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中日经贸降温有三大原因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日贸易总额1740亿美元,同比下降8.8%。其中,中国对日本出口831.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5%。自日本进口908.1亿美元,同比下降13.2%。8月份,中日双边贸易额同比下降5.7%。在对美欧双边贸易普遍增长的情况下,日本成为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中唯一贸易总额同比下降的国家。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8月23日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中日贸易额已经多月连续下降,这种下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三个原因:
中日贸易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由于美欧等市场不振,中国对这些市场出口的下降也导致从日本进口相关原材料和零部件减少。
日元贬值对中日贸易产生影响。日元自2012年底开始的大幅贬值造成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价格相对上升,影响了中国对日本的出口。
中日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两国企业和国民,日本政府和部分政要在涉华问题上的错误言行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影响到部分中国消费者购买日本商品的积极性。反映到贸易上,就会导致日本汽车、家电及零部件等商品对华出口的下降。
自去年9月日本非法“国有化”钓鱼岛以来,中日经贸往来持续降温。本报资料图
下月,以日中经济协会会长张富士夫、经团联会长米仓宏昌为首的日本经济界百人代表团将回访中国;此前的9月24日,由中信、中投、三一重工等10家企业组成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问了日本,与经团联会长米仓宏昌、经济同友会代表长谷川闲史等日本经济界领袖及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举行会谈。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30多年中,这样的企业家代表团互访数不胜数,但此轮访问却引起了中日媒体的广泛关注。原因众所周知,在日本“购岛”闹剧发生以来的一年多中,本已饱受靖国神社等历史问题折磨的中日关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钓鱼岛争端引发的僵局已经突破政治关系的范畴,向两国关系的其他领域蔓延,从曾经的“政冷经热”演变为“政冷经冷”。在这一背景下,中日商界领袖互访的意义非同一般。
中日企业家代表团启动互访
此次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访日的首站选在了日本欧力士集团,由中信集团和欧力士集团合资成立的东方租赁公司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日“蜜月期”的产物,现任会长宫内义彦与中信集团历任董事长,尤其是首任董事长荣毅仁交情颇深。
代表团联合团长、中信第五任董事长常振明称此行是来“看望老前辈”的,这被中日两国多家媒体报道和引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经贸界三十多年发展的深厚感情基础为两国媒体所津津乐道。
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的中日关系处于邦交正常化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在中日高层互访中断、政治关系处于“严寒”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迈出第一步开启了中日经济界高层的交流与互动。
日本学者酒井吉广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分析,代表团里中信、中投、千博集团等几家企业的特殊地位,称中信董事长常振明是部长级官员,中投作为国有大投资公司握有大量日企股份等,认为代表团一行可以说是中国政府为试探改善关系而派出的使者。
酒井认为,中方企业此行最希望试探和确认的是,日本能对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开放到什么程度。日本政界、财界、学界普遍对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日本财界代表团回访寄予热切期待。
日本各界如此重视中日间近期的经贸互访并不意外。
自去年日本政府宣布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实行“国有化”以来,中日经贸交往曾一度降至“冰点”。去年日本非法“国有化”钓鱼岛的9月,丰田汽车在华销售骤降40%,三菱汽车销售量则更是暴跌了63%。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2012年日本对华出口竟然同比下降了8.6%,中日两国贸易总额则第一次出现负增长,较前一年下降了3.9%。
经冷还跟两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关
如常振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这是我七年来第一次访问日本,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经一年七次访问日本”,两国经济界往来的热度已经大不如从前。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经贸往来的持续发展,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冷”对经贸关系的伤害,大家总是可以听到中日经济依存度高,谁也离不开谁的论调,好像无论两国的政治关系怎么差,无非也就是两国高层减少往来,都伤及不到经贸往来这个经济利益的深度。
的确,中日两国在经济上贸易额很大,依存度很高,很多日本企业已经扎根中国本土几十年,很多日本品牌已经深入几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国廉价的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也已经充斥日本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人们却忽视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开始逐渐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换取外汇的出口经济格局,开始迅速走向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市场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国家有着比中国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有着基本满足出口加工业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在很多低附加值产业领域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吸引力,其轻工业产品开始具有与中国产品相近的市场竞争力。
中日两国的企业家已经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寻找合作的伙伴,两国的消费者也可以在更多的商品选择中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可以说,大环境的变化为“政冷”向“经冷”的扩散提供了客观条件。日本以往在“政冷”时期来自“经热”的一丝慰藉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中日两国“政冷经更冷”的恐慌情绪。
中日经贸仍有未来的发展空间
回顾战后中日两国的交往历史,经贸往来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中扮演了先锋和催化剂的作用。在两国政治关系极端困难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将民间经贸往来顽强地开展了起来。中日两国之间有着邦交正常化后三十年稳定发展的良好基础,中国仍然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也仍然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香港除外),每年两国间有近600万人次的人员往来。据日本经产省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日企对华投资额约为50亿美元,除香港以外仍高居榜首。
中国问题专家、佳能国际战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濑口清之表示,在日中关系俳佪于谷底的情况下,学界原本预期日企对华投资将大大钝化甚至低于前年水平,但实际数据令人吃惊。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大陆9月份汽车销量为193.58万台,比上年同比增长19.7%,其中日系车销量为27.8万台,同比增长73.7%。
这似乎预示着中日两国经济关系开始回暖,但经过三十年的变迁,中日两国的经济形态简单重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贸蜜月”显然并不现实。必须注意到,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报告,今年1至7月日本对东盟投资达113亿美元,是对华投资的两倍多。报告指出,东盟超过6亿并仍在增长的人口和超过5%的GDP增长率是日企看好东盟的主要原因。
但尽管如此,也并不意味着中日两国的经贸往来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
例如针对日本汽车在华销售量大幅反弹,日本《朝日新闻》就分析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车企持续重视中国市场,新投放专为中国设计制造的车型。一位在江苏的日企高官在接受日媒采访时说:“中国当地政府和合作伙伴认识到来自日本的投资对于保持经济增长是必要的,因此我们会坚持留下来。”
中国正处于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期,而日本有着世界首屈一指的先进制造业,有着文化上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发达而完善的第三产业,虽然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转移使得日本企业的投资开始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却仍可以为中日两国在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领域提供广阔乃至无限的合作空间。
今年8月,一直以上海为中心拓展在华业务的罗森连锁便利店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店铺,力图进一步开拓中国庞大的零售业市场。中方团长常振明在接受《每日新闻》采访时也指出“希望能够在环保领域加强与日方合作”。