以交流的“重叠区”其实不多,但是澳方此次派出以总督为首的“最高级别”团队参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其目的不在参会,而在于修补与中国产生的裂痕。
其实,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例如,10月13日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越南,双方达成通过友好协商和对话谈判解决争议问题的共识,暂时缓解了中越之间的紧张关系。之所以能够够做到这一点,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在于双方经济的紧密联系,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201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41.8亿美元。
因此,美国以遏制中国为重要目标的“重返亚洲”战略难以奏效。美国在中国周围不断布局,试图编织起围堵中国的有效包围圈,但是由于中国和周边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和周边国家“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国家都清醒地认识到遏制中国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的利益,于是美国设计的包围圈漏洞百出。同时,美国国内问题也限制了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奥巴马迫不及待于10月17日签署法案结束政府停摆,并再次提高了债务上限,虽然债务上限还在可控范围内,却进一步增加了美国经济的远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